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速滑馆:运营一年约节约200万度电
裴宏伟介绍,北京城建集团在冬残奥会中参与一项开闭幕式改造场馆工程建设,新建两项比赛场馆、三项生活服务场馆、四项训练场馆、五项配套工程,总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总合同额超100亿元,成为承建冬奥工程数量最多、建造难度最大、涉及专业最广的“双奥之企”。
城建集团负责新建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人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此外,国家速滑馆的永久看台为弧形清水混凝土看台在国内首次实现大面积弧形清水混凝土看台预制,实现了通道转角部完美弧线清水效果。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 屋面,自主研发实现了国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内国家级大型场馆中的首次大规模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
俯瞰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高山滑雪中心:原土剥离后收集再覆盖
高山滑雪项目是雪场上速度最快的项目之一,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位于延庆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地依托小海陀山天然地理优势,拥有800米落差,3000米坡面长度,建设有7条雪道。
高落差、长坡面,也意味着工程建设难度大。小海陀山顶海拔2198米,车辆只能开到海拔900多米的山腰上,雪道地形复杂、坡度陡,面临各种难题:挖方时产生大量土石方,坡道太陡,会顺着山体往下“溜”。
科技力量再次凸显。“我们首次采用测绘无人机实施大范围山地地形测绘,生成三维数字地形模型并优化设计方案、调整雪道形态,将原挖方20.4万立方米优减少到10.7万立方米左右,优化后挖方量减少60%,同时大量减少了树木砍伐和植被修复,保护了原有生态环境。”裴宏伟表示。
同时,为解决陡坡运输难题,从人背马驮、遥控履带车到直升机吊装,建工集团还独创了一套长距离、无动力的溜槽运输系统,在挖掘机无法作业的地方,让碎石土等物料坐着“滑梯”自动下降,节省工期6个月。
科技参与的同时,“绿色办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建设中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修复面积占全部赛区的二分之一。
其中,建设团队开创性提出了全范围表土剥离与利用方案,也就是将赛区建筑施工表面的原生土全部收集,建设完工后全部原土覆盖。对地面以下15—20厘米厚的腐殖土,也进行剥离储存,造雪工程完毕后再回铺,从而有效保存了土壤内的种子。
冬奥村:装配技术避免大建大拆
“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冬奥村发挥了大作用。在充分调研现有装配式建筑体系的基础上,建设团队研究开发了钢框架——装配式防屈曲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实现了工程地上主体结构全部为预制装配构件,利用防屈曲钢板墙技术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通过大开间的平面布置使室内空间灵活可拓展,满足了赛时与赛后两个阶段建筑功能转换的需求,避免了转换过程中的大量拆改。
同时,山地新闻中心光伏板与采光天窗一体化设计、施工,使二者完美贴合形成一个整体。不仅合理利用了空间资源同时也利用了自然资源,年发电量预计达到15.3万度,完美诠释了“山里场馆、生态冬奥”的绿色办奥理念。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