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变现,专利融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可以与资金划等 。
通过资产证券化的金融手段,知识产权不只是一纸证书、一道技术护城河,更能成为有价值的资产进行租赁和买卖。最近,知识产权证券化势头已蔓延向专精特新企业。
专精特新ABS发行
日前,深圳担保集团与中山证券联合发起设立的“南山区-中山证券-深圳担保集团知识产权1期资产支持计划(专精特新)”在深交所成功发行,产品规模2.17亿元,评级为AAA,票面利率为3.10%。
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底层资产来自于深圳南山区19家企业44项知识产权,涉及智能制造、软件技术服务等领域,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一半。事实上,入池企业还享受到南山区政策性补贴和深圳担保集团费率优惠,实际融资成本不到3%/年。
专精特新 Club获悉,这是深交所发行的第二单涉及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的ABS。去年12月,全国首单专精特新ABS在深交所成功发行,其产品为深圳宝安区10家专精特新企业量身打造,发行规模达1.1亿元。
以“知产”换“资产”,引导金融资本要素向创新企业集聚,不只是深圳专利,北京也推出了类似的实践案例。
2021年底,通过深交所发行,中关村科学城15家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成功,受益者包括专精特新企业4家,总融资规模3.37亿元,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领域。
采用小额贷款债权模式
什么是知识产权证券化?
知识产权包括8类,分别是:(1)作品;(2)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3)商标;(4)地理标志;(5)商业秘密;(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7)植物新品种;(8)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
ABS是资产证券化的简称,而知识产权证券化,简单来说,是指以知识产权未来预期收益为支撑,通过发行市场流通证券进行融资的创新融资方式。相较于传统证券化产品,其最大特点在于底层资产不是实物,而是无形的知识产权。
企业一般通过“售后回租”、“抵押贷款”、“专利许可”等模式,在获取融资时仍能保留对知识产权的自主性。
融资成本低是ABS的另一个特征。目前,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知识产权ABS一般采用小额贷款债权模式,像最近发行的“南山区-中山证券-深圳担保集团知识产权1期资产支持计划(专精特新)”就属于此类模式。南山区19家企业以其持有的44项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从深圳担保集团旗下深圳市中小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获得贷款,受政策补贴及费率优惠的多重利好,实际利率不到3%/年,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破题科技企业融资难
知识产权证券化意在鼓励创新,这与专精特新企业重在创新不谋而合,适配性不言而喻。
专精特新企业通过长期的资金研发投入形成技术壁垒,建立护城河。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6月底,15.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3.4万件,以占国内企业47.8%的数量产生了国内企业63.3%的有效发明专利量。
如今有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加持,技术护城河将成为有形资产并流动起来。这不仅是专精特新企业的防御工事,也将成为一柄开疆利器。
2018年以来,我国各地已探索形成供应链、质押、专利许可和融资租赁四种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粤港澳大湾区率先试点,深圳首吃螃蟹。
未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会同证监会、工信部等相关部门,鼓励在符合条件的地区推行深圳知识产权融资模式,破解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与此同时,专精特新 Club注意到,各地也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面向科技创新企业推出特色金融产品,如专精特新贷、专精特新险等。
拿着低利率的资金搞技术,这事儿香不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