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短信炸弹”:数百条短信“轰炸”手机,0.15元就可持续十分钟

1月27日中午12时,北京市民李女士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10086123”发送来的 站的验证码短信,但她并没有登录该 站,紧接着一百多条短信息纷涌而至,都是来自各个 站公司的验证码短信,其中不乏中国人寿、百度、陌陌科技、顺丰速运,因为设置了震动模式,她的手机开始了将近五分钟时长的震动。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通讯正在成为一种攻击他人的技术手段,与先前的“呼死你”类似,用户受到“短信轰炸”,被短信骚扰、诈骗的事件也在逐渐增多。

1月28日, 李女士前去朝阳区所在街道派出所申请立案,但李女士表示,该派出所一位警官对她说,按照过往经验,该类情况很难找出“短信轰炸”背后指使者,最终李女士放弃了立案。

“短信炸弹”的原理很简单,现如今 络上,需要用到手机验证的地方越来越多了,比如购物、注册、确认信息等,都需要往手机下发验证码,所以短信炸弹就是利用这些验证码来“做文章”,使用特制的软件不停地请求验证码,而那些正常的普通 站就在这里无意的当了一把“帮凶”,不停地给受害人发送验证短信,就像炸弹一样。

“短信炸弹”

王大恒表示,上述案例中,使用方侵犯了受害者的个人隐私权,目前《民法典》已经明确规定了私人生活安宁权属于隐私,拓宽和明确了隐私权的范畴,其中第1033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即时通信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生活安宁。私人安宁也包括不被打扰、监视、监听、通讯安宁(垃圾短信、骚扰短信、电话)。

在类似的案例中,使用方还可能存在另外两种情况,一种是恶意性使用,例如发布赌博、卖淫嫖娼、恐吓、催债等信息,涉及相关刑事犯罪和治安处罚;

另一种是商业行为中的使用。例如搞促销、拼单活动,涉及触犯广告法。

防护与维权

目前为期三天的“短信轰炸”已经停止,李女士在这期间始终没有寻求到合适的防护方案。

对于短信炸弹,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研发了相关的应急防护方案,用以紧急防护客户免遭恶意骚扰。北京移动表示,该服务是免费的,可在设定的防护有效期内,对所有发往客户 码的端口类短信(包含端口、固话、国际 码)进行全量拦截,语音通话、上 、点对点手机短信等通信不受影响。

目前,李女士已经采用了该系统,但她认为,该系统会拦截一切陌生 码的短信,包括真正登陆 站的验证码短信,对她来说,也只能作为一种被动防护的手段。

那么这种情况下的受害者该如何维权?

王大恒表示,从以往的民事案件来看,由于证据取得困难、不容易找被告等因素,目前维权还存在一定难度。因为自始至终受害者仍然不知道这些短信是谁发送、使用哪个技术平台,也就难以找到被告。而普通用户也很难去有关部门查询背后的数据和ID。

王大恒表示,该事件的责任方可能会涉及多方,可能每一方都有对此负有一定责任,但究竟哪一方能达到直接侵权或承担赔偿的程度,或是能在法律上认定该方责任,目前还有待进一步通过司法实践来给出结果。同时,所谓的责任也并不一定是赔偿,法律上的责任还有停止侵权,消除妨害,赔礼道歉等。

此外,用户还可拨打12321致 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 受理中心,根据官 ,该机构是中国互联 协会受工信部部委托设立的举 受理机构,支持举 诈骗电话、举 骚扰电话、垃圾短信和不良App。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月11日
下一篇 2021年1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