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分了开分了。
9.2!
深挖顶级大厂内幕!
揭露影史神作秘辛!
揭露广为人知大导另一面!
哪怕“注水”也不耽误五星的——
《光影与魔法》
Light & Magic
看这片名,还以为是《哈利·波特》系列又出啥衍生剧。
但其实,这是一部相当详实的大厂企业宣传纪录片。
主角,来自好莱坞第一特效大厂,工业光魔。
1975年成立,至今依然屹立业界top1。
怎么介绍它呢?
有它才有电影特效这一行。
能拿的奖它都拿过,且不止一次:16次奥斯卡最佳视效、22个科学技术奖,总统还亲自为他们表彰。
图像视频两大专业软件PS、PR就是它家搞出来的;顶级动画工作室皮克斯曾经只是它的一个小部门……
好莱坞大导卡梅隆为它站台,斯皮尔伯格是它的拥趸。
你能叫的上名字的大片都是靠它画龙点睛。
12年前,它曾有一部1小时的纪录片《工业光魔:创造一切可能》。
要Sir说,完全不够看。
今天这部新出的纪录片,在那基础上扩充到6集,近6小时。
好莱坞最会造梦的魔术师,究竟如何无中生有?
历经47年,又如何一直葆有造梦的活力?
最强幕后,立刻开箱。
01
最专业的外行
聊这家大厂,迈不过去起点,星战之父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
彼时,好莱坞最正宗的科幻电影,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
可对乔治·卢卡斯来说,那长镜头、那静止的巨物,太!慢!啦!
老爷子要的是速度与激情。
他想拍更快、更激烈的科幻片。
可举目好莱坞,如此大场面、高要求,根本没人能做。
发现没有人、也没有公司能做出
我要的电影效果
怎么办?
自己开一家公司。
开公司好办,你得有人才吧。
乔治·卢卡斯找到了约翰·戴克斯卓,广告特效师。
戴克斯卓是个厉害角色。
爱玩,会开各种车:二轮、四轮、甚至三个轮子的小飞机……
还喜欢摄影。
虽然只是个广告特效师,但《2001太空漫游》的制作公司实习过。
有技术,有想法,bingo!
和卢卡斯初见,两人对宇宙飞船在太空穿行的创意一拍即合。
通过他,卢卡斯愣是挖到一帮“地下特效党”。
这帮人怎么挖来的?
二人兵分两路。
卢卡斯开始着手《星球大战》的前期准备,并前往英国实拍。
戴克斯卓则开始找办公室、拉人入伙。
在凡奈斯机场附近,他找到了一间空的仓库。
啥也没有,初期只能坐在地板上打电话摇人。
戴克斯卓开始以“我有一个大项目”,空口套好友。
好友找朋友,还真找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能人异士——
有大厂迪士尼员工想来再创业的;有喜欢看特技片修摩托的;有当过海军又在工厂里弄电子元件的;有人纯粹是因为通勤时间能少一个小时……
(当然他们后来都成了大片背后深藏功与名的大佬)
乔·约翰斯顿、罗恩·彼得森(《后天》《人工智能》)、理查·艾德伦、菲儿·提佩(《暮光之城》)、丹尼斯·穆伦、肯·劳斯顿(《阿甘正传》、爱丽丝梦游仙境》),一群从小看着《金刚》《原子怪兽》长大,脑洞大开的未来大师,相聚一堂。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默认这活儿不赚钱,但想做。
就为了童年时期就种下的怪奇光影梦。
小时候,用柯达傻瓜相机拍家庭电影,里面就有“森林巨人”。
有人喜欢恐龙,成为了业余的考古学家,并制作恐龙打架的定格动画。
有人用模型拍出了飞机撞大桥的“大片”画面……
虽然人摇得挺顺利,可有一个很大的隐患。
他们……都是外行。
怎么拍?模型要怎么设计?用什么摄影机才能拍出星际穿越的高难度动作?
要做飞船模型,那就找二战电影中的各色飞机,各种变形。
帝国的战机是原厂货,精美;反抗军穷,所以是“二手改装车”,破旧,且加大引擎、风驰电掣。
汉·索罗作为“星际大镖客”,飞船要灵巧,灵感来自厨房的脏盘子+汉堡包。
为星战迷津津乐道的大场面,当年既没法实景拍摄,也没法后期渲染。
比如肯诺比关掉光束的画面,总不能单造一栋空心塔出来。
怎么办?
挖技术大拿迪士尼的墙角呗。
哈里逊·艾伦萧,迪士尼的遮幕绘景师,被邀到星战剧组。现卖现学。
采用先进的遮幕绘景拍摄——
画出景物图,叠上演员和实体场景。演员站在舞台地面上方,下方的底板被折幕绘景替代,成为一条往下延伸的竖井。
将绘制的景色,重叠到软片上,留出实景拍摄的部分。
能实拍的实拍,不能拍的咱手绘。
类似于“完形填空”的技术,是不是超级神奇?
拍摄技术,重点难题。
传统的特效镜头是物体移动,摄影机跟拍。
但到外太空,有太阳光作为光源。模型一动,“太阳”也要跟着走,太复杂了。
(你能想象灯光师搬着大灯在电线铺地板的片场跟着模型跑吗)
所以飞船是固定的模型,运动其实是靠摄影机。
拍摄需要氛围遮幕、引擎、实景好几次。
问题来了。
怎么保证摄影机在每一次拍摄中,运动轨迹都相同呢?
这需要根据力学知识,设计全新的摄影机和对应的电脑。
△ 戴克卓机、拉玛全景摄影机和新电脑
解决拍摄问题的一小步,横跨了行业的一大步。
从制作到拍摄,全是难点,只能无视一切规则。
也对应了戴克斯卓说的特效工作核心:不停玩耍胡闹。
玩闹的背后,是疯狂的脑暴,和每天工作18个小时的天昏地暗。
只要管用,就不惜一切代价付诸行动。
就这么边试边拍。
小仓库也越来越满。
工业光魔,出生了。
02
最苦逼的领导
这初创挺励志吧?
可在那时候,老大卢卡斯可糟心了。
他从英国出差回来,发现仓库里的这帮家伙,花了近一半预算,只拍了2个镜头。
而此时,距离电影上映还有6个月,待完成镜头,400个。
团队初创,没有人统筹、分工,导致所有人工作效率低,进度极慢。
卢卡斯闷气生完,只能重整旗鼓。
现场工作一团乱麻,那就雇助理,让专人负责排进度。
镜头太多,那就多拍不用调整机位的素材,进行镜头的合并。
对年轻的卢卡斯来说。
《星球大战》不只是为自己圆梦、为华纳赚钱的工具。
它更像是一次为个性实现的自我证明,为叛逆买单的绝地反击。
小时候,卢卡斯是闻名小镇的赛车狂人,他想修车,也想当赛车手。
可惜,他生平第一次上 纸,不是拿奖,而是因为车祸。
收心后,卢卡斯不愿接手父亲的文具店,坚决要去读书。
他对心理学和人类学尤为感兴趣,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更让他痴迷不已,里面全是原始英雄的神话故事。
大三开始接触电影的他,第一部学生短片就震惊南加州整个电影系。
他的科幻短片《电子迷宫》(1967年)在电影界获得首奖,讲一个只有编 的未来人,试图逃离系统的故事。
这部片让刚认识他不久的斯皮尔伯格自惭形秽(也可能是客气)。
我永远拍不出这种好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