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文明迈入了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仅仅通过一些 交工具及 络上的 交软件就可以接触到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们及文化习俗。不仅如此,在人们追求生活中的便利时对自身也变得额外注重。男人也开始学女人化妆,而女人对美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极端。
可想在现代人们对美丑的定意只放在了男人女人所关注的外表上,相比如今在魏晋时期古人就针对“美与丑”进行了很官方的评说及讲解,其就写在了《世说新语》这本书中,不单单如此。若给新语一个概括,可称其为一本百科全书整整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一、魏晋风流下士人阶级的气质
1、魏晋士人的独特个性
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东汉结束以后因国家分崩瓦解所形成的一个多政权划分中国的阶段。但在这个阶段生活在各个政权下的人们受到统治者的影响及洗脑逐渐丢失了原有的汉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不仅如此在这政权频繁更替的年代当时的思想不在受到统治者的制衡而是变得越来越自由,而在文学、书法、音乐等等领域都诞生出了足以影响后世的成就,其我们称之为“魏晋风流”
魏晋风流的主要形成还是与当时的文人士子有关。在面临各个政权的更替与统治阶级的变化时,作为士人阶层的代表往往这类人变得由为重要,受到环境、各类事物的影响魏晋时期的士人更显得个性。
就如在《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中说的那样“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可见魏晋时期的文人的言谈举止是何等个性。若要放在现代或许我们就会把他们称为精神病患者了。但在另一方面思考他们这样的表现又何尝不是在逃避现实。
2、自我心境的超脱
魏晋时期天下很乱主要体现在政权割据一方,之间互相进行的征伐与各类的交锋。长久的争斗让人们的生活也不尽如意,正是现实的残酷与自己的才学不能得到赏识的那种失意与打击,使当时的士人们有了很高层次的心境与自身修养。正是这样现实生活中的磨砺让很多士人文人在自我思想上达到了超脱的境界。
关于魏晋士人的行为、思想上的超脱我们在《世说新语·雅量》可以找到,其中有这样一段典故“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大概意思是在嵇康将要被处死时,他神色不变,并索要了一张古琴来进行弹奏,弹奏的是《广陵散》在弹奏完毕后说:“袁准曾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当时吝啬,没有传授给他。而从此以后《广陵散》就成了绝响!”后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求拜嵇康为老师,但是朝廷不允许。
后来不久,文王司马昭便后悔了。如此可以看到在当时 会上士人的超脱心境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那是自我全方面的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因此可以从个性与心境上我们能联想到那种魏晋士人所体现出的那种特殊气质,专属于魏晋时期文人士人的独特气质。正是如此气质的独特让当时的士人对人们的美、丑有了更为独特的评价。
二、魏晋风貌背后与丑的品评有关
1、别样的精神风度
在魏晋时期人们因 会的变迁与文化的改变诞生出了不同于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精神面貌。其中便体现在了当时的名士之中。
在当时因为东汉的分裂所造成了政权割据,而当时的东汉文化却并没有因此被继承,不仅如此在这种变化下魏晋的名士走出了不同于之前朝代的道路,形成了魏晋时期独有的时代特色“魏晋风度”。若说东汉名士是儒家思想的代表,那魏晋的名士则是风流自赏、烟云水气的通脱。正是这种气度让我们后世的人们所景仰。
魏晋风度体现在了人格之中。名士的超然物外、托杯玄胜是他们之间所表达的风度,而在魏晋时期名士间极为崇尚自然,又显得超然于物外。就如嵇康即将被处死时他并没有表现出恐惧、崩溃的样子,而是在死前请求谈一曲《广陵散》,事后感慨万千。可见其风度超然,心境超脱。在嵇康的身上我们就看到了魏晋名士间所展现的那种风度。
2、思想上的觉醒
天下的动荡与 会中的阴暗,让处于当时年代的人们诞生出了新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其中便体现在了人们的思想中。
在南朝萧统的《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其中便记述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这种人事中的感叹与无奈,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思想上的觉醒与顿悟。而《古诗十九首》中却又不仅仅记载收录着这样的日常感慨,还记载着相思、命运、怀乡等等对人生的感慨。正是这种诗词中的表达的情绪让人们可以直白的看出在魏晋时期人们思想上的觉醒与开悟。
能体现出魏晋人们思想上的觉醒只有魏晋时的诗词。在魏晋诗词中常看到的是对那人生命运的无常与百年易老的感慨。就如那人人熟知的曹操所做的《短歌行》中所写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那种向上的人生态度。除此还有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的那种“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超然。这些又何尝不是魏晋人们的思想觉醒,又何尝不是新的世界观的诞生。
正是对那人格思想觉醒的风貌追求而表露着那对事物的美丑品评,所以在魏晋时人们对美丑的评价就更为透彻与全面。可见在古时人们对丑的评价不是男女的妆容打扮上而是提高在了对世道人心的考察,这更是一种思想上的审美。
三、为什么人们常言魏晋风流的丑
1、魏晋时对丑的看待
在魏晋时期对美丑的评价并非只是像我们现代人这样单纯的对事物外表进行美丑的定意。他们是以自己的思想为中心看待那些 会上的陋习与各种事物的优劣进行美丑的定意。就比如在《世说新语·方正》中记录的通婚,而那些风流的名士则就对其进行了严厉的点评与定意,并称其为丑。
若说魏晋时的审美观是什么那就要看名士的是怎么看待美丑了。在我们根据《世说新语》对美丑进行点评与定意时就需要对其中所记录的事件进行优劣评价,而魏晋的名士也是如此。他们以自身为准则在伦理与生活中进行点评,其中包括礼法的丑陋、 会伦理中的丑、迷信的丑及奢侈的丑等等。这些均都能体现出那些魏晋时风流自赏的名士的审美观,也可以看出其自身的境界所在。
2、魏晋名士眼中的做作丑
虽然汉末魏晋时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朝代,但却是思想上最自由最智慧的朝代,其中不仅形成了独有时代特色的魏晋风度还有传于当时魏晋名士之间的风流特色。在魏晋时其多数名士都是在朝的官员,在他们之间所遵守的思想都是深刻的影响着他们,不仅仅是在言行举止中。还突出在了他们对事物的看待上。
在魏晋名片眼里有很多是极为丑陋的。如他们认为应该以不作为为“美”不屑于世俗的礼节与日俗甚至称其为丑陋,以至于在当时有了清谈误国的说法。
在《世说新语·规箴》中记载着这样的一段故事“王夷甫雅尚玄远,常疾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令婢:“举阿堵物!”可见在这看待中其对把钱财视为丑陋之余又显示了自己的清高。但在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魏晋名士以老庄思想洁身,并以此谈论俗事。
3、魏晋名士指责的愚孝之丑
尽孝是任何时期都被重视的一种观念与指责,其被《论语》传颂开始历史上便出现了很多关于“孝”的故事,而历史上就有一位以孝自称的皇帝。但是在魏晋时期却出现了很多对孝文化的指责与评击。如《世说新语》中便有这么一段故事其中写到“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大概意思是王祥在睡觉时后母拿刀要杀他,可因为起床了没有杀死,最后王祥便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其杀死自己,而后母因其孝心便没有杀了王祥
是否很难理解这样的事情。虽然有了好的结局后母因王祥的孝心没有杀死他,但是可见其中的愚昧。这便是那些魏晋名士所指责的“愚孝之丑”。
结论:
《世说新语》中所讲的魏晋风流下的丑,就是以魏晋名士为代表的一种标准对其魏晋时期的生活状态与风貌进行的美丑点评。所以若说《世说新语》中讲到的丑是什么我们不如去魏晋的那些风流自赏的名士身上去看看他们对丑的定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