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停车难 青岛“利剑出鞘”

青岛日 2020年3月12日4版

青岛住建

精准发力 促攻坚

开栏的话

从片瓦遮头到高屋广厦,又从繁华迤逦到重回自然。几十年来,青岛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的背后,是人居需求的提升和居住环境的更迭。

“一砖一瓦系民生,一路一桥总关情”,作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涉及老旧小区改造、物业服务管理、停车场建设、断头路打通等住房建设领域的工作与每一位老百姓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为了盯住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为了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与青岛日 联合推出《青岛住建—精准发力促攻坚》专栏,从即日起,将针对百姓和企业关心的住建领域热点话题,陆续进行全方位调查 道和重点政策解读分析,旨在既能不断督促决策部门创新举措,提高办事质量,又能切实有效地维护群众利益,增进民生福祉。通过“内外兼修”的推进,实现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为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住建力量”。

新规出台既为全市停车管理提供宏观指引,又对权责奖补等进行微观敲定——

破局停车难 青岛“利剑出鞘”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破解“停车之难”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门系统学问。

透过办公室的窗户,园区某企业负责人孔海洋每天都关注着市南区软件园区停车楼项目的建设进度。随着上个月新停车楼的启用,日复一日的“抢位大战”终于告停,对他而言,这意味着今后可以更从容地开启每一天。

青岛软件园市南园核心园中心区停车楼项目正式投用。傅学军 摄

据统计,去年青岛七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共计8165个,未来三年,中心城区还将新增泊位25万个。曲线上扬的背后不仅是城市停车建设管理水平的进阶,更是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攀升。然而,仅靠新建泊位并不能拔本塞源,要想彻底填补高峰期超30万的停车位缺口,青岛亟须“多方合力”,实现一盘棋和一体化的精细管理。

3月4日,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制定的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26条新规”正式发布,对停车问题的“管理属地化、建设市场化、运营智慧化、监管法制化”等方面进行细化明确。这一顶层设计的出台,既为全市停车管理提供宏观层面的方向指引,又对权责奖补等进行微观层面的敲定落实。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青岛下决心击碎“停车难”这块顽石所拔出的一把“利剑”。

瞄准“刚需中的刚需”

“开车十分钟,停车半小时”曾是孔海洋每天上班时的真实写照。停车难问题不仅困扰着他及员工,还一度对公司运营产生了较大影响。“以前市南区软件园停车难,导致客户都不愿来找我们谈业务。”曾和孔海洋有同样烦恼的园区企业家,不在少数。

疫情期间,园区200多家企业终于迎来好消息,“为了让企业安心复工,市住建局疫情期间对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合理缩短验收周期,停车楼在上个月20日通过竣工验收后迅速投用。”据青岛软件园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郑学峰介绍,新停车楼共六层,最多可容纳2000余辆车,是目前省内最大的独立单体停车楼。投用后,不仅可以缓解停车和交通压力,还将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根据普查结果显示,我市中心城区小汽车保有量约125万辆,现有停车泊位约144万个,车辆和车位数比值为1:1.15,符合国家规定的车位配比。然而,基本车位满足率却不足80%,缺口主要集中在市南、市北、李沧区老城区以及医院、商业区等部分重点区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上海、北京等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此次出台的“26条新规”中还提出倡导开展停车“ 区自治”, 区可在居民委员会等的监督指导下成立停车自治组织并可自行确定停车收费价格,真正实现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管。

把停车问题“交给市场去做”

“市场能做好的交给市场去做”,解决停车问题亦是。

新方案一出台,便在企业间引起不小的关注度。据项目经理李昕刚介绍,由青岛市市政空间开发集团投资建设的市北中央商务区停车场项目除设置450余个地下停车泊位外,还设计了服务于停车配套的展厅等,试图探索更多元化的经营。“新规中首次提出允许停车项目配建不超过20%的附属商业面积,这让我们企业更坚定了经营思路,也看到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

新政还传递出一个信 ——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巨大的市场资本,为了充分激发企业投资积极性,“26条”中对资金奖补进行了明确规定:根据新建停车设施类别不同,每个泊位给予补助1.2万—2万元不等。据悉,这一奖补力度走在了全国前列。

要想“满盘皆活”,就要善于“资源整合”,在此过程中政府也要转变思路,从管理者变身服务者。“新规出台的一大意义还在于,建立起完善的体制机制和明晰的责任分工,政策对每一条具体措施都做了责任分工,共涉及33个单位部门。随着接下来的实操落地,各部门更应强化服务理念,真正做到服务于企业,造福于百姓。”王涛介绍说。

用大数据撬动停车难“顽石”

一味地增建停车位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就像单纯修建公路不能彻底解决交通拥堵一样。华通集团旗下青岛华睿停车公司总经理奚丽亚认为,解决停车难,实质上是供需之间有效对接与平衡的命题。既要通过新建停车位进行“开源”,又要采取智慧化、一体化管理措施实现“节流”,让既有的停车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为了解决“一边停不满,一边没处停”的现状,目前青岛建立起“青岛市智能停车一体化平台”,已接入泊位动态信息12万余个,还同步开发应用了“宜行青岛APP”互联 移动终端。“除了汇聚泊位信息、为市民提供停车引导,同时也可以为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这正是智能一体化平台存在的意义,随着未来数据接入覆盖面的扩大,平台数据分析也将对精准管理产生更大价值。”奚丽亚说。

到2022年,全市经营性停车场要基本纳入智能停车一体化平台,联 管理泊位将达到31万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青岛市还明确了联 管理奖补——对既有停车场实施智能化改造并联 管理的给予1万元奖补。通过发展智慧停车,也进一步服务于智慧城市生态建设。

风物长宜放眼量。停车建设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与城市规划、交通执法、城市治理、价格政策等各方面息息相关,动态科学分析方能切实解决停车难。“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政策的实操中,有效引导需求、合理分配资源、严格规范秩序,缺一不可。我们也呼吁,各区市和相关部门针对各方职能,尽快出台行之有效的方案细则,同其心,一其力,助力城市品质不断改善提升,让‘停车难’不再成为百姓烦心事。”刘立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2月12日
下一篇 2020年2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