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杨鹏琪18岁,在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读大一。这一年,他发觉自己对编程的热爱愈发强烈,于是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转专业。来到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这位“00后”不仅迎头赶上,而且“如鱼得水”,专业综合加权连续三年位列专业第一;多次斩获国家奖学金、国家级竞赛奖项;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开发软件的事迹还被多家主流媒体关注……如今已保研清华的杨鹏琪回首来路,他笑言自己“以渺小启程”。
“我应当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出一个改变。”大一学年,杨鹏琪做出了选择。得益于北科的“零门槛”转专业政策,他从自动化学院来到了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开始与心爱的代码相伴。随着课程难度加大,他舍弃了原先“不够高效”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 络慕课、经典书籍、知识博客等资源抓取课程知识的重点;同时担任程序设计讲师,在教授分享的同时进一步思考总结知识的本质,游刃有余地平衡学习、工作与生活。
在北科,时间和努力不会辜负任何一位心中有梦的学子。凭着优异的成绩,杨鹏琪在推免阶段同时收到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最终选择保送至清华大学 络科学与 络空间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
杨鹏琪本科课程成绩
“行是知之始”,大二学年,杨鹏琪开启了他的科研之旅。他加入了“海马体科技创新实践团”,并带领团队运用深度学习的知识开发了一款帮助早期阿尔兹海默症患者重拾记忆的软件。理论投入实践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不过,最终这款拥有拍照与照片识别、时光机、语音查询、防走失等近10项产品功能的软件成功投入使用,“在看到老人洋溢的笑脸后,我坚信自己一路以来的努力是值得的。”杨鹏琪感叹。
杨鹏琪团队软件开发事迹被学习强国平台 道
此外,他还参与了SRTP项目《人机交互背景下空间电磁定位的高精度定位算法及软件设计》、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子课题——神经 络表示与压缩标准等项目的研究中,大量的资料查阅、实验验证、论文撰写让他的科研视野和能力更上一层楼,也推动他立志做一名科学研究的探路人。
杨鹏琪参与的部分科研项目内容
独行者快,众行者远。杨鹏琪深知这一点,“我想把我对工作的热爱,对知识的热爱传播给更多的同学。”除了担任班级的宣传委员,步入大三的杨鹏琪还承担起了北京科技大学索奥科技中心软件部部长一职,负责部门培训、竞赛与发展 员的事务。他带领部门面向全校组织了编程培训10余讲,内容涉及python、C/C++、Java/Android培训等,培训人次超过800人。从这一特殊的“课堂”走出的许多学子都如愿站上了各大竞赛和特奖答辩的舞台。
因为心怀热爱,所以慎终如始,无惧风雨兼程。站在新的起点上,杨鹏琪将牢牢铭记北京科技大学“求实鼎新”的校训,为自己的梦想坚定努力、笑迎坎坷,“以渺小启程,以伟大结束”。
更多精彩资讯, 头条 :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招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