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纳税6千万元的“成都牌”电视机为何消失?

被时代不断推进发展的成都

企业和产品也是蒸蒸日上

诞生了许多让成都人引以为傲的老川货。

你还记得曾经风靡一时又杳无音讯的成都牌电视机吗?这个在上世纪80年代红得发紫的“老川货”,曾是成都市无线电一厂的明星产品,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

当年辉煌曾是成都第一纳税大户

成都市一环路南三段22 ,如今的世纪电脑城。多年前,这里是成都市无线电一厂,成都人喜欢简称它为“成无一厂”。

成无一厂成立初期的产品,是由国营成都无线电仪器厂带来的产品:“旭日牌”晶体管收音机。最受大家青睐的是6晶体管的,因为价廉物美。

当电视机批量生产后,“旭日牌”收音机就停产了。到现在,不知还有多少人能记得这个品牌。

九十年代的成无一厂大门

“厂房占地面积不小,在玉林北巷和玉林北街之间,办公楼一幢连一幢,气派得很,一条街巷全部占完。”成都人莲子回忆说,当时的成都牌电视机,火遍了全川。

温江金马镇刘家壕 区村民吴洪成家中,至今还收藏着一台成都牌黑白电视机,这是他当年卖了四头肥猪换来的。

这台14寸电视,显示屏下方刻有“CHENGDU”字样,背部贴有不干胶商标,上面印着“成都无线电一厂”。

1988年,吴洪成花了420元,在温江百货商场买回了它。这台电视给吴洪成家里带来了络绎不绝的客人,村里人都来“蹭”电视,人多的时候自家的板凳都不够坐。

“最火的时候一台难求,要托熟人批条子才能买到。我当年就批了不少这样的条子。”

当年成无一厂的一个管理层回忆道,1986年引进日本三洋全套生产线,成都牌电视产能达到年产30万台,成为西南地区彩电生产定点厂、机电部产品出口基地,享有外贸业务经营权,产品远销加拿大、南非,员工达到3000多人。

成无一厂建厂初期人员合影

当年的成无一厂,是成都市第一纳税大户,年纳税额五六千万元,并逐渐走向年产值5.6亿元的顶点。

退出舞台因扩张太快掉头太慢

孙毅芳曾在成无一厂蹲点一年,一路见证了成无一厂的辉煌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厂徽

上述成无一厂原管理层成员也表明了这样的观点:成都牌电视原本有可能和长虹一样,存活到今天。分析它的败因,现在看来弥足珍贵。

1988年,在一次决定成无一厂是否在沿海设分厂的会议上,只有孙毅芳投了反对票。“原因很简单,成都牌电视只能说在四川站稳了脚跟,这么急迫地扩张,把战线拉这么长,不是死路一条是什么?”

成无一厂工作证

但成无一厂不光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了三个分厂,还在蒲江等成都周边设立了数个分厂,“加起来一共有12个分厂。”

孙毅芳说,运输成本高,技术骨干被调往分厂任管理人员,这些因素都让成都牌电视工艺管理跟不上,市场返修率提升,销路受到影响。“两年之内,这些分厂大多都垮掉。”

黑白电视机生产大楼

从不愁卖到库存越积越多,成无一厂开始日子艰难了。“当时各省都有电视生产线,全国大约有四五十家彩电厂,产能严重过剩。”

成无一厂原管理层成员回忆说,彩电卖不动,厂里开始寻找出路,上马新技改项目。计算机显示器、模具中心等,但都没成为救命稻草。

1990年,成都牌电视机生产线开始间歇性停产;1995年,全面停产。

2005年,在长虹跨入世界品牌500强,品牌价值达到655.89亿元。成无一厂却破产了,成都牌电视也沦为记忆。

成无一厂的败因发人深思

而如今的成都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成都创造转变

从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1台使用“成都造”处理器芯片,到天府软件园里的极米无屏电视圈粉无数,期待越来越多的“成都造”惊艳亮相!

爱吃火锅,更爱喝茶,不爱没有阳光的天空;爱摆龙门阵,爱打望,不爱没有田园的水泥森林。爱这座城,她发展最快;恋这座城,她生活最慢。爱熊猫,也爱表达;爱互动,更爱分享。我是小微,在成都,爱成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3月10日
下一篇 2018年3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