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万公民个人信息被转卖!你的秘密只值8分钱

(央视财经《经济与法》)姓名是我们每个人的标签,可你知道全国有多少和你同名同姓的人吗?这个问题很有趣。人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如果偶尔遇见和自己同名同姓的人,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也有人也会很好奇,想知道全国究竟有多少和自己同名同姓的人。当然了,这也仅仅就是好奇。可在江苏省的连云港市,公安部门的 络安全警察却发现,在 络上,专门有人购买全国和自己同名同姓,一字不差的公民个人信息。买来这些同名同姓人的信息又是做什么用呢?

2016年6月,连云港市公安局 络安全支队的民警们在日常 上巡查时,发现本地的一位 民在论坛里用一些奇怪的词语发布贴文。贴文中“料子”、“收料”,这些词语看上更像是一些黑话,这些词汇背后究竟是隐藏着什么呢?经过仔细研究, 络安全警察们发现其中的秘密。原来所谓这些料子指的就是公民个人信息。

警方开始重点监控这个一直在用黑话与其他 民进行交流的账 ,不久,这位 民帖文里又冒出了新的词汇“洗料”。所谓的洗料就是指, 络上的虚拟资金转化成现实中的钱财。

在经过研判后,警方发现该 民名叫刘某某,在 上通过非法手段买卖公民的个人信息。警方开始把这位姓刘的 民纳入重点监控范围,侦查后,警方发现,刘某某所购买的公民个人信息非常奇怪,也让人匪夷所思。警方发现他从互联 上购买了和他同名的公民个人信息有一千组。在随后的 络监控里,警方发现了刘某某所购买的这些同名同姓的公民个人资料的去向。刘某某用这些资料注册国美黄金,利用里面的推荐奖来谋利。

在掌握了充分的事实证据之后,警方在连云港东海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刘某某。警方发现,这些同名同姓的公民个人信息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已经给刘某某带来了不菲的价值。

近年来,买卖公民个人信息这样的犯罪行为并不少见,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经常会接到各种电话、短信息推销,这就是我们的个人信息被一些不法机构和个人买卖了。但是,专门买卖同名同姓的公民个人信息还是不多见,因为毕竟同名同姓的人是有数的,那么刘某某又是怎么能做到让这些和他同名同姓的人为他非法获利的呢?

连云港警方以往在侦破案件中,也很少遇到像刘某某以这样的方式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刘某某被抓获后,交代了他购买同名同姓的公民个人信息获利的奥秘。

刘某某已被警方抓获归案,但是,他的公民个人信息从何而来?这成为警方重点关注的方向。在查扣刘某某的电子设备中,警方注意到,刘某某与一个来自福建的 民的交流最为集中,他会是刘某某的上家吗?

通过警方一段时间的侦查,基本上确认了,福建 民王某就是买卖信息给刘某某的上线嫌疑人。

在确认了王某涉嫌向连云港东海人刘某某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时候,警方立刻赶赴福建,抓捕犯罪嫌疑人王某。

王某不断地买进个人信息,再卖出,从中挣差价。在福建王某的所谓工作室里,警方发现,违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已经俨然以正常的企业运营模式在进行,而他们所掌握的公民个人资料高达20万组。

不仅如此,警方在查获的作案电子设备中发现,福建王某不仅仅只和刘某某交易,在公民个人信息交易中还存在很多的交叉交易人。

刘某某买公民个人信息是两毛五一组,但是源头上卖是八分钱一组,中间还有好几个层级,一层层的倒卖、加价,形成了一个黑色产业链。这个黑色产业链在 络间交易的渠道与方式五花八门,完全是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往来交流与交易。相互间绝对不会在现实里碰面。

从连云港到福建,警方侦破了这起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两起案件,连云港刘某某购买的公民个人信息和福建王某比起来并不多。只有6000条同名同姓的公民个人信息,但是,福建的王某却存储着20多万组,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可王某这么多的公民个人信息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福建的犯罪嫌疑人王某数量庞大的公民个人信息库让警方意识到案情的重大,这已不是单纯的个案,王某的上家手里掌握的数据可能更为惊人。

警方根据 络监控以及已抓获的犯罪嫌疑人的交代,发现在 络间的买卖信息渠道在层级不断变化后,最终指向了湖北荆州。

警方迅速出击,赶赴湖北荆州,在抓获这个 络名称叫“妮妮工作室”,实际是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裴某后,警方被裴某的数据库惊呆了。

犯罪嫌疑人裴某掌握着300多万组公民个人信息,凭这些信息,在 络间谋取私利。

据裴某交代,他和妻子曹某某从事买卖公民个人信息已达三年,期间究竟卖出了多少信息早已记不清了,而下线更是遍布全国。

到这,连云港警方,终于找到了这起连环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湖北荆州的裴某夫妻两人。据这个犯罪嫌疑人交代,他是通过一些机构的不法分子大批量购买公民个人信息,然后,他来发展下线,把信息批发给下线,然后再通过这些下线四处贩卖。究竟这300多万组信息中间被倒卖了多少次,赚了多少钱,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更为重要的是,要信息的五花八门,有要身份信息的,有要驾驶证信息的,等等等,这些信息用来干什么,他更是无从知晓。由于涉及面广,这起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被公安部列为重点督办的9.22挂牌案件。而连云港警方也调动充足的警力,开始抓捕重点案犯。

面对湖北荆州裴某呈现金字塔结构的多层级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犯罪案件,连云港警方开始仔细排查,对重点案件和嫌疑人分组实施侦破抓捕。

连云港警方侦破发现,山西的一名犯罪嫌疑人吕晋东是湖北荆州裴某的下线之一,并且与裴某的交易最为活跃,他专门打给工作室账户上用于购买公民信息的金额就有四万多元。

警方赶赴山西抓获吕某,吕某大量购买公民个人信息,那么他究竟是用这些信息从哪里获取暴利呢?吕某交代,他的非法获利来自人们广为熟知的滴滴出行。

他主要是用来对滴滴公司实施诈骗,他有两种手法,第一种是注册大量的滴滴公司乘客端。因为滴滴公司对新客户有一个新手券。第一次使用的时候,他给新客户10元钱的补贴。然后通过软件模拟打车,把新手券支付给他们自己注册的司机端,再把这些钱聚到一起之后提出来。

最初吕某只是小试身手,在尝到甜头后,他开始不断寻找滴滴公司的漏洞。在作案过程中,吕某也担心他的不法行为被发现,就不断更换个人信息,大量从湖北荆州的裴某那里购买新的信息。

滴滴出行大家都很熟悉,作为一种新型的 约车方式,滴滴出行为了快速发展壮大,采取了很多补贴政策,目的是让利于客户,有补贴乘客的,有补贴司机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比如像山西的吕某这样的,就利用滴滴出行的补贴政策钻了空子。连云港警方在侦破过程中发现,针对滴滴公司,一些不法分子更是采取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来获取非法利益。

警方的侦查显示,辽宁葫芦岛的犯罪嫌疑人在购买了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后,也是针对滴滴公司进行着不法的犯罪活动。据犯罪嫌疑人交代,在所有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活动中,他所采用的的方式是相对复杂的一种,而目标也是针对滴滴公司。

嫌疑人使用一款叫做任我行的软件,这个软件有一个叫搜街的功能,就是人不动,但是定位是可以移动的,比如说现在要从东海公安局,打车到水金市场。使用这个软件扫街功能把东海县公安局设为起点,然后把水金市场设为终点,再打开滴滴出航调用任我行软件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轨迹在从东海县公安局向水金市场移动,这个时候其实司机本人并没有动。等到车辆到了终点水金市场的时候,这个行程就可以结束了。滴滴公司会支付给司机相应的钱,这时候乘客在对这个行程发起投诉,比如绕路之类的原因,这样滴滴公司就会把乘客打车的钱再退给乘客。嫌疑人便从中获取这部分行程的路费。

2017年初,公安部督办9.22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最终以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缴获公民信息300多万条,存储量达1.7T告破。

我们以往所知道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隐私,大多发生各类推销广告上,而现在,这类违法行为已经不仅仅限于针对个人,违法者利用这些信息,开始了一些新型手法的 络犯罪活动。在当今 会恐怕很少有人能不接触 络, 络间的各种注册很多也需要填写个人信息。那么,其中的风险也会随之而来。还是给大家提个醒,千万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隐私,以免被不法之徒利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3月12日
下一篇 2017年3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