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164万浏览量的问题:
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这样的结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以至于当你在 上搜索这个词的时候,出现最多的,都是对当下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口诛笔伐。
信息透明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发展趋势,不仅让我们快速适应和接受了泛娱乐化的成果,也让我们在众多的成果面前,越来越迫切的需要系统化学习,去消化吸收更多的知识。
但是,这个时代能给予我们的信息太多了,可大多数的人在信息和能力之间却始终保持着0转化。
我们在碎片化的阅读过程中,得不到读书所产生的心理安慰,所以也更加笃定了自己,从互联 媒介向传统媒介,以及课程教学等等学习方式的回归。
可现实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生在互联 时代,他们适应得更彻底,在信息和能力之间的转化也更自然。
结果你会发现,似乎整个 会都更愿意接受年轻化,一个读了很多书的成年人,很可能比不过一个会玩手机的小孩。
1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时代的更替必然会让身处其中的人经历阵痛。
知识的渐进式叠加和积累,最终让人类发明出了与时代相匹配的产物,包括文字、纸张、蒸汽机、灯泡,乃至今天的互联 技术。
这所有的媒介迭代都是承载着智慧和科学的进步,也必然值得我们去适应,而不是因为眼下的弊病,让自己游离在两个时代的夹缝当中。
我在 上曾看到过一个统计:
到2020年,整个数字世界预计将达到44ZB字节的数据,这是可观测的宇宙中恒星数量的40倍。而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175ZB,相当于每天产生491EB的数据。
这是在互联 加持下的信息爆炸,让知识的供应量在 络上高速积累,也让每个个人获取知识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廉。
这应当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的进步,也给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极大便利,就像是每个人的身边随时都存在着一个体量庞大的数字图书馆,可以帮助我们处理身边遇到的所有未知和困惑。
但现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
从传统教育模式中一路走来的大多数成年人,并没有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让自己具备足够的信息素养,反而因为的加剧,让自己读了很多书,却成了的人。
就像在今天仍然坚信着理论的父母们,最直接的选择还是通过付费的模式,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一个个专门的培训机构。
大多数的老师们也仍旧沿用着过去的教案,用一种循序渐进的灌输模式和阶段性测验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
但是孩子们对这些方式却越来越反感,他们更愿意在 络上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借用 络来辅导自己的学习,提高知识的储备量。
可惜的是,因为缺乏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良性引导,一部分孩子并没有在更早的阶段培养出自己的 络素养,从而陷入了浅层次的,而另一部分则直接被拒之门外,直到进入成年人的阶段,成为了同样有着的普通个体。
2
如果用今天的高考后学生和十年前的高考后学生做一个对比,在对专业和学校的选择上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方式转变。
今天的同学在得知分数后,更愿意通过百度、知乎,以及更多有利用价值的平台 站去获取信息,从而帮助自己在未知的状态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他们可以得到非常多的,并且权威的过来人的合理建议,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信息筛选,得到问题的最优解。
但十年前的学生们并不都能这样,大多数的人更习惯于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虽然在当时已经有了互联 和信息检索 站,但人们的信息辨别力,以及问题解答的方式还没有实质性的转变。
这是在不同时间跨度下的认知差距,但对于今天的成年人来说,其实同一时间跨度下,对于碎片化阅读的利用程度也有着极大的不同。
就像时下的很多职场人都喜欢通过知识付费,或是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来帮助自己实现信息储备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这样的选择往往是建立在自身已经搭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之上的,因为工作需要,或是专业化程度的现实诉求,从而选择的相对系统化的学习过程。
而结果,往往是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锅满,参与其中的个人,除了有一种的错觉之外,并没有得到较高的回 。
但是更多的管理者以及在自我的成长规划上有着明确目标的人,并不会把时间过多的浪费在所谓的上。
他们会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最新信息,同时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内容,用的方式来填充自己的知识架构,从而节省了更多的时间,也获得了比别人更有价值的内容。
在今天这个已经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更像是用来收割韭菜的宣传噱头,因为我们已经不再可能通过一种深度的专业化学习让自己利于职场的不败之地了。
你需要懂得更多,同时具备在不同领域之间迁移的能力,把每一个知识点当成可以远距离跨越的着力点,才能跟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
如果一味去追求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只是在固有的知识体系之上寻求每一个末端的有限延伸,就只会让自己。
3
让我们试着去回忆一个场景:
一辆驶往火车站的地铁在市中心站停车,门开了,你跟随着人流挤了进去。
然后是坐着的和站着的人们,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手机,没有人相互交谈。
因为每一部手机要么被调成了静音,要么连接上了耳机。
这就是大多数人沉浸在 络中的一个时代的缩影,但你并不应该仅仅透过这一个表象就抨击说,
可能事实并不是这样。
因为在这一群同样拿着手机的人们当中,有大部分是出于娱乐的想法,打发掉无聊的时间,但仍有一部分正借用手机这个媒介,处理邮件、撰写论文、学习知识,或是与同行、客户、老板、下属进行实质性的交谈。
碎片化阅读可以是轻松的、没有压力的,但谁说这样的阅读不可以是紧张的,有实际价值的?
当下对于碎片化阅读的否定,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基本都是被总结出来的事实,没有系统性的推理;
偏娱乐化的信息传达,以夺取眼球为根本目的;
没有严谨的逻辑推导和全面的数据支撑,情绪化和个人价值感较强……
但是在詹姆斯·格雷克的《信息简史》当中早就已经说明:
我们上过的课、读过的书、听过的讲座,以及看过的视频,都是一种碎片化的信息传输,只是在这些地方,碎片化的信息是被人为加工过的产物。
而现在,当我们身处信息的海洋当中,需要我们具备一种筛选的能力,从而自我加工这些信息的时候。
大多数人却选择了逃避,进而被娱乐化和轻量化的 络内容阻碍了自我认知向 络时代的深入。
举个简单的例子:
经常 购的人一定会是收到假货和打客服电话最多的人,但同时,他们也是能在 购当中获得最大利益的人。
而那些害怕遇到假货和觉得跟经销商扯皮太麻烦的人,也一定是享受不到 购便利的人。
4
相对于人们在今天呼吁的来说,我更倾向于去接受碎片化阅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信息素养。
或许我们过于强调外在的不堪对我们的影响了,以至于忽略了这些不堪之外,还有更多更大的领域值得我们留下来。
当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是与时代相匹配的信息过滤机制正在慢慢成熟,例如算法机制、AI机制、举 机制和 交机制。
但外在的帮助机制并不足以实现,从根本上省略我们自己的信息甄别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手机用户,每个人常用的APP都不相同,甚至在同一款APP上面,浏览和关注的内容也有巨大的差距。
逐渐智能化的信息推荐机制以及日趋丰富的内容呈现形式,必然会造成不同信息素养的人所能得到的是完全不同层次的信息。
倘若我们自己不能在接受并适应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认知层次,以及信息筛选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就很难跳出固有的圈子,从而获取到与时代需求相匹配的内容。
就像近几年在国内兴起的知识付费产品,主要就是捅咕欧将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掌握的知识,用一种较为系统地方式售卖给有需求的人。
说白了,就是替你完成信息筛选的步骤,并让你为省略这个步骤付出相应的代价。
这种模式的兴起必然有着现实存在的市场需求,而在满足这种需求的背后,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错过了形成自我筛选能力的机会。
多数时候,你以为通过付费学到了十分有用的知识,可当自己重新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还是不知所措。
所以继续消费,然后继续不知所措,然后又在现实的压力下花更大的价钱消费,可结果还是不知所措。
这不是市场催生了知识付费的错,而是有太多人没有走过碎片化阅读的适应期,让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的结果。
毕竟,这世上从来不可能有不劳而获的好事,当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能确保自己实质性的成长。
5
透过世界的高速运转,我想我们应该能够预见,在外来的时代发展过程中,眼前我们所经历的阵痛必将一步步消弭,取而代之的,应当是一个与碎片化阅读相匹配的环境。
不是劣币驱逐良币,而是劣币越来越没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络上的信息会更加多元化,也会更加专业和真实化,从而让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有效且正确的内容。
就像我们在今天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通过手机导航软件就可以像个资深导游一样,在任何地域都不会感到陌生。
在偏远地区生活的孩子,想要提高成绩,想要和其他同龄人一样获得专业老师的辅导教学,那他完全可以通过 络去寻找自己的未知点,而不是在放学之后还要把学过的内容在 络上重复一遍。
万物互联的发展趋势和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正在让重复性劳动和所谓的失去最后的庇护所,我们需要的其实已经不单单是在某一类知识上的深度挖掘了,也不是逻辑严密的,可以通过有限知识推导出更多延伸的能力。
而是在自己的知识广度必然会不断伸展,已经获得的知识点越来越凌乱的现实情况中,可以从浅层次的知识点跳跃到更深层次的知识点的能力,以及在众多个点里面,不断筛选信息,短时间内找到下一个有效着力点的实力。
要知道,在碎片化信息时代,虽然知识的容易获得显著降低了我们的认知成本,但也同时显著提高了我们的获得成本。
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每个人都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在不重复和不浪费的情况下,让每一次的学习都能比之前高上一点层次。
在学生时代,这是老师和学校的责任,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只能依靠自己。
当大多数人都具备了足够的信息筛选能力,而 络上的虚假信息逐渐消除的时候,也就自然没有人再会为获取知识而付费,而是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不断用领域外的知识给自己赋能。
所以,别让自己读了很多书,却比不过一个会玩手机的少年,后浪们已经汹涌来袭,而且只会一波比一波更加迅猛。
与其与这个时代的必然性对抗,不如勤快一点,积极一点,用更年轻的方式帮助自己成长。
the end
图片来自 络
谢谢你的阅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