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新型显示待爆发,联合光电:安防变焦领域龙头焕发新春

( 告出品方/分析师:中银证券 苏凌瑶

聚焦四大业务,盈利能力改善在即

深耕光学领域17年,公司逐渐扩张业务版图

公司业务聚焦四大领域,以镜头产品为主。公司是一家研究、制造、销售光学光电子产品的高新技术类公司,公司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安防、新型显示、汽车、AI 视觉算法等领域。

目前,公司主要有四大业务:安防监控业务、新型显示业务、智能驾驶业务及人工智能业务,产品矩阵包括安防类镜头、非安防类镜头、AR/VR 整机代工、机器人等。

近两年,公司大力进行研发投入,智能驾驶业务产品、新型显示业务产品品类扩充较快,未来有望逐渐成为公司的核心业务。

深耕镜头领域 17 年,公司逐步扩张业务版图。

公司于 2005 年成立,在初创期主要致力于手机镜头的设计,所研发的 20 万像素手机后置 VGA 摄像镜头及 130 万像素全塑胶非球面透镜结构的手机摄像镜头不仅在技术水平方面全国领先,且被三星、LG 等消费电子大客户采用。

2007 年-2012年,凭借在手机摄像头领域的成功,公司逐渐拓宽业务边界,成功研发了安防摄像头、汽车摄像头、数码相机摄像头等产品:在安防领域,公司于 2008 年成功开发了 22 倍光学变焦视频监控摄像头,打破日系厂商的垄断;在数码相机镜头领域,公司凭借着开发手机镜头的经验成功研发了 18 倍光学防抖镜头;在车载成像领域,公司成功研究出 180 度超广角、小畸变车载智能摄像头模组等产品,并于 2009 年成功将产品通过 Tier1 厂商向广汽本田、长城汽车等下游整车厂推广。

2013 年-2016 年,公司迎来成长期,在安防方面持续深化同海康、大华等核心客户的合作,不断打磨、研发安防类产品,业务收入也上新台阶;此外公司开始涉足视讯会议、运动 DV、无人机、智能家居等领域:在视讯会议领域,公司于2015年率先实现了 4K 视讯会议镜头量产;在运动 DV 领域,公司镜头产品已被应用于松下等公司中;在智能家居领域,公司镜头已被运用在小米、360 等公司的智能家居产品中。

2017年至今,公司在在业务布局进一步拓宽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了自己各个业务的技术水平:在安防领域公司在 20 倍及以上高清变焦安防镜头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在新型显示领域,公司于2015年在全球率先实现了 4K 视讯镜头的规模化量产,近几年也在激光电视领域与海信、光峰、长虹等厂商达成了合作关系,此外公司于2021年正式实现了 AR/VR 一体机的代工能力,出货量达 5 万台;在智能驾驶领域,公司于2019年正式建立了全资子公司联合汽车以专门研发车用产品,并于 2019 年开启了同杭州海康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的合作,目前已经拥有车载镜头、毫米波雷达等智能驾驶用产品;除主营业务的积极拓展外,公司通过成立产业基金以财务投资的方式也在积极布局光学产业链相关领域。

重视研发,公司深谙“创新就是生产力”

公司重视研发,研发人员数量、研发费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公司近五年研发人员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研发团队总人数从2016年的 271 人发展到了 2021年的 538 人,人数几乎翻了一倍,这与公司近几年的多业务布局战略有一定关系。

公司的研发投入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目前研发费用占比能够维持在 9%的水平,与宇瞳光学、舜宇光学等竞争对手相比处于较高水平。

此外,公司近五年的所持专利数量也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专利数量从2017年的 347 个增长到了2021年的 757 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对于创新研发的重视程度。

盈利能力提升与收入增长不匹配,新拓业务有望成为“对症良药”

新拓业务逐渐发力,安防类镜头销量提升带动公司业绩。

2021年公司业绩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安防类镜头销量的提升,但安防类镜头的销售单价从 88.14 元/台下降到了 84.10 元/台;此外,虽然非安防类镜头的销量并未增长,但单价有所提升,从 12.28 元/台提升到了 14.55 元/台,这得益于售价较高的激光投影镜头、车载镜头类产品在2021年销售量的增加,然而从五年的总体趋势上来看,非安防类镜头的单价在不断下降,这说明公司非安防类镜头有逐渐形成规模化生产的趋势。

过去五年公司营收增长但盈利能力不稳定,22Q1 公司业绩承压。

近五年公司营业收入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从2017年的 9.34 亿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 16.35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5.03%;然而,近五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的增长趋势较不稳定,2017 年-2021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82 亿元、0.72 亿元、0.73 亿元、0.50 亿元、0.74 亿元,盈利能力较不稳定。

2022Q1,公司实现营收 2.75 亿元,同比下滑20.24%;实现归母净利-0.13亿元,同比下滑 187.12%,在疫情与高通胀的影响下公司业绩有所承压。

盈利能力不稳定原因剖析:从毛利率、净利率角度来看,2017年-2021年二者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毛利率、净利率水平依旧较低,公司盈利能力较差,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有:

(1)公司期间费用水平未能得到有效改善。

虽然2018年、2019年相较于2016年、2017年的期间费用率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从2019年开始期间费用率又呈现逐渐上升的状态,2022Q1期间费用率又超过了 10%。

(2)原材料成本较高叠加议价能力较弱,公司直接材料成本占营收比例较高。

以2021年为例,公司直接材料成本 10.52亿元,同比增长 21.05%,占到营收的 64.34%,但从公司产品单价来看,占到公司营收大头的安防类摄像头销售单价却降低了 4.08 元/台,侧面反映出当材料成本价格上行时公司议价能力较弱,无法及时提升产品售价来应对成本端的压力。

考虑到2022年通胀持续高企,公司成本端持续承压,叠加公司变焦产品缺乏规模化效应且议价能力较弱,因此造成了公司 22Q1 业绩的下滑。

业务版图、生产规模持续扩张+相关产品正式投产或为公司提高盈利能力的“良药”。

虽然公司目前盈利能力受到成本高企、产品缺乏规模化效应且议价能力较弱的影响,但公司在其他业务方面的持续布局有望在未来改变目前公司所处的困境。

首先,包括 AR/VR 代工在内的公司其他业务毛利率表现良好,虽然现在收入规模还比较小,但随着相关行业景气度的持续上升,未来收入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也会随着高毛利业务占比的提升逐渐改善;

其次,子公司联合汽车的毫米波雷达产品目前已正式投向市场,自2019联合汽车成立起,联合汽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主要原因联合汽车一直处于产品研发状态中,变现手段少,目前公司已经在投资者平台上透露公司的毫米波雷达产品已获得国内造车新势力企业及国内新能源龙头车企的定点,结合公司车载镜头销量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未来公司的汽车类产品有望在汽车行业的高景气度加持下扭亏为盈;

最后,公司安防类变焦镜头属于安防类镜头的高端产品,定制化程度较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以降低成本,而未来公司的汽车镜头、毫米波雷达、AR/VR 业务的放量可以帮助企业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从公司募投项目来看,公司远期希望新扩车载镜头产能 1800 万颗/年、激光投影镜头产能 200 万套/年、AR/VR 一体机代工产能 58 万套/年等。规模化的生产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企业成本高、期间费用率高的情况。

毫米波雷达+车载 HUD 蓄势待发,汽车电子志在千里

智能驾驶渗透率提高已成不可逆转趋势

汽车搭载自动驾驶系统已成趋势,未来几年自动驾驶渗透率逐渐提高。近几年,随着汽车的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电动车厂商尝试着开始在自家的产品中搭载自动驾驶技术。

根据自动驾驶技术的分级标准,目前绝大多数车厂的自动驾驶系统仍处于 L2 标准,据 IDC 数据,2022年 Q1 我国 L2 级自动驾驶乘用车渗透率达 23.2%,较2021年一季度的 7.5%大幅提升;产业信息 相关数据表明,2030年我国智能驾驶渗透率将超过 60%,其中代表着高级别自动驾驶的 L4/L5 级别自动驾驶车辆渗透率将达到 15%,汽车的智能化趋势将成为电动化趋势之后汽车产业的又一大趋势。

毫米波雷达:整机+算法基于自研,公司下一代拳头产品!

24Ghz、77GHz 毫米波雷达用途广泛且不尽相同。

后者将成为未来车载毫米波雷达的主力产品。毫米波雷达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发射、接受 1~10nm 之间的电磁波,利用多普勒效应来确定附近物体位置的一种雷达,具有体积小、穿透烟、雾、雨、雪能力强的特点,但探测精度、距离有限且探测精度容易受到金属的影响。

目前在车上应用范围较广的是雷达频段是 24GHz 及 77GHz。24GHz 频率主要用于中短距离雷达,探测距离大约在 50-70 米;77GHz 频率主要用于长距离雷达,探测距离大约在 150-250 米;从使用场景上来说,24GHz 主要用在泊车辅助、盲点检测等场景,而 77GHz 则使用在自适应巡航、自动紧急制动、前向碰撞预警等系统中。

未来随着汽车智能化的趋势,具有长距离探测能力的 77GHz 毫米波雷达将逐渐成为毫米波雷达的最主要产品之一。

渗透率提升迅速,国产替代空间大。

据艾瑞咨询数据,我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 30 亿元增长到2030年的640亿元,10年 CAGR达 35.80%,同时 77GHz 毫米波雷达的市场规模占比也将逐渐提高,近几年,毫米波雷达上车装机渗透率不断提升,据中研 数据,2018年~2021年我国车载毫米波雷达的需求量从 580万颗增加到了 1350 万颗,假设每辆车搭载三颗毫米波,则我国车载毫米波雷达的渗透率从2018年的 6.88%提升至2021年的17.13%,此外按照艾瑞咨询数据我们预计,2022年-2025年我国毫米波雷达的装机渗透率将分别达到24.16%、34.52%、47.67%、51.65%,毫米波雷达渗透率将快速提升。

在竞争格局方面,目前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基本上处于被国外厂商垄断的状态,2018年,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 CR5 达 68%,市占率前五大厂商分别为博世、大陆、海拉、富士通天、电装,且2019年乘用车短距、长距毫米波雷达市场份额基本被国外厂商占领,总体来说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公司毫米波雷达产品已成功研制并取得车企定点,成本可控+高性价比或成未来核心竞争力。为了紧跟汽车智能化潮流,公司积极拓展业务边界,于2021年成功研发毫米波雷达(76GHz~81GHz),且公司 77GHz 毫米波雷达已经国内造车新势力头部厂商+国内新能源汽车龙头厂商的定点。

目前来说,公司的毫米波雷达具有以下优势:

(1)联合光电所生产的毫米波雷达从技术参数上与世界一流的汽车厂商博世、大陆基本一致。

(2)联合光电已建成国内领先的汽车雷达系统设计、验证、测试平台,除一般的测试功能外,公司还搭建了国内独有的高低温实时全系统测试平台,以及国内领先的汽车保险杠材料测试系统和 PCB 材料测试系统。

(3)联合光电已与国内芯片厂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具有明显的本土化优势。

(4)同比国内外相同产品,联合光电的生产的毫米波雷达性价比更具优势。

(5)联合光电的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均来自国内智能驾驶领域优秀企业,从业经历20多年。

虽然公司并未具体透露毫米波雷达的情况,但从公司公开发表的产品优势中,可以提取出以下几个信息:

(1)公司毫米波雷达产品质量能够满足下游整车厂的要求;

(2)公司产品更具性价比优势,预计是价格低于博世、大陆的同质量等级毫米波雷达产品;

(3)毫米波雷达产品的制造、测试成本可控。

这些优势将成为公司的毫米波雷达以后能够在市场立足的重要因素。

公司毫米波雷达产品整机+算法基于自研技术。

公司不仅掌握毫米波雷达的整机制造技术,同时掌握了毫米波雷达的算法研发技术。

车载毫米波雷达的一个上车难点是如何让车辆与毫米波雷达通过算法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需要毫米波雷达与车辆进行不断地“磨合”,在车辆的搭载实践中才能慢慢形成最适合车辆的内臵算法。

由于公司在机器视觉领域有大量算法经验,因此公司毫米波雷达的算法同车辆的自动驾驶核心算法磨合时间较短,从而实现快速验收、快速上车的过程,因此公司在毫米波雷达上的“软实力”也不容小觑。

车载 HUD:装机渗透率快速提高,公司已有相关储备

车载 HUD 技术有机会成为下一项智能汽车标配技术。2022年,理想宣布自家即将发行的旗舰车型理想L9将搭载车载HUD而摒弃掉传统的仪表盘,这一技术随着理想的高关注度又一次在车圈火爆起来。车载 HUD 相较于传统的仪表盘来说,可以直接在挡风玻璃上投射出车辆的信息,使得驾驶员不用低头就可以了解车辆信息,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目前,车载 HUD 可分为 C-HUD、W-HUD、AR-HUD三类:

C-HUD 主要将车辆信息投射到树脂镜片上,这样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显示效果,还可能会影响驾驶安全,目前已被逐渐淘汰;

W-HUD 主要将影像投射至挡风玻璃上,这样就不会影响驾驶,是目前的主流方案,但问题是车辆信息同车外的环境信息没有进行很好地结合;

AR-HUD 是目前最先进的车载 HUD 模块,主要原理是利用算法+芯片将车内信息同环境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车路形成互动,从而让车载 HUD 发挥其最大价值,由于目前 AR-HUD 价格较贵,目前没有大面积地上车,但 AR-HUD 无疑是未来车载-HUD 发展的主流方向。

车载 HUD 市场渗透空间大,未来有望实现高速增长。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说,车载 HUD 整体渗透率不高,还有较大的渗透空间,据头豹研究院、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16年-2021年,我国车载 HUD 装机量将从 8.3 万套增长到 123.7 万套,渗透率将从 0.3%提升至 5.0%,汽车智能化的风向已不可阻挡,车载 HUD 的装机量与渗透率也将逐渐提升,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预测,2025 年我国车载 HUD 出货量将达到 924.6 万台,渗透率有望达到 38%。

从市场规模上来说,随着车载 HUD 渗透率的不断提高,车载 HUD 的整体市场规模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预测,我国 W-HUD 的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 8 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 51 亿元,5 年 CAGR 达 44.84%,我国 AR-HUD 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 7 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 49 亿元,4 年 CAGR 达 62.66%。

竞争格局:外部厂商占主导,内部厂商占有一席之地。

从竞争格局来看,目前我国车载 HUD 市场呈现国外厂商占主导,但中国大陆厂商也有一席之地的竞争格局,2021 年华阳集团、江苏泽景在我国车载 HUD 市场中分别占 16.2%、3.4%的份额。

未来,随着国内 HUD 技术发展更加完善+国内 HUD 装车意愿提升,我国车载 HUD 厂商在市场上将会有更大的舞台。

公司具备生产车载 HUD 核心部件的能力。

从车载 HUD 的构成来看,一个车载 HUD 主要由主控 PCB 板、LED 光源单位、显示部分、镜面部分组成。由于公司在光电技术上有着多年的技术累计,相关光学产品已经在多类电子产品上有所应用,因此公司具备制造车载 HUD 中的镜面部分、LED 光源单位、显示部分的能力。

公司目前已获国内整车厂的毫米波雷达定点,未来有望继续同整车厂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并推动自家光学产品不断上车,完成从传统消费类光学企业向汽车光学企业转型的过程。

车载镜头:技术储备完善,绑定 Tier1 迎成长

市场快速增长,竞争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随着智能驾驶的逐渐渗透,单车车载镜头将从 L1/L2 级别的 3-5 个增长至 L4/L5 级别的 10-20 个,单车价值量大大提升。

据 ICV Tank 数据,我国车载镜头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 64 亿元增长到2026年的280 亿元,6 年 CAGR 达 27.89%,在迎来智能驾驶时代后增速明显增快。

从竞争格局上看,我国车载摄像头镜头市场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局面,舜宇光学是绝对领军者。

2020年舜宇光学出货量位居第一,市场占有率超 30%,日本麦克赛尔、日本电产三协、日本富士胶片、韩国世高光位居二至五位。

虽然舜宇光学的市占率超过 30%,但剩余多数市场依旧被国外厂商瓜分,未来车载依旧有实现国产替代的空间,国内车载镜头厂商也将迎来汽车智能化所带来的机遇。

模造玻璃生产效率较高,公司已具备生产非球面玻璃制造模具的能力。

相较于普通的镜片制造技术,模造玻璃镜片技术步骤少、制作流程简单、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公司凭借在行业内的技术先发优势,一早开始布局玻璃模具制造工艺。

截至目前,公司已经拥有精密光学玻璃模具的制造工艺及产线,已经拥有生产模造玻璃非球面镜片的能力,为公司车载镜头的规模化生产发展提供了相关技术基础。同时,公司专门建立了超精密光学模具加工中心,意在进一步增强精密光学模具的制造实力。

公司的车载摄像头已经通过 Tier1 厂商供向多家下游车企。

公司很早就开始布局车载镜头,目前公司车载镜头产品涵盖 DVR(行车记录仪)、RVC(倒车影像)、AVM(全景环视)、ADAS(自动驾驶辅助系统)、DMS(疲劳驾驶监视系统)等全系列镜头产品,目前公司车载镜头年产能超过200万颗,且产能还在持续扩张中。公司车载镜头已通过 Tier 1 厂商向广汽本田、长城汽车、上海通用、海南马自达、奇瑞等整车厂推广。

公司与海康汽车建立良好合作关系,ADAS 镜头等车载镜头绑定大客户有望进一步放量。

公司凭借同海康威视的良好合作关系,于2019年起(以公司年 披露信息为准)开始同海康汽车建立起合作,并通过海康汽车向下游整车厂提供包括 ADAS 镜头在内的车载镜头模组。

目前搭载公司 ADAS 镜头等产品的海康汽车电子视觉传感器、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及智能座舱已经获得了长城、吉利、长安、大众、沃尔沃、马自达、丰田等整车厂的定点,且这些产品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在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根据海康威视在公司公告中披露的业绩,杭州海康汽车技术有限公司2020年、2021年均取得翻倍业绩,公司有望凭借这层合作关系一同走上发展快车道。

未来,公司有望通过这层合作关系将产品推向更多下游整车厂,在提高自家产品影响力的同时探索更多与下游车厂的合作可能性。

激光雷达:已有相应布局,未来持续看好

崭新黄金赛道,国内厂商占有一席之地。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激光雷达市场将从2017年的 5.1 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 135.4 亿美元,8 年 CAGR 达 50.66%;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预测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 4.6 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 54.7 亿元,2021年-2025年复合增速为 85.70%,总体来说国内市场增速快于全球市场增速。

在高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市场发展十分迅猛,由于车用激光雷达起步较晚,因此激光雷达市场增速快于其他两个车载传感器细分市场。

从目前的激光雷达市场格局来说,虽然2021年法雷奥的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了 28%,但速腾聚创、大疆、华为、禾赛科技、图达通等国内厂商也凭借各自的优势在全球市场中分得了一块蛋糕。

随着下半年我国多款新车型将搭载激光雷达,国内激光雷达将迎来前较好的发展机会。

公司持股的旗下子公司已经有进行车载激光雷达研发的相关技术储备。

公司目前持股的武汉天眸光电科技公司已经成功研发了激光雷达产品,公司在交易所投资者互动平台上透露目前激光雷达产品正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暂时还未供向市场。

凭借公司多年在汽车产业累计的客户资源,我们预计未来公司激光雷达产品会效仿毫米波雷达产品的销售模式,直接与整车厂进行合作,进入整车厂激光雷达前装市场。

激光雷达业务未来将进一步丰富公司的产品线,同时提升公司收入、改善公司盈利能力。

新型显示业务:新兴市场高增速,公司业绩潜在爆发点

激光电视业务:行业增长迅猛,深厚技术储备成为公司竞争优势

激光电视市场增长迅猛,价格因素或拔高行业上限激光投影显示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平板显示技术有着更好的色彩表现力、更成熟的大屏技术及更好的使用便捷度。激光投影显示技术是目前第四代的显示技术之一,是以红、绿、蓝三基色激光为光源的显示技术。

激光投影显示技术的优点包括:

(1)与传统的显示技术相比,激光显示技术能更好地保护视力;(2)色域空间大、色彩丰富、色饱和度高,颜色表现力较强;(3)光源寿命长,相关产品寿命可达 10 年及以上;(4)产品形式丰富,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屏幕,可以更自由地进行影像放映,这种放映形式也更符合现在的消费新趋势。

我国激光电视出货量迅猛增长,市场集中度较高。

目前,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激光电视出货国家,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及洛图科技的预计,我国激光电视的出货量从2016年的 2.5 万台增长到了2022年的 45 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 61.88%,市场增长速度较快。

从市场竞争情况上来看,2020年海信、峰米(光峰科技品牌)、长虹、米家四家厂商市占率超过 86%,市场集中度较高,因此能够与前排激光电视生产厂商建立合作关系的零部件厂商将取得各自细分市场的主动权。

从细分市场上讲,公司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据光峰科技、海信视像招股说明书披露,目前激光电视成本中光机占 63.4%,而屏幕+镜头约占光机总成本的 31%,其中镜头占 6%,屏幕占 25%。

以此为基础,2021 年我国激光电视市场的份额约为 47.04 亿元(出货量 28 万台,均价约为 1.68 万元/台),按毛利率 27%、直接材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 90%来算(参考光峰科技整机销售毛利率及直接材料成本占比),2021年我国激光电视屏幕+镜头的整体市场份额可达到 6.07 亿元,按照公司相关业务 8000 万的营收来计算,2021年公司的市占率达到 13.17%,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与市场地位。

电视大屏化趋势+激光电视降价趋势有望成为激光电视产品未来破局关键。

近年来,全球电视消费需求呈现“大屏化”趋势,据 Omdia 预测,全球平板电视平均尺寸将从 2018年的 44.3 英寸增长至2026年的 52.2 英寸,而在大屏幕方面,激光电视拥有较强的价格优势,相关大尺寸产品价格较其他显示类产品价格较低,在这样的趋势下,激光电视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对其他显示类产品形成一定的替代效应。

此外,激光电视的价格也随着制造成本的降低在逐年降低,从2016年的均价 4 万元/台减少到2021年 1.68 万元/台,这无疑将是未来激光电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技术储备深厚,高质量零部件受到头部厂商青睐

超短焦镜头+菲涅尔屏幕是高端激光电视的重要零部件。公司在激光电视端有超短焦镜头、菲涅尔镜片等相关零部件的技术储备。

激光投影的超短焦镜头指的是投射比(=投影距离/画面宽度)数值较小的镜头,搭载了超短焦镜头的激光电视设备能够在比较短的距离上投射出更大的画面,因为投射距离较短,因此用超短焦镜头投射出来的画面的亮度、色彩展现程度都会更好。

菲涅尔透镜是一面为光面,另一面刻录了由小到大的同心圆的特殊透镜,主要作用是在利用更少材料的情况下替代凸透镜的作用,使光源的散射光能够汇聚在一点。

目前,菲涅尔镜片是菲涅尔屏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屏幕相比,菲涅尔屏幕在反射激光电视光线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吸收环境中的自然光,有着更优秀的色彩表现度。

超短焦镜头+菲涅尔屏幕的组合凭借其强悍的画面表现能力,越来越为市场所接受,越来越多的激光电视厂商也开始选择超短焦镜头+菲涅尔屏幕来进行画面的呈现.。

下游客户搭载公司激光电视零部件产品性能表现良好。

凭借公司的技术储备及良好的产品质量,公司目前已在激光电视领域同长虹、海信、峰米等厂商达成了合作关系,超短焦镜头、菲涅尔透镜等产品已经应用在了品牌相应的产品上。

例如,公司合作伙伴长虹在2021年推出的菲涅尔屏幕相较于一般菲涅尔屏幕有着更高的增益系数及更大的有效增益全视角度,侧面反映出公司菲涅尔透镜的良好品质。考虑到激光电视市场未来的超高增速,公司相关产品收入未来有望跟随行业一同实现快速增长。

此外,公司在掌握了相应零部件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已经在对激光电视的 4K 显示模组进行相关研究,体现出公司想要进一步抢占激光电视市场份额的意图。

AR/VR 业务:积极布局,牵手大朋 VR 或成关键一招

AR/VR 市场已进入“爆炸式增长”阶段2020年 AR/VR 迎来爆发,深层次原因是 Meta 的技术+软件生态的储备。

2020年,AR/VR 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一年:

首先,疫情来临,更多的人赋闲在家叠加美国极度宽松的财政政策,Meta Oculus Quest 在这一年迎来了销量爆点;

其次,这与 Meta 在 VR 硬件上的持续投入研发有关,技术上的充足准备为 Quest 2 的销量爆发提供了底层支持;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Meta 所搭建起来的 VR 商业模式已趋向

成熟:Meta 通过亏本卖硬件+构建软件生态系统的方式,通过软件消费来弥补硬件上的损失,在消费者能够比较简单地使用 VR 设备的前提下,鼓励开发者在软件生态系统中进行开发,相关爆款游戏《半条命》便是这样的土壤中培育起来的。

简单易上手且便宜的硬件+已趋向成熟的软件生态成为了 Meta 公司构建 VR 宇宙的“杀手锏”。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随着 Oculus Quest 2 的大火,AR/VR 市场进入了井喷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7月8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