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地区2 6(M人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分析与QCT骨密度测量体模软件检测方法
摘要目的: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枣庄地区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人群前臂远端尺桡骨骨密度,以研究枣 庄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参考值。方法:双重能量放射线吸收测定技术(DEXA)前臂骨密度测定仪测量前臂的尺、桡 骨末端,曝光量〇.〇2msv ,测量参数:骨矿物质含量(13MC)、骨矿物质密度03MD)、Z—值、T-值,采用SPSS软件对 s 数值进行处理分析。結果:枣庄地区骨量峰值出现年龄在男性为20?29岁、女性为30?39岁年龄段,50岁以后男
女骨量减少均明显加剧,60岁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和许多其它慢性疾病一样,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的 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诊断骨 质疏松症的方法是通过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 测定来诊断该病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以及评估骨 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发生危险性的可靠指标,流行病学研究的 结果证实老年人的低骨量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青年时期达到的骨董峰值水平和进人中年期后骨量丢失的 速率是决定老年人低骨量的关键因素。双能X?线骨密度仪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it骨密度在骨 质疏松症的诊断中以其无创、省时、准确性和敏感性高而优
于其他方法。我院于2001年8月一2004年7月间对枣庄地 区2 604名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人群进行了前臂远端尺桡骨骨 密度测量,以研究枣庄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参考值。
1材料和方法 ? ‘ ‘ t
1.1对象及分组2 604例资料来自本院门诊、住院病人及 健康检査,其屮男1 269例、女1 335例,年龄10?80岁,所 有受测者均排除可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先天性骨骼畸形、 小儿麻痹症、肝肾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骨 软骨病等,测量前6个月内未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按年 龄以10岁为一年龄段分成7.个组,再按性别分成男女2组,935名41?70岁妇女按绝经时间不同分成6’个组。 康成人峰值的lSDs>(2)骨质疏松:BMD值低于健康成人峰
1.2骨密度测董仪器和测量方法所有受测者进行问答式 值的2.5SDs;(3)严重骨质疏松:BMD值低于健康成人峰值
记录其生活方式、营养状况、身高、体重及穿鞋 码等项目s 的3.5 SDsa *
测量仪器为美国艾克普公司〇steoPlanP-DXA+?双重能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数值进行处理分析,
放射线吸收测定技术(DEXA)前臂骨密度测定仪。每日测 数据结果用3士s表示,两样本间用t检验,多样本间比较采
定前均进行仪器性能检测,测定部位为前臂的尺、桡骨末端, 曝光量0.02mSv,精确度<0. 5%,测量参数:骨矿物质含量 (BMC)、骨矿物质密度(UMD)、Z-值、T-值,
1.3骨盾疏松症诊断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将骨量减少 和骨质疏松症分成三种程度[2] (1)骨量减少:BMD值低于健
用方差分析(F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裨验,P<〇.05为差 异有显者性。
2结果 ?_
2.1枣庄地区不同性别、年龄骨密度结果及骨质疏松患病 率情况,见表1? – >
表1枣庄地区不同性别、年龄骨密度结果及骨质疏松患病率
年龄段组别
男
… 女
例数
骨密度(mg/cm2)
.骨质疏松发病率(%)
例数
骨密度(mg/cm2)
骨质疏松发病率(%)
10 ?19
69
0; 695 士 0.077
0 ,
81
0.667±0,071 ,
0
20 ?29
101 ‘
0.+21 士 0.055△ “
123
0. 686±0.082
(厂0
30 ?39
187
0.716 士 0.061
0 :
196
0. 712±0. 069A
2.4
-40?49
197
0. 708 士 0? 〇7〇
■ 10.7
188
0.703 土 0.061 、
– 11.8
50 ?59 .
259 ^
0. 677 士0.071*
23.4
271
’ 0. 645±〇. 069 * :
^ 30. 7 ‘?
60?69
247
0.648士0,089
‘ 31;2:
269
-0.577士0.092 * V
,i 59.8 *
>70 ‘
.209
:0.639士 0.091.
38.4
207
0. 559士0. 094 *
71.4
注:A峰值骨密度,*P<〇.〇5,* *P<0.01。 – ■ .
枣庄地区骨董峰值出现年龄男性为20?29岁、女性为可以看出,男性骨量峰值出现为20?29岁,女性稍晚一点为 30?39岁年龄段,男女之间峰值无显者差异(P>0.05)f50 30?39岁,但与其他地区测量结果相比稍有提前w。这可能
岁以后男女骨量减少均明显加剧,60岁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病 率明显高于男性;50岁前男性骨密度虽较女性高,但两者无 统计学差别,50岁以后男性骨密度明显髙于女性/ “
2.2绝经对妇女骨质的影响,见表2, ;.;
2绝经对妇女骨质的影响
绝经时间
例数
骨密度(mg/cm2)
绝经前期
.89 .
0.699±0.059
绝经期 .
92
0.680 土 a 062 ,.
6个月?5年
105 ‘
0.669士 0.071
S?10年
221
0. 637士0. 084 * ! 4
.10-15 年
% 223
0,571 士0.090* *
>15年
205
0.557 土 (X 091* ^
注:05,*
与枣庄地区多丘陵山区,气候干燥,生活习惯、营养状况有 关,也说明了不同地区、种族骨密度的变化是不同的,因此建 立各地区的骨峰值,对于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0P)是非常 .必要的。来研究采用大样本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枣庄地K 的正常人群进行前臂骨密度测董,覆盖面广,具有较好的代 表性和可靠性,为枣庄地区的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诊断和治 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并为国内各地区的资料比较提供了依 据。.- – .-“.
,本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的BMD随着年龄增长,28岁左右 有一个小髙峰,35岁左右达峰值骨量高峰,这和国内研究结 果是相符的40岁以后,男性和女性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前 臂BMD逐渐减低,女性40岁以后开始缓慢降低,在50岁和
.40岁后绝经前妇女的骨密度虽有随年龄增加而丢失的 倾向,但丢失的速度缓慢,绝经后才明显的丢失,绝经后5年 以上丟失的更明显,但绝经超过15,年后骨量丢失的程度则 又减缓。..? ■
不同性别人群骨密度随年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wasnick认为人的一生中骨量变化应视为一个连续不可分割 的整体,人的骨董当成一个变量来处理,选择承受应力最大 时期的骨量作为骨峰值(PBM),以此作为骨密度正常参考 值[3]。峰值骨量形成之前,BMD随增龄而增加,峰值骨量形
60岁年龄段骨量丢失陡然加速,而男性BMD值为逐渐下 降,无明显加速丢失期,同时女性一生骨量丢失率明显髙于 男性,说明女性确实存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陡然下降,造成 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强,骨转换增髙,骨吸收大于骨生成,使 骨量丢失加速造成骨密度明显下降M。 . ^
本研究通过问答形式了解到对于50岁以后的男女人 群,日常生活中补充钙剂、维生素D和牛奶、鸡蛋、鱼、肉、豆- 制品等营养丰富物质,并有晨起锻炼习惯的,均较未行补充 营养和锻炼的骨质疏松发病率及程度为轻。因此通过本研 究结果提示:(1)骨峰值的形成在20?39岁年龄段。该期注
成之后,BMD随增龄而下降。不同骨骼部位到达峰值BMD 的年龄各异,在同一骨骼部位以松质骨组成占优势的区域峰 值BMD出现较早,而以皮质骨组成为主的区域峰值BMD出 现较晚,而前臂远端则皮质骨、松质骨为二者同有,其平均骨 矿物质密度0MD)值测定则更为平均、准确。根据测量结果
意加强肌肉功能锻炼,运动和适当的补妈,丰富的蛋白质、微 量元素等营养,此期达到人生的最髙骨峰值。(2)中老年期, 特别是绝经后50到60岁的妇女,加强钙、蛋白质,增加骨力 学负荷的运动和合理的雌激素补充疗法,对减缓骨量的丟 失,预防骨质疏松是非常重要的措施。.1 .成都华西华科研究所研发生产QCT骨密度测量体模软件系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