我拿到四大咨询offer,却在疫情中被裁

但这一次,我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和规划,可以更游刃有余的面对这一切了。”

01

开始找工作之前,我自诩是个乐观而积极的人,生活平顺,努力程度和收获算是匹配,虽然不是运气上乘,但好歹走在中游。

我是19届海外(非欧美)环境硕士,本科是国内211高校能源相关专业,第一次感到深深的焦虑是在毕业中期答辩的时候。

记得答辩两三天前,早就发给导师的ppt材料终于收到回复,经历一番不堪回想的面谈之后,我的材料基本被毙。

这时候也突然得知答辩当天还要准备好论文初稿供评审教授们参考,于是接下来的两天我在研究室埋头苦干寸步未离。

随后我进入了时间充裕的写论文阶段,期间导师要求我发表期刊论文,我信誓旦旦地应下了。

在准备期刊论文的过程中,我再次确认了我和导师之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问题:

他想要的方向我一直不太理解,而且我总觉得他是在给我乱提建议,因为他几次指导的内容在我看来都相互矛盾。

如果和导师的想法不契合,那搞科研真的是一件非常难熬的事情。

本来我是打算申博士然后一路读下去的,甚至为此重新准备了一系列英文考试,但这段痛苦的经历让我对规划好的未来产生怀疑。

一个科研履历丰富的博士导师确实不代表他有同等的教育和引导能力,于是我放弃了读博的想法,把全部精力放在找工作上面。

此时的我仍是乐天,总觉得还年轻应该在外面工作个两年见见世面再考虑以后的事,但又不想走的太远,于是投递了很多香港和新加坡的职位。

原本我以为的找工作是今天投简历,过两天收回复,然后再过两天就可以上班了。

但两个月过去了,我仅仅收到了一个面试和一个笔试通知,之后也都是杳无音讯了。

随着毕业典礼的到来,放弃升学,工作也没有任何着落的我只能选择回国。

02

2019年9月,我着手准备秋招,暴击才真正开始。

我对自己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定位,投简历也是乱投一气,毫无准备的求职,尤其是校招,失败应该是注定的。

此前,我不知道笔试前需要练习行测,不知道论坛上会分享经验,不知道简历制作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整整一个多月,我只参加过一次群面,还败的彻底。

此时的我极端焦虑,而跟我一起回国的小伙伴却已经晒出了入职的照片。

我厚着脸皮向她取经后才意识到 招也是一条求职路,毕竟我们已经从海外高校毕业了,死磕校招确实把自己局限住。

看了小伙伴的简历,我才发现我的简历也制作的一塌糊涂,由于没什么实习经历,我最后只能绞尽脑汁凑出了两页简历。

国庆后我动身到北京,去本科学校和其他高校参加各种宣讲会、双选会和招聘会。

为了提高效率,我投递的很多岗位都是符合我专业背景的设计院、国企和私企,岗位还是以校招为主,因为我还是认为应届生身份需要好好利用。

但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投递,我要么是收不到任何回复,要么是卡死在笔试环节,尽管我自认为已经好好地练习了相关试题。

到了11月,我仍旧没有收到任何面试通知,这时候的我只能用狂躁来形容了,对工作的要求也是越来越低。

原本以为得到一份月薪不低于一万、出入高档写字楼的工作轻而易举,然而现在我只想要一份有收入的工作。

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我开始在各种app上面海投各种 招岗位,尤其是那些标明急招的。

本来还对高薪互联 行业有所幻想的我终于认清了现实,为了能赶紧找到工作,这次我搜索、投递的职位都是和我本专业相关的。

这次的回复率确实提高了不少,虽然也少不了面试被刷的情况,但我好歹有了跟对方公司面对面说话的机会。

终于在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我收到了一家小公司的offer,月薪8千不到,几乎没有其他任何的奖金,但我完全没有犹豫地签约并入职了。

虽然对这份工作并不满意,但我也再承受不住只出不进的生活了,更何况是在北京。

值得庆幸的是,单位的同事都很好相处,氛围很好,工作量也没有想象中的大,说好的每天9小时弹性工作时间,我靠提高效率早十晚六就能提前干完活。

这份工作虽然轻松惬意,但我心中也明白这并非长久之计。

03

我始终觉得事业的起步还是应该在一个大公司,跟能力比自己稍强稍弱的同事竞合进步,于是我开始了骑驴找马的生活。

白天在公司努力做事,晚上回家继续投简历找工作奔校招。

后来有一次,在和一个许久没联系的小伙伴闲谈时,我幸运的获得了一个被内推四大咨询的机会。

这时候已经是12月份了,职位是刚刚开启的补招,我幸运地搭上了末班车。

彼时我才感受到人脉的重要性,这比单枪匹马赤裸裸的海投效率不知高到哪去了。

虽然尝到了甜头,我还是不太不好意思利用身边同学的资源,脸皮大概也是我应该历练的一个方面吧。

我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对四大有所耳闻,但那时总觉得工科专业的学生跟四大契合度并不高,再加上之前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晰,没有相关的实习经历,因此也没有过多的关注。

在得知自己专业也和四大咨询中的一些岗位契合时,我知道这样的机会有多么难得,也不想再像之前一般打毫无准备之战。

我急忙恶补空白,收集相关信息,了解部门大致的工作内容,并在论坛上狂刷面试笔试机经。

利用下班后的空余时间看case, 学习分析方法,一遍遍纠音和练习中英自我介绍。

经过还算充足的准备之后,我在第一轮群面时果然自信了许多,对分析案例也很冷静沉着。

就这样我一路顺利的进了Par面,合伙人没有问什么专业性问题,大体上像是长辈对于晚辈传授经验的感觉。

在Par面那短暂的20分钟之后,我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我看到过许多人分享在par面时遇到很好的面试官但是最后没收到offer,也有人被par吊打但是惊喜收到offer的。

但这些经历当中似乎没什么定律,我只能在尽量真诚的应对后放平心态让一切随缘。

忐忑的熬到年后,本该收结果了,新冠疫情却不期而至,同一批小伙伴的面试时隔了两个月,在20年的3月份才开始。

万幸的是,我是收到offer的幸运儿之一。

收到邮件的时候,虽然很开心但我并没有像想象中那么兴奋狂喜,不算漫长的求职经历已经让我拥有了一颗称得上宠辱不惊的心。

04

自此本应该算是个圆满的故事了,我只需要坚守自己现在的工作然后静静等待校招入职之前从现在的小公司离职就可以了。

然而在我因疫情影响被迫休假数周之后,公司以运转不佳为由要求部分同事离职,我就是“被离职”的一员。

随后我更是坐实职场小白之名,没有提任何要求就同意主动离职,递交的辞职申请一路绿灯不到5分钟就完成了全部审批。

事后想想自己的真的是很傻很天真,别人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己合理的利益却不去争取。

不过毕竟我把这家公司当备胎的行为多少有些不厚道,所以也算不上是吃亏,只是经过这件事又多学到了一点经验。

由于校招offer的入职时间是今年9月份左右,被离职的我突然获得了半年的假期。

本想废柴一点,玩玩乐乐吃吃喝喝,然后等待入职通知,但和朋友的闲聊时提及的裁员、毁约事件又让我重燃了危机意识。

半年的时间,什么都有可能会发生,如果公司真的遇到困难,需要减员,拿到offer还没入职的我并不安全。

如果真的不幸被毁约,那我相当于又白白浪费了半年时间,为了给自己一份保底,我开始计划plan B。

但这一次,我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和规划,可以更游刃有余的面对这一切了。

由于还在疫情期间,我选择了线上教育作为过渡工作,也希望这可以变成我正式工作后的一个副业方向。

这次疫情让我觉得即便是再风光的职业会面对不可控的风险,要多给自己一些出路,这么看来副业对我也无疑是一种刚需了。

或许这次疫情让20届应届生的求职雪上加霜,但我觉得只要积极努力,摆正心态,好工作一定是会有的。

主动寻求导师和前辈们的帮助,多多利用身边的资源,机会可能就会在不经意间悄悄来临。

希望同学们都可以抓住银四的小尾巴,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

-END-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3月16日
下一篇 2020年3月1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