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妮·里芬斯塔尔(1902·8·22—2003·9·8)德国导演、编剧、摄影师,以拍摄德意志民族精神和强硬意志的影片出名。1930年代时她拍摄的系列纪录片深得希特勒赏识。 “我会用2000匹白马拍摄战争搏杀的场面,亚马逊女王简直就是我的个人肖像,热情果敢,充满勇气……” 里芬斯塔尔就是这样表述自己拍摄电影时心情的,这也是她个人的精神肖像。
莱妮·里芬斯塔尔 (上图 手持军用折叠潜望镜,在前线战壕里····)早年从曾为演员转为导演,其代表作品是1934年摄制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和1936年拍摄的柏林奥运会纪录片《奥林匹亚》 。此外还有《信仰的胜利》等纳粹时期的纪录片。二战后,里芬斯塔尔因涉数度进狱。1952年获“没从事过应受惩处的支持纳粹统治的政治活动”的终审判决而脱罪 。撇开其当年拍摄这些纪录片中纳粹内容的政治符 。她在摄影和纪录片上诸多艺术上的处理手法,仍值得我们关注、分析与汲取的。下面我们结合这些影片中的大量截图,加之说明。
纪录片《意志的胜利》拍摄的是1934年纳粹纽伦堡党代会,当时已手握特权的里芬斯塔尔调遣了包括36名摄影师组成的120人团队配22辆工作车,在纽伦堡按里芬斯塔尔事前确定的拍摄位置:主席台、桥梁、高楼、斜坡等处就位,并以她编排和修改的仪式流程拍摄···· 如此手笔,自然是元首对她的信任。就这样,里芬斯塔尔完成了一部当年最气势宏伟、蛊惑人心这部《意志的胜利》纪录片的拍摄。
上图是纪录片《意志的胜利》中一10多万人聚会的镜头 图中右一是希特勒的背影
注意:上图中红点,这是个可上下升降的拍摄机位,它隐蔽藏在这组巨型旗杆中····
上图说明:此机位拍摄的影像,因利用了现场光在前排队员地面上长长的投影,和前排列队自然形成了一组加强的影像效果。
上图说明 :在影片中,如出现巨型纳粹鹰徽等影像后,就随即会剪入与之对比的某些细节特写,来形成强烈刺激的对应。
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开篇影像即在豪迈军乐中,一穿云破雾的军机飞向纽伦堡。其寓意: 这位神圣天降的“元首”将带领德国人民···· 这是把希特勒往“人民的圣徒摩西”方向上塑造,而让当时的德国群众自以为是神裔的子民。
《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等影片的艺术特点是:强烈主观与诗意渲染、大量运动镜头、强烈的透视线、大光比反差、富有现场感的跟随拍摄、创意剪辑、上帝般俯瞰、虔诚仰拍、大气广角特写,等等。既有真实质感,又赋予丰富联想,以渲染观念锋芒锐利。以史诗般的载体演绎事件过程,让观众在精神上只能仰望不能平视。
用今天眼光看这长达1个多小时纪录片似太过漫长,我们能够清晰地体会到,这位里芬斯塔尔的叙事内涵与画面形式多是在欧洲历史和文化框架下进行的,其整体与个体呼应的故事主题,就是把希特勒塑造成“人民的圣徒摩西”。希特勒因此称赞《意志的胜利》是“对我们党的力量和美丽的无与伦比的、独特的礼赞”。
这部纪录片在1935年上映,据说斯大林观看后也为之动容,表示非常赞赏。此影片分别在获威尼斯双年展和巴黎博览会电影展获金奖。其后里芬斯塔尔又执导拍摄了当时的柏林奥运会,她说,“奥运会开十四天就要结束,而我的电影至少要让人家看二十年。”
这次是200多人的摄制组在各赛场处铺设同步轨道、挖摄影坑,放飞热气球···· 在画面叙事构思应用了许多创新技巧,这在运动摄影领域是空前的。其后里芬斯塔尔费时10个月在巨量素材中剪出四小时巨制《奥林匹亚》!这部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和巴黎电影节上再放异彩,至今这部纪录片仍是一经典电影文本。
但是,1939年后她受邀去德国拍摄闪电战的胜利战果,狰狞残酷的战争让她开始对纳粹有了新的认识。她在百岁后的回忆中说“对已活到100岁没觉得什么高兴,反倒宁愿在1939年9月1日之前就已死去:希特勒闪电入侵波兰前是我的顶峰,从此之后一直是下坡路和数十年的挣扎和沉默。”
由此开始,里芬斯塔尔拒绝再用艺术的蛊惑为纳粹宣传裹包糖衣,但曾经的那些纪录片让她在纳粹卷宗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案底。第三帝国倒台后,里芬斯塔尔先后5次被投入监狱,多次关进精神病院。1949年终审判决里芬斯塔尔为“纳粹同情者”,“没从事与艺术无关的工作”,无罪释放。但她无法摆脱历史的谴责。她的生活处境发生了根本改变,她和母亲寄居朋友房子的小阁楼里。
但残酷处境却并未让她反思屈服:“那并非是一种宣传性的纪录,而是纯粹的历史。如果是斯大林或者邱吉尔强迫我去拍,我也会用同样的角度和画面。我曾经在第三帝国的残酷中生活过,留下一个恐怖可怕的世界,我对此是有所承担”。“我为自己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而道歉……但我不能为拍摄了《意志的胜利》而道歉,它得大奖。我的所有电影都曾获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