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做了工业相关的工作,一直都在听行业内的人说一句话,就是向互联 学习。说的意思呢,就是工业软件的发展开始借鉴互联 的成功经验。但互联 的软件和工业的软件有什么不同呢?是技术不同?还是技术代差?又没人能说清楚,或者可以说各有看法吧。
而我呢,一个从嵌入式软件到软件产品到软件服务,从ToB到ToC,又经历过互联 项目全周期建设的人,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试着解释一下,仅供大家参考。
工业软件产品在乎功能,而互联 软件产品更在乎服务
大多数工业软件使用起来不那么友好,用户需要经过培训,才能正常的使用,这已经是大众的认知。因为工业软件包含很多业务逻辑,而工业软件建设的时候基本都是做项目,10个需求,做了10个功能,甚至很多开发商根本没有进行过产品设计过程。直接靠开发人员调研需求转化功能。这就造成了大多数的工业软件好坏与一线开发人员的能力紧密相关。行业内对这种软件的交互已经习以为常,如果我们要看齐互联 软件产品,那确实是需要改变的。
我们再来看互联 软件,你根本不需要看说明书,不需要进行培训,绝大多数app都是安装上直接使用。遇到复杂的业务逻辑,那么一定进行了引导性设计。用户几乎不需要学习过程。而这个体验是靠产品设计过程来提升的,产品经理经常为了一个按钮所在的位置,按钮的名称研究很久,包括跳出率、点击率等等,这些付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使用者更加方便或者让功能目的更容易实现,比如:增加购买量、增强用户粘度等等。
有人会说,现在工业软件开发也有产品经理进行设计啊。我想说大多数工业软件受限于项目周期,产品经理的介入程度并不高,或者也没有绝对的话语权。工业软件不可能为了一个按钮的颜色、位置、文字讨论好久,而且大多数工业软件也缺少用户行为数据作为软件迭代的支撑。更多的情况还是研发人员在现场咨询一下需求,就直接开发了。这种模式就使得软件的功能可能满足需求,但功能的体验就不好说了,更别提软件的整体规划,很多功能都重复开发,无法复用。
这样很多工业软件公司都有以下特征。
比如:
而我们反观互联 软件公司搞的互联 项目,更多的是用新模式带来新拓展,典型的比喻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比如:软件免费,但服务收费。
这也并不是说互联 的模式就是好的,因为互联 太多泡沫,而工业更实在。但是我们谈论的是借鉴互联 的好的经验,来改造工业软件的发展,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另外,工业和互联 还有如下不同,大家感受一下:
说得不一定准确,大家姑且一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