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路(民间故事)

而立之年的邓志勇,是个中等卫校毕业生,在外打拼多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党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 召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点燃了他返乡创业的激情,让他找到了一个去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办起了泥鳅养殖业有限公司,走出了创业之路。

一,发现门路

邓志勇个子高挑,身材匀称,红润的方脸上,有一对深邃的大眼睛,是个很有见地的人。二十岁那年,在一所中等卫校毕业,没有到医院工作,就应征入伍当了兵,在部队当卫生员。几年后从部队退伍回家,与本村有村花之称的姑娘钟芹结了婚,她高中毕业有头脑,认为医生这个职业不错,劝他开个小诊所。他觉得在部队当了卫生员,开诊所也应该有用武之地,很快就把小诊所开起了。他教她学会了注射打针拿药,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小诊所的收入也过得去,小两口的日子过得不错。

但活泼好动的邓志勇在诊所坐不住,同时认为诊所的收入,没有他想像的那么多,索性就关了门,带着媳妇钟芹到外面发展。他俩随着劳务大军外出务工,先后去了广东、深圳,上海、南京等地,进过厂,干过产品推销,做过公司职员,他们都认为还是没有理想的经济效益,更不要说有什么成就。他感到在外打工只能解决一时的温饱,要想富裕不创业就没有出路。钟芹认为他创业的想法很对,就又同他一起回到了本地,商商量量一起打拼创业。

回到本县,他们在城里注册了一个日杂经营部,他负责进货跑外勤,钟芹负责门市经营,夫妻俩齐心协力,效益还过得去,比在外打拼好得多。干了一段时间,他又觉得这也不是他理想的事业,这时党中央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 召,他认为是好时机,慎自己年轻,必须要真正地创出一份事业,创业的事就一直在他头脑里打转转。

一天,他到市里联系业务,中午时分,一位朋友请他到火锅店吃饭,叫他点菜,他浏览了菜单上的所有菜品,其中的泥鳅价格让他感到惊奇,一盘价格竞高达28元。他认为这泥鳅何其普通,在家乡的农田、水池里,到处都有,卖这个价钱,数量肯定不会少吧。就点了这份菜。可服务员送来的盘子里只有8条。起初他怀疑,是不是端错了,再三问过服务员,说肯定没有错。他真没有想到这普通的泥鳅,在餐馆能卖出这么高的价钱。看来在这泥鳅身上,有文章可做。心里想到如果人工养殖泥鳅,肯定会大有搞头!大腿一拍,自言自语说:这就是我理想的创业门路了!

他从火锅店出来,心里像点了火的火锅一样,热气腾腾的。他迈开双脚,直奔水产市场做调查,一连问了几家批发老板,泥鳅的批发价都是每公斤36元,零售价42元!心里才服了火锅店为什么卖那么高的价。这时他把脑袋一拍:这项门路错不了!晚上在酒店他一夜未眠,满脑子想的都泥鳅问题,想到成都的火锅全国闻名。近几年,泥鳅火锅逐渐火爆起来,泥鳅的销路会越来越好。像这一家有30张桌子的店面,一天的泥鳅消耗量就可以达到150公斤,成都比较大的火锅店,至少好几百家,可想而知需求量有多大,野生泥鳅的供应远远不足。以泥鳅为特色的酒店经常是无米下锅,如果要保证泥鳅的供应,就需要到外地去高价进货。如果我养的泥鳅,即使价格相当,他也不会舍近求远,销路绝对会没有问题。

他通过反复分析考虑,果断作出决定,要把日杂经营部转让出去,返回农村创业,建一个泥鳅养殖场,在水产养殖方面闯出一条路来。

二,外出考察

邓志勇回到家中,兴奋异常地对钟芹说:这次到市里去,没有白去,我发现了一个能赚大钱的门路,打算把我们的经营部转让出去,你同不同意?

“你什么门路还没说,我怎么来给你表态!”钟芹说:你是开玩笑哟,养泥鳅谁养,泥鳅哪有养的,遍地都是泥鳅。你莫脑壳发热,心血来潮,一下子就来一个主意!”接着,杨志勇就一五一十地,把为什么打算养殖泥鳅的事,讲给了她听,特别对她说,“泥鳅有水中人参之称,食用、药用价值都很高,现在野生的很少,市里批发市场的泥鳅,都是外地人工饲养的,人家能饲养,我们为啥就不能—-”

钟芹打断他的话:“人家能上天,你为啥不上天?你知道人家是什么条件,是怎么养成功的,你必须把这些搞清楚了再说!”志勇觉得媳妇这些话很对,说得有理,凡事都必须要先弄个清楚明白后再说。他应该再出去访问访问,考察考察了再最后作决定。于是,他叫钟芹一个人,先在屋里把经营部的生意做到起,自己外出去考察了解情况,然后回来作决定。

决心很大的邓志勇,第二天准备了出门的银行卡、少量现金及日常生活用品,第三天揹起行李箱包就出门,看到晴朗的天气,他的心里热乎乎的乐呵呵的,临走时,给了钟芹一个甜甜的吻。钟芹嘱咐他路上要小心,要照顾好自己,考察要仔细,希望他考察满载而归。然后他就飞也似的出了门,他的打算是先去最远的地方,然后由远而近,他到机场先买好了去福建的机票,当天就到了目的地,给他媳妇钟芹挂了电话,说他顺利到达第一站,叫她不要担心。

邓志勇觉得自己年轻力壮,出外考察,心里完全装的是创业的梦想,装的是人工养殖泥鳅,根本没把苦累放心中。一路上,无论天晴下雨,他饥一顿饱一顿,不辞劳苦,乘汽车、坐火车,乘飞机,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先后去了福建、江西、浙江,湖北、重庆等地,调查了解泥鳅人工养殖情况,同时也考察各地的泥鳅市场。每到一地,繁华闹市与他无缘,名胜古迹不沾边,只去水产批发市场了解行情,重点是去农村的人工泥鳅养殖场,实实在在地认真调查访问,把人家的经验教训牢牢地记在心里,晚上在住宿旅店整理记在笔记本上。把亲眼看到的几个人工养殖泥鳅的大户,建起的高楼大厦,成立的水产养殖公司,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事例,作了详细的记录,拍了视频。

考察回到家,钟芹见他明显地瘦了,叫他好好休息几天。他却迫不及待地给钟芹讲所见所闻,把手机上的视频打开给媳妇看,同时眉飞色舞地讲,一五一十地讲,就好像炫耀他自己的成绩一样,钟芹听得动了心,说:“既然是那么好,我也就不拉你的后腿了,你想干就干吧!”

三,开始起步

邓志勇具有军人的雷厉风行性格,说干就干,从不拖泥带水。不到一星期,就把他城里开的经营部转了出去,开始进行他的人生第二次创业。

他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循序渐进,由小到大,从少到多,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娃娃,开始摊子不要搞得过大。根据他的家庭情况和现有资金,第一步,搞小规模试验养殖。他认为自己和父母的五亩承包地,具有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养殖泥鳅的条件,决定就用来建养殖场。

他把搞泥鳅养殖的计划,给媳妇钟芹看了,觉得可靠可行,然后同他父亲作了商量,一直很信任他的父亲很支持。于是请了十多个工人,同他父子一起开始修建养殖泥鳅的池塘,左邻右舍看见他们动工,不知是干什么,打听到他是要人工养殖泥鳅,都不相信,认为他在城里经商,跑回农村来养殖泥鳅,是不是脑壳有问题了,难道养这个东西还能赚大钱,打死他们也不相信!他的这一做法并不被亲友和邻居看好,别人当面和背后都说他是“死脑筋”,放着城里赚钱的生意不做,偏偏要回家务农养殖泥鳅。

邓志勇根本不理会那些闲言碎语,他对自己的打算毫不动摇,在泥鳅养殖池建好后,就立即贴出告示,收购泥鳅,每公斤18元,人们看到后,都感觉有利可图,在房前屋后的水沟、池塘里捞起泥鳅来卖给他,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就收购了三千多公斤泥鳅,放入了他挖好的五口养殖池里。

同时,他花2万元到外地购买了价格昂贵的花泥鳅,但由于这种泥鳅对水温、融氧等生存条件很挑剔。他不知道运输过程中缺氧,泥鳅很容易死亡,而且凡出现一条泥鳅死亡,然后就会产生一种液体,其他的泥鳅也会跟着死亡,结果他一次购买的花泥鳅两万元钱,眨眼的功夫就没有了。虽然感到心痛,但他没有灰心。钟芹也安慰他,把本地收购来的泥鳅养好,肯定能赚回来!

邓志勇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本地泥鳅的养殖上,一天到晚都忙着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同时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并一一做好日常记录,整天忙得脚手不停,差不多吃饭都是钟芹送去。

但作为没有养过泥鳅的他,不知道传统泥鳅养殖,存活率低一直是个难题,只认为泥鳅在水沟、池塘、水田都能自然生长,无需什么技术,没有想到专门来饲养不是想像的那么容易,由于养殖方法不当,仍不时发现有泥鳅死亡的现象。

更大的问题是有一天夜晚,养殖场突然停电,为泥鳅塘增氧的一个水泵停止运转近一个小时。等杨志勇巡夜发现异常时,整整几塘泥鳅、几乎都死了。这对急于想成功的他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让他的创业梦几近“崩溃”。

媳妇钟芹知道这种情况,顿时几乎站都站不稳了,眼里的泪珠一串串地流下来,口里喃喃地说,没了,什么都没有了,她的心痛得无法用言语形容,她抱怨他不该起养泥鳅这个念头,抱怨自己不该同意他养殖泥鳅,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泡了汤——

可邓志勇还是不死心,他要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他还要继续养,他相信别人能成功他也一定会成功。钟芹则坚决要求他不要再折腾了,说钱赔了就算了,今后再想别的门路来弥补。如果还要继续养,他们就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以离婚相威协。生性好强的邓志勇听不进媳妇的话,也放出强硬的话,真要离婚,他也不放弃养殖泥鳅。他默默地吞下了苦果,媳妇不支持他了,心里也难免有些消沉。

他的父亲当时很焦急,去找镇政府领导汇 ,希望能帮帮他的儿子。镇里的李书记专门来他家鼓励他继续努力,询问有些什么困难,要尽力给予帮助。当他谈到主要是资金上有了困难时,李书记说保证叫信用 给予支持,这让处在低谷期的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增强了信心。他认为李书记说得对,“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是正常的。只要挺过去,一定会有收获,一定会把泥鳅养殖成功。”他的心中好像看到了花明柳暗又一村,坚定了把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四、迎难而上

邓志勇初战失利,最主要的是没有掌握养殖泥鳅的技术而造成的,他面对失败,正视困难,认真总结教训:关键是他把养殖泥鳅技术看得太简单了。他要迎难而上,争取尽快攻克泥鳅的养殖技术。

首先,他到市里的书店买了十多本养殖泥鳅的技术书籍,每天晚上学到深夜,往往钟芹一觉睡醒了他还在读书。钟芹既生气又心疼他,从床上起来给他做夜宵,并开始同他一道学习泥鳅养殖书,有时他们还一起讨论,加深理解。其次,他经常上 搜集有关泥鳅养殖的信息,他在 上查到有一套泥鳅养殖的光盘出售,立即就花钱邮购了回来,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光盘里全是专业养殖泥鳅培训的教材,老师一步步的教学视频,他觉得比看书更容易理解。从那天起,他就对着视频,边看边揣摸,半个月后,他就掌握了所有的有关泥鳅养殖技术的所有重点内容,而且把使用方法掌握的非常好。

由于他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在养殖池塘里,只要看到任何一处异常情况,就能马上判断出是什么问题。他掌握了泥鳅养殖中的常见的几个问题,其中千变万化的是池水和饲料。开始他养殖泥鳅的池塘的水质很污浊,经常浪费很大精力也没改善根本问题,高温季节不好降温,又不能保证池塘中足够的供氧,所以泥鳅天天死亡,损失很大。

通过学习,他用科学方法清整鳅池,清除过多淤泥,并用充足的水每天循环3-4个小时,8到10天大换一次水,定期做好消毒,预防病害发生,注重防逃围 建设,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还采用施放有机肥,调节水的颜色,控制好水质。当他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就知道是水体中缺氧,就及时更换新水。从此以后,他的泥鳅养殖池塘里,每天都是水源丰富、水质淡绿的流水。泥鳅死亡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让他走出了养殖泥鳅新手的困境!钟芹的脸上流露出无限的喜悦,鼓励他继续钻研,理论联系实际,下苦功掌握过硬的泥鳅。钟芹也学会和掌握了人工养殖泥鳅的技术,在养殖池塘,人们经常看到她的身影,她成了志勇养殖泥鳅的好帮手。

几个月之后,他又突破了泥鳅育苗的关键技术—泥鳅幼苗敌害豆娘幼虫的防控。他利用人工育苗技术、开口饵料技术和敌害防控技术等三大核心优势技术,使泥鳅成活率从百分之五提升到了百分之五十,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接着他作出了再扩大人工养殖泥鳅四十亩的计划:土地承包费、设备投入费、基地改造费……估算下来,又要投入资金近百万元。对他来说,又是一个难题,但他完全有信心解决。

他想到了外地农民入股经营土地的办法,通过与本队居民协商,采用土地入股分红的办法,减少了土地承包费的支出,同时入股的居民在养殖场做工,按月发工资,大家都很高兴。齐心合力投入到了泥鳅的养殖上来。先后又建了两个大棚、九口苗塘,使泥鳅的养殖具有了一定规模。

邓志勇扩大养殖泥鳅的信息传到了镇政府,认为他走的是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是个好典型,立即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表示要大力支持他,有什么困难,他们一定帮助解决。有了镇里党政的支持,邓志勇信心更足了,决心更大了。很快,投资上百万元的泥鳅养殖项目,便在他所在的红阳村落实。随后,他又斥资二十多万元,引进个大体肥的台湾泥鳅优质品种,用于繁殖生产,并聘请了专职的技术员。着力建设台湾泥鳅种苗繁育基地,建成了流水动态孵化室三百平方米,静态孵化室六百平方米,标准化一级育苗池二十口、三千多平方米,年生产泥鳅种苗一亿尾,能供两千亩池塘养殖。

由于邓志勇的决心大、干劲足、肯钻研,他的泥鳅规模养殖终于成功,这一方水土竟然产出了“金子”。去年他第一批泥鳅上市时,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拿着标本去农大检验,竟有16项指标达到国际标准。好消息不胫而走,客商纷至沓来。首批五千公斤泥鳅一抢而光,亩均获利三万多元。不久,他又接到客商的第一份大额订单,并正式注册成立志勇泥鳅业有限公司”;当年夏季,是养殖场丰收的季节,安徽、重庆、湖北等地的订单纷至沓来……邓志勇一步一个脚印,经过一番拼搏,终于苦尽甘来,梦想的光芒照进了现实,公司销售利润上百万元,前来洽谈合作养殖的客商纷至沓来。邓志勇创业成功,好似哑巴娶老婆,喜在心里头。

五、继续前进

泥鳅的营养丰富,是餐桌上的美食,市场大、销路好,这样的致富路,邓志勇想不能一个人走,他要带动更多的农户尽快富起来,搞起了泥鳅养殖产业园。在他的带动下,先后有九户业主入驻公司的泥鳅产业园,发展泥鳅养殖一千余亩;同时他发动周边农民,利用庭院、房前屋后、小坑塘养殖泥鳅,开发庭院经济、增加农民收。还动员农户发展稻鳅、藕鳅养殖两千余亩,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五百多人就业。去年,他的企业被评为了“区级农业龙头企业”。

邓志勇所在地人工养殖泥鳅上了规模,上了档次,产量大大地增加了,需要拓宽销售市场,走出省内外,甚至飘洋过海。但鲜活泥鳅远距离运输不太方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邓志勇反复思考,只有走繁殖、养殖、加工、出售一条龙的经营道路,才能实现。他立即作出决定,建立泥鳅深加工生产线,延长产业链,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解决养殖户的销售之忧。

邓志勇的想法,又得到了镇党政领导的支持。他的泥鳅深加工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总投资一千六百万元,采取“滚雪球”的方式发展,逐步扩大规模和生产能力。他建设的一期工程,投入了五百万元修建厂房,占地约二十亩,主要以泥鳅精深加工为主,经过半年时间就建成并试生产,又过三月正式投产,年加工泥鳅两千吨,生产泥鳅加工产品一千吨,其中,生产麻辣味、香辣味、豆豉味、泡椒味、鲜香味、烧烤味等泥鳅休闲系列产品五百吨、生产泥鳅分割冷鲜包装系列产品五百吨。实现年销售收入六千万元,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泥鳅养殖八千亩,增加就业岗位两百多人。

如今,邓志勇说起人工养殖泥鳅的技术来头头是道。他从负债四十万元到年收入上百万元,从最初只想赚份“打工钱”到如今养殖基地扩张到省外……。三年来,他凭着一股韧劲,泥巴里翻出了“大动静”。他深知,人工养殖泥鳅,要想卖出好价钱,打进大市场,质量是关键。他以计划尽快建一个实验室,继续提高养殖技术,既要提高产量,又要提高质量。他对未来的憧憬,信心满满。今后,他既要巩固原有市场,又要加快建立合作养殖基地,在全国各地推广他的苗种和技术,搞繁殖、养殖、加工、出售一条龙经营,并申 绿色产品,做大做强泥鳅产业。

近期,邓志勇着手在养殖基地的田埂道路两边栽种了美国红枫、薰衣草、彩色向日葵、日本三季红等一些进口的名贵苗木,让养殖基地一年四季都有花草点缀,打造成有观光价值的生态农业。他还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注重智能化养殖。现在更吸引人们眼球的是,他通过一款手机软件就可以看到水温、水位、水中融氧等情况,远程指导泥鳅池塘的充氧、换水、投饵等工作,做到了更加科学地养殖泥鳅。

邓志勇对前来考察的各级领导说,他一定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整合全区、全市的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泥鳅养殖事业,将泥鳅基地扩大到二百公顷,争取三年以后在农业新三板上市,让泥鳅产品真正与国际化接轨,走出国门,把泥鳅当成黄金卖,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他希望自己的泥鳅养殖公司,能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样驰名中外,成为区、市的一个独特标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4月10日
下一篇 2018年4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