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硝烟散尽的那场打车软件大战,虽然烧钱无数,却也贡献了众多精彩的营销案例。Uber的一键呼叫系列,滴滴的品牌升级换logo,以及打车软件都在用的“雨天变小船”。而当下共享单车领域的竞争,时常被拿来和当初的打车软件大战相提并论:两家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企业,背后各有巨头也各有优势。当然,最相似的还是烧钱。
虽然在这个新兴领域,营销战也早已打响,但水准似乎还无法和当年打车软件相提并论。
4月6日,ofo共享单车官方微博联合NYT旅行开启4月低碳出行月,并以#每公里都算树#为口 ,宣布4月每周逢五六日免费骑。这不仅是一次优惠活动,ofo还打出了环保牌,并且请到了蒋劲夫、袁姗姗、邓伦、周冬雨、佟大为、赵雷、奚梦瑶七位明星为活动站台,发布了一组明星海 。
然而同样是明星营销,这个海 可是和当年优步的各类活动相去甚远。
2014年年底,Uber拍摄了一条佟大为在上海做Uber司机的视频,获得了广泛的传播。2015年4月,Uber更是在国内首推一键叫直升机服务,还请来赵又廷作为乘客参与首飞。这些明星营销共同的特点,就是并非单纯借明星来获得曝光,而是用有趣的创意与明星的话题性相配合,成功地把Uber的酷和司机人群的高端展现了出来。
3月,一篇《为什么ofo投广告,而摩拜却做公关》在行业内被广泛转发。就能看出,这个行业的玩家们已经开始在营销上角力。各家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广告。去年12月,ofo就推出了一波广告,喊出“出门就骑ofo小黄车”的口 ,还上线了一组魔性视频。而摩拜也已经投放了户外广告。
然而,虽然动作不少,但这些营销活动都没能引起太大的反响。
为什么共享单车领域的营销战打得如此乏善可陈?一方面是因为和打车软件旷日持久的拉锯不同,共享单车兴起还不到一年,没有时间去产生足够好的营销创意。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在资本催化下,行业早早地进入了拼规模的肉搏阶段,对品牌来说,也许满大街那些随时骑上就走的单车就是最好的广告。
目前,这个领域的竞争还很难看到结果,共享单车品牌们还有很多机会在营销上搞一些大新闻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