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及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相关负责人29日介绍,目前,拟南芥和水稻的种子已经萌发,拟南芥幼苗长出了多片叶子,高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秆水稻也有5-6厘米高,生长状态良好;后续还将按计划开展培养和在轨实验。详细情况,请听 道。
7月28日,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由航天员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通过地面程序注入指令于7月29日启动实验。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问天实验舱主任设计师赵黎平介绍说:“通过下行的图像数据分析判断,水稻和拟南芥种子正常萌发,生长状态正常,计划后续按计划开展培养和在轨实验。”
这一生命科学实验项目全称为“微重力条件下高等植物开花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的是在微重力条件下,拟南芥和水稻的开花调控的分子机理。拟南芥和水稻是两种模式植物,分别代表了蔬菜和粮食类作物。随着载人深空探测的发展深入,要解决人类长期空间探索的粮食保障问题,必须解决在空间生产粮食这一难题。
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研究员郑慧琼举水稻的例子介绍了空间微重力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乃至结实的影响:“到天上以后因为没有重力的引导,我们可以看到在天上水稻叶子跟叶子之间的夹角特别大,有的时候会躺在培养盒的表面,不能整齐一致地向上生长,这是天上跟地面是不一样的(地方)。因为长得比较乱、互相之间有遮挡,对它吸收光就有很大的影响,光合作用效率就降低了,最后会影响它的结实率。”
郑慧琼表示,本次实验的目标是通过完成拟南芥和水稻在空间站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研究,探索利用空间环境因素控制植物的开花,来实现在较小的封闭空间中植物生产效率最大化的可能途径,同时通过航天员在轨采集样品,冷冻保存返回分析,鉴定空间微重力调控植物开花的关键枢纽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验证,为下一步构建适应空间微重力环境的高产优质农作物提供分子元件。
据悉,拟南芥幼苗已长出多片叶子,高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秆水稻也有5-6厘米高,生长状态良好。
空间应用系统问天实验舱任务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为主。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问天实验舱主任设计师赵黎平表示,截至目前,空间应用系统各有效载荷状态良好、工作稳定。“问天实验舱发射入轨以来,各实验柜及在轨支持设备已按计划完成了本阶段的在轨测试工作,测试结果正常、符合预期;生命生态实验柜正在开展在轨实验工作。”
赵黎平表示,今年8月-10月,将开展生命生态实验柜在轨实验,生物技术实验柜、生命生态实验柜定期模块巡检,以及变重力科学实验柜、科学手套箱与低温存储柜在轨测试;未来还将进行能量粒子探测器、等离子原位成像探测器舱内组装、自测试、舱外安装、在轨测试、在轨工作等。“预计在神舟十五 返回前,空间应用系统将完成各科学实验柜在轨测试工作,后续将持续开展在轨实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