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在黑土地

悬挂在黑龙江日 业集团办公楼内的穆青照片和他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0月14日摄)。

一路从风雪中走来

“一九三七年没有芬芳,没有花香,等待我们的将是弥漫全国的抗日烽火,将是决定民族生死存亡残酷的斗争!”

在这篇《迎一九三七年》的文章中,一个叫穆亚才的15岁少年,在民族的寒冬风雪中,用笔书写出浪漫与激情,也点燃了理想的革命火种。

坐标,河南杞县。这年12月,他接到同学冯若泉的来信,毅然辞别家中父母北上山西。走潼关、过黄河、经风陵,最终到达山西临汾八路军驻晋办事处。

1940年前后,在抗战最艰苦阶段,党中央决定在八路军前线部队选调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到延安培训,因战地通讯《红灯》而被熟知的穆青,用9天时间走完了13天路程,来到了延安。1942年,在鲁艺做着作家梦的他,被《解放日 》点名选才。从此,这事业伴其一生。

清凉山打开了穆青的新闻之门。他的采访生涯是从访问一位边区老工人赵占魁开始的,二十多天的蹲点扎根,让他走进了老赵平凡而高尚的内心世界,《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等 道引起强烈反响,边区把老赵评为特等劳动模范。穆青拿着 纸看了又看,第一次感受到了新闻的力量和独特魅力。有缘的是,两人三年后又在哈尔滨重逢,他乡遇故知,再次采访的场景定格成一张宝贵的照片。

全程几千公里靠脚步丈量。迎着风雪,小分队12月抵达辽宁。此时的东北,滴水成冰,雪原茫茫,裤子和鞋上的雪凝成了冰疙瘩,腿冻得几乎失去知觉,穆青和队友在天黑时赶到了宿营的村子。得知他们是关里来的抗日队伍,一对陌生而热情的老夫妻收留了他们。

炊烟袅起,生火烧炕。急着上炕的穆青,却发现脱不下靴子,想要硬拽,被老汉制止:“孩子,千万不能硬拽,也不能拿热水猛浇,你的腿脚已经和靴子冻在一起……一烂恐怕连腿脚都难保住。”

没有在东北生活过的人,根本不知道冰雪的法则和威力,更不懂那些人类的智慧和诀窍。老人端来一盆冷水,把冰碴化开,小心拽下靴子,把这双冰冷的脚搂在胸前不停揉搓按摩。从麻到热胀,终于恢复了知觉,那一瞬,老人的体温也传到了穆青的心里。

多年以后,穆青这样回忆:多少年过去了,这个雪原上的小屋,这个如慈父般的老人,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常常告诫自己,你的这双腿甚至生命都是老百姓保护下来的,今生今世,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他们。

这段记忆,成为穆青一生的珍藏,也让人民情怀融入血液,如同陈年窖藏老酒,在岁月的积淀中历久弥香。

两座铅笔楼述说往事

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 ,形似铅笔的大楼成为独特的地标;哈尔滨,地段街和经纬街交会处,也有一座铅笔形的老楼,静静伫立。

周保华编著的《新华 东北总分 简史》中记载,1946年1月17日,吴文焘带领小分队到达古镇海龙(今吉林省东南部)时,中共中央东北局还远在本溪,后东北局迁到海龙,新华 东北总分 成立,吴文焘任 长。2月7日,《东北日 》在海龙复刊。同时,新华 东北总分 在海龙一座青砖瓦房里开始正式办公。5月,东北总分 迁驻哈尔滨。

新华 黑龙江分 原 长石堪砺在《穆青与哈尔滨》一文中介绍,那时的东北日 和新华 东北总分 在一起,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穆青出任东北日 采访部主任。当时,东北总分 有64人,负责抄收总 和东北各地来稿,提供给《东北日 》采用,并把东北各地 道发往延安总 。办公地点,就是哈尔滨这座铅笔楼。

小楼始建于1938年,原为哈尔滨弘 会馆。远观这座灰色的小楼,主楼和塔楼形似铅笔,两方侧楼形似稿纸,分别向经纬街和地段街延伸,空中俯瞰宛若一只引颈展翅的天鹅。

穆青生前曾对人说,哈尔滨是他在战争时期最有感情的两座城市之一,并且深情地回忆说:“东北日 就在哈尔滨中央大街附近,每当夜深人静的晚上,马车经过大街时,马蹄踏在石子路上,发出‘得得’的清脆的声音,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他将这段两年多的冰城岁月,称为“记忆中的黄金时代”。

走近小楼,可以看到墙上镶嵌着“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的铭牌,主楼高三层,塔楼高三四层,这座楼如今是黑龙江日 业集团的办公区之一。走进楼内,依稀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虽然当年的格子间,已经成了办公的大平面,但一些年岁悠久、略带残破的实木门,被保存展示在廊厅,这是穆青、刘白羽等名家办公室曾用过的物什。

1991年,阔别40余年后,穆青重访哈尔滨。他和老伴续磊,既是伴侣,也曾是新华 东北总分 时期的同事。故地寻踪,穆青动情地说:“解放战争时期我在哈尔滨工作、生活了三年,在这里结的婚,在这里生的第一个孩子,我对哈尔滨特别有感情,我的老伴对这个地方也特别有感情,这里使我们回忆起许多当年的情形……”

在哈尔滨的时光,穆青生活艰苦,吃的是高粱米、小米饭,但工作却是异常紧张和繁重。紧张到什么程度?穆青说:“ 就那么几个人,大家整天地忙,没有星期天。 附近有两个电影院,我没去看过电影;不远的太阳岛也没去过……”

这段光阴,也是穆青人民视角不断深化的时期。他认真思考和总结新闻业务实践,探索党的新闻工作规律。1946年2月,他在《写群众》一文中写道:“总观《东北日 》近几个月的来稿,我认为必须在我们一切写稿同志中间,更明确地强调一个问题:即写群众。我们 纸的大量篇幅,必须为群众生活、群众活动所占据,反映群众的要求,发扬群众的创造,解决群众的困难;并经常不断地 道群众运动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借以教育群众,推动工作。这是我们新闻工作中的一个基本任务。”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哈尔滨刚解放不久,我们党在哈尔滨镇反、整顿 会、开展土改,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支援全国解放,任务十分繁重,穆青忘我地投入到采访 道中。哈尔滨当时有个“鬼市”,这是一些专搞盗窃、抢劫、诈骗的不法之徒交易赃物的场所,他们在夜里交易,天一亮就散市。穆青半夜里起来“化装”,穿上长袍,戴上礼帽,摸清“鬼市”黑幕,这可能是新华 历史上最早的“暗访”之一。

在哈尔滨市的道外区,当时有个“荟芳里”,是旧 会遗留下来的妓院聚集区,政府开展了坚决取缔和打击娼妓业的斗争。穆青深入采访,写下了揭露妓院黑暗和妓女们悲惨遭遇的内部 道。

穆青曾在哈尔滨的新华 东北总分 楼顶拍下一张照片,他双手抄着袖口,胸别钢笔,头戴军帽,胡茬儿微露,年轻的面庞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几年,他是幸福而充实的,1948年元旦,穆青与续磊结婚, 新年会餐,就是他们的“婚宴”,续磊准备了一大块红绸布,华君武夫妇、刘白羽夫妇等朋友、同事都在上面签了名。这些有理想、有抱负、有文采的年轻人,在这里启航跟随解放大军一路南下,迎来了新中国,也迎来了新闻和文学创作的新舞台。

三张旧 的记载

黑龙江省图书馆特藏部内,一张张陈年旧 被扫描微缩成胶片,通过放映设备,在电脑上一幅幅打开,如同岁月的幻灯片。《东北日 》,当年还是繁体字,从右向左的竖版,定价每期四角。

1946年2月,穆青接到任务,采访东北抗联周保中将军。在一个班战士的护送下,他与作家魏东明乘着卡车,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走了两天两夜,来到东北抗联司令部。

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晚年曾不止一次眼含泪水,向人说起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被日伪军围困了三天三夜,弹尽粮绝,几个刚刚突围的同志忍不住趴在沼泽里喝泥水,结果没喝几口就被追来的敌人打死了。树皮、草根在最孤绝残酷的时期,也成为‘奢侈品’;因为缺少子弹,每一颗枪弹都要从敌人手中缴获,战斗时要同时背几条不同的枪;为防止暴露,密营不能生火,许多战士生生冻掉了手脚……”

这是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东北抗联震天撼地的英雄史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4年浴血斗争,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随后,穆青又投入到挖掘杨靖宇烈士的英雄事迹中。

人民是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东北总分 期间,穆青从人民身上源源不断地寻找着燃烧的激情,五常是他经常蹲点的地方。在1947年的《东北日 》中,很多篇幅都留给了各地潮涌般的群众运动。

五常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张伟说,当年东北解放区在党的领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摧毁封建势力的土改运动。当时五常周家岗屯的恶霸地主王云才外 “王把头”,不甘心失败,耍阴谋,放暗箭,屡次向翻身农民进行反扑,经过七次斗争,终于受到应有的惩处。

当地流传的这个“七斗王把头”的故事,也成为穆青笔下的经典。“你处8月上旬稿件源源而来,甚喜。穆青同志所写《五常农民的攻势》一稿,有声有势有过程,看出了五常群运的概貌,这是群运 道中值得学习的。”新华 总 致电东北总分 说。

四字箴言的期待

“勿忘人民”——这是穆青生前最爱写的字,也是他一辈子的座右铭。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穆青,这位新华 老 长,用一生,凝结成这一片心魂。

“我是人民的儿子”,这心灵深处的声音,引领穆青的脚步不停地走向群众。他来自人民,热爱人民,六访兰考、八下扶沟,书写人民。1991年7月31日,穆青来到新华 黑龙江分 ,与全体人员座谈,语重心长:

逝者长已矣,存者犹可追。“穆老头”,用四字箴言,早已给出了答案——勿忘人民。

只有历尽沧桑的人,才有如此深厚博大的情怀。他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所以他一生有爱;他一生有爱,所以他一生喷涌。穆青离开黑龙江分 时,还曾在分 的小院,留下一幅墨宝——“继往开来”。

时光荏苒,何以慰怀?东北的秋阳,暖暖地射在东北总分 的旧址上,路口的车子和人川流不息,远处奔流不息的松花江,仿佛在激荡涌诉……(邹大鹏 参与采写刘赫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9月15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