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文章选题的灵感,源自于最近在咨询中和一位来访者的讨论。他告诉我,在这段因为疫情原因宅家的时间里,每次在刷手机的时候总是感到很焦虑。
在这段全国人民都化身家里蹲的日子里,朋友圈里总是时不时地能看到有好友在晒趁这段时间get了某项新技能(比如一门新语言)、参加了某个线上公益活动、看完了几本书或者在家健身练出了腹肌等等。更别提公司里的同事有的时候还时不时地转发些与工作有关的链接或者po个照片,以显示自己即使在家也在为复工后更好地工作做足了准备。
反观自己,每天在家就是睡觉玩手机打游戏,想看书翻了两页就觉得还是手机更好玩,想健身跟着视频跳了一组健身操就觉得好累哦,于是赶紧去喝了一整瓶肥宅快乐水。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想到自己又浪费了一天什么都没做,于是被满心的愧疚和焦虑折磨得辗转反侧,第二天顺理成章地再次睡到中午……
他说,感觉全世界的人都在努力,只有自己好像一条咸鱼。
有类似烦恼的人不止他一个。
例如,以前有来访者告诉我,在刷票圈看到同学晒取得了某个职业资格证书时,焦虑感瞬间爆棚;也有人吐槽过,票圈里每天都有人在旅游,为什么只有自己在辛苦地996。
似乎朋友圈里大家都是岁月静好,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负重前行。
所以,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 交软件反而让我们越来越焦虑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交软件中的“ 会比较”这件事。
什么是 会比较?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什么叫做 会比较。
个体通过和他人进行比较来认识和评价自己即为 会比较(孔保等,2008)。我们每个人在脑海中都储存着大量对于自我进行描述的信息,而 会比较过程就是我们在获悉他人信息后,把脑海中关于自我的信息与他人信息进行比较,从而获得自我定位和相应评价的过程。
人类作为 会性动物,在现实生活中定位自己的 会特征——例如能力、经济状况、学业水平等——时,往往是通过与 会中的他人进行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 会环境中来获得的,而非根据纯粹的客观标准来评判。因此, 会比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
交软件中的 会比较
在现代 会, 交软件的发展为我们的 交活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我们通过各种 交软件可以轻而易举地发布信息、获得信息,这也使得我们可以更容易地与他人进行对比(不管是刻意还是无意识);与过去传统的线下模式相比, 会比较变得更加频繁了。
那么, 交软件中的 会比较为什么对我们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呢?
1. 交软件中包含了更多印象管理的部分
我们每个人都会注重自己在他人和 交场合中的形象,以此来获得他人和 会的认可,这种行为叫做印象管理(戈夫曼,1989)。当我们在使用 交软件的时候,由于我们可以自主控制呈现给他人的内容,出于印象管理的需要,我们会更倾向于展示自己优势的一面,以获得朋友、同事、家人或者其他关注者的认可(黄羽茜,2018)。也就是说,相对于现实生活,在 路中我们会更有意识地进行积极的自我呈现。
由于 交软件不受到距离、空间和 会环境的限制,我们即使坐在家里也能够接收到千里之外他人展现的信息,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 交软件提供了更易得且更丰富的他人信息,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在 交 站中与他人进行比较。
如果人们选择性地将自己的积极面展现于 交媒体中,那么在 交媒体中这种片面性的信息所引发的 会比较更加不同于现实人际交往中的 会比较。我们会有偏向性地关注于他人生活中的积极一面,并且认为这就是他们的全部生活,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以及自我本身的看法,却忽略了这种比较的本身就存在不客观性。
2. 交软件会诱发更多的上行比较
我们在进行 会比较的时候,按照比较方向来分类可以分为上行比较、平行比较以及下行比较。其中,上行比较指的是与比自己优秀的他人进行比较,平行比较指的是与和自己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而下行比较指的是与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断进步、自我完善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我们会通过上行比较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尽力改善,以此实现更好的自己。一定程度的上行比较会推动我们进步,但是过度的上行比较会使得我们对于自我的评价变得消极甚至使得自己原有的自我概念受到冲击,我们会变得不认可自己,自尊水平也会随之降低,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也会降低。
正如前文所说,在 交软件上,出于印象管理的需要,人们会偏向于展示生活中的积极信息;同时有研究者发现,个体在在 交软件上进行自我表露时,更倾向于选择浏览其中的积极信息。这种带有积极偏向的信息会诱发我们更多的上行比较。
有诸多研究表明,个体在使用 交软件的过程中会觉得他人比自身生活的更好,进而造成对自身生活的不满;此外 交软件中的上行 会比较会促使个体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产生,进而导致自尊、幸福感以及生活满意度的下降。因此,当我们使用 交软件的强度增加时,我们也更可能会因为产生过多的上行 会比较而产生一系列的负性感受。
3. 被动使用 交软件带来更多 会比较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使用 交软件的时候不太喜欢去发布自己的状态,而是喜欢去默默地浏览他人发布的照片或是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被动使用 交软件。
当我们在使用 交软件的时候,如果我们一直在浏览和接受他人发布的信息,而自己的想法和内心体验不进行表露,这种被动地信息获取更有可能诱发我们的 会比较——即使我们本身无意去和他人进行比较。我们被动使用 交软件的时间越长,我们越会认为他人生活得更开心、他人的生活更美好(Chou & Edge,2012);同时我们自身隐藏在心里的、没有对外表露的信息无法获取积极反馈以及 会支持,这也增强了我们的孤独感,抑制了我们的积极情绪体验。
对于习惯于被动使用 交软件的人来说,他们会下意识地去压抑自我表露的冲动,即使在某个瞬间有了想要自我表露的冲动,也可能会因为出现“我的想法不重要”“我要发的内容很无聊”之类的想法而选择沉默,这些想法可能是出于对别人会评判自己的担心,也可能是害怕发布的内容无法获得预期的反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我们对自我拥有高度意识。高度自我意识的人会担心别人怎么看待、评价自己,更会与他人进行比较(黄羽茜,2018)。
交软件提供了对于他人生活和思想的更多可能性,面对各种不同信息的轰炸,无意识的比较使得我们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受到干扰,对于自我和自己所处的 会位置产生动摇,这种对于自我的不确定性也会使得我们产生更多的痛苦体验。
怎样面对 交软件带来的 会比较
正如前文所说, 会比较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
那么,当 交软件给我们带来了有关 会比较的负性体验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减轻这些感觉呢?
1. 适当地控制使用 交软件的时间
诚然,对于现代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好像已经成为了身体的一个部分,不管在做什么都要确保手机不离身。但是,有多项研究已经表明, 交 站使用时间与积极情绪显著负相关,每周使用 交 站时间越长的个体越会认为别人过得更开心、生活得更美好(Chou & Edge,2012;Sagioglou & Greitemeyer,2014)。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 交 站使用时间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显著正向预测抑郁程度(Labragu,2014)。因此,当你感觉到自己已经因为使用 交软件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时,适当地减少自己使用 交软件的时间是很有必要的。
试着每天给自己设定一段时间远离 交 络,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些其他感兴趣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例如看书、运动或者做家务等等。你也可以考虑试试正念或者冥想( 上有很多可供我们获取的资源)。或许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你可以探索出生活中的一些让自己愉快的小事。
2. 经常与朋友交流或者试着自我表露
与被动使用 交 络相反,在 交 站上进行自我表露以及和他人进行交流互动等主动性使用行为已被证实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来自他人的积极反馈和 会支持,强化自尊水平,提升生活满意度。
正如前文中所说的,我们在 交软件上接收到的他人信息可能大多数片面的、有偏向的,如果我们仅仅这是被动地接收这些信息,我们可能会对自我定位产生错误的认知。试着去进行一些真实的自我表露或者主动和朋友交流,聊聊彼此的近况与烦恼,你可能会发现其实大家并不是都像 交软件上展露出的那样无忧无虑。揭开了 交 络这一华美外衣的遮盖,才能够看到真实生活的千头万绪。
3. 看到焦虑背后实际上是对于自我的好的期待
我们之所以会因为看到他人在 交软件中呈现的积极信息而感到焦虑,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着不可遏制的自我进步的动力。也正是因为这种自我提升的动力驱动,我们才会选择性地关注、强调或者夸大自己的不足,并且错误地将自己的消极面与他人的积极面进行对比;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使我们仅仅看到了自己做得不好的种种,而忽视了自己做得好的那些方面。
事实上,我们的焦虑仅仅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隐藏在水面之下的是我们内心深度对于更好的自己的期待。试想,如果我们真的对于自己没有任何期待的话,我们也不会因为看到他人的积极信息而产生情绪波动——在那一瞬间,不管沮丧的感受如何,我们都希望自己也能够做到这么好甚至更好。
所以,看到自己焦虑的背后是存在着对自己怎样的期待,即使现在很丧,也证明自己正在向期待的自己逐渐靠近~
祝大家都能成为真正想成为的自己。
参考文献
戈夫曼. (1989).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浙江人民出版 .
黄羽茜. (2018). 国外 交媒体 会比较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东南传播,64-68.
张保, 孔凡兰, 赵玉芳. (2008). 会比较研究概述. 科技信息(31), 346-347+396.
张永欣, 周宗奎, 朱晓伟, 连帅磊. (2017). 交 站使用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与行为研究, 015(002), 189-196.
Chou, H. T. G. , & Edge, N. (2012). ‘they are happier and having better lives than I am’:the impact of using facebook on perceptions of others’ live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15(2), 117-121.
Labrague, L. J. (2014). Facebook use and adolescents’ emotional states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Health Science Journal, 8(1), 80-89.
Sagioglou, C. , & Greitemeyer, T. (2014). Facebook’s emotional consequences: why facebook causes a decrease in mood and why people still use i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35(jun.), 359-363.
长按下图扫码
遇到最适合你的心理咨询师
帮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