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汽车,已越来越被汽车产业界所认同。据普华永道预测,到2030年,汽车软件数量将增长超过300%,软件开发成本将增长83%。对消费者来说,智能座舱体验、自动驾驶技术为驾乘者提供了更具差异化的使用体验;对整车企业来说,则体现为电子电气架构、OTA(汽车远程升级)升级,以及更深层次的核心软件算法、芯片、OS(操作系统)等。
面对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车企正在加快转型,从目前的应对策略看,基本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完全自研派。这类企业以特斯拉为代表,依靠自己研发,包括全套核心算法、芯片、OS等都采取完全自研的模式。特斯拉、苹果甚至没有加入汽车开放系统架构联盟(AUTOSAR)。国内汽车企业中,小鹏汽车就属此派,近期有消息称其中美两地团队正在自研芯片。这类企业的优势是,算法软件完全由自己掌控,在快速交付、软件更新迭代速度,以及后续OTA升级、订阅服务等方面易于把控;劣势是需要建立新的研发体系,对传统车企来说短期转型的沉没成本高,同时必须在软件领域有核心的领军人才进行主导。
第二类是以我为主派。这类企业是自主研发加整合战略合作伙伴资源。整车企业会成立相应的软件公司,包括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利用风险资本壮大自身,吉利、长城等均属此类。这类企业在自主研发和整合供应商能力基础上,核心算法基本上实现自主可控,在芯片方面则采取合作开发模式,也有自己的OS系统。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降低技术难度,弥补人才缺口,实现能力快速提升,为全面转型争取时间和空间,同时自身孵化的新兴业务还可单独上市获取资本收益。不足的是,对供应商资源的整合能力要求高,在SOTA(软件升级)能力、订阅服务等方面,可能需要依赖供应商。
第三类企业是依靠重要供应商的模式,芯片、OS也都采用重要供应商(如华为、百度)的产品。华为的目标是成为增量供应商,而百度是希望其Apollo平台成为自动驾驶时代的“安卓”。此类模式的好处是,这些领先的供应商前期进行了大量研发,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与这些供应商合作,整车企业无需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就可以让产品拥有领先的技术。但不足之处在于,会出现太过依赖于单一供应商,造成供应商话语权过大,包括供应商可能是黑盒或灰盒模式(即过程不可见),从而导致整车企业在OTA、订阅服务等方面受到掣肘,甚至不排除未来供应商在OTA及订阅服务方面提出分成的可能。
第四类是即将出现的汽车行业Fabless(无生产线设计公司)模式。也就是类似苹果这类研发能力超强的科技企业,它们只做微笑曲线的两端,即研发和销售,而利润低的制造环节采用代工模式,赚的是OTA及软件订阅服务的利润。这类模式目前还没有真正进入量产时期,有待观察。
软件定义汽车,既是车企的重大机遇,也是严峻挑战。虽然笔者把整车企业的应对策略分成了四类,但其实每一家车企在策略上是动态变化的。有可能短期会采取第三类模式,长期向第二类模式进化;也有可能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模式,如在部分产品上选择依靠重要供应商,而在其他一些产品体系以自主研发为主。其实,每一种模式无所谓好坏,关键是要和自身的资源禀赋、能力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 人民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