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浮夸的土味视频、酸到掉牙的土味情话、节奏洗脑的土味歌曲……近年来,“土味”席卷互联 ,成为新潮流。“土味”究竟是什么味?它又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审美?
1
“土”成为一种潮流
动感的音乐响起,几名“ 会大哥”在镜头前甩头踢腿,视频中浮夸的舞姿逗得小陈哈哈笑。十几秒的视频很快播完,小陈又点开另一个,一位手握菜刀的农村大妈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大骂一只飞进猪圈的鸡,鸡飞狗跳的场景再次令小陈捧腹大笑。
公司职员小陈每天忙忙碌碌,下班后刷一刷土味视频,让他格外放松,“虽然表演浮夸、段子老套,却有一种直接、不矫情的趣味”。
近年来,以土味视频为代表的土味文化风靡 络。以“土”得名,体现出一种乡土气息。这类视频创作背景多是山野、乡村、小城镇,虽然道具简单、情节浮夸,但因短小有趣、贴近生活,受到 友热捧,许多 友评论“越看越上头”。
一巴士驾驶员将写有“土味情话”的纸条折成“小心心”,送给乘客们。
土味视频类型丰富,涉及日常生活、剧情表演、手工制作、感官刺激等内容。“ 会摇”是最早流行起来的土味内容,节奏感强劲的音乐搭配简单随意的动作,惹得许多人模仿。后来因一些“ 会摇”主播的低俗言行,“ 会摇”视频被 络平台清理净化。
展现农村生活风貌的涉农视频也是一类大热的土味视频。与竹鼠相爱相杀、用原生态食材做饭、捉泥鳅割猪草……视频展现出农村有趣又真实的一面,迅速走红 络。
还有些土味视频是搞笑或荒诞的短剧。短剧多是自导自演,剧情冲突强烈,有小人物逆袭、打抱不平等“爽文情节”,也有子女不孝、背叛婚姻等家庭伦理内容。不少短剧内容老套低俗,甚至为博眼球出现三观不正的内容。
除了视频,土味还渗透到了其他文化领域,土味情话、土味表情包、土味情歌等都从 络上火到了现实中。
小学语文老师陈珂发现,班里孩子说话越来越成熟。“像‘不要抱怨,抱我!’‘我的缺点是缺点你’这类土味情话,张嘴就来。”陈珂说,小学生们将土味情话视作与成人 会接轨的方式,纷纷模仿。
土味文化日渐火爆,受到不同年龄层的关注,一些严肃的事也开始利用土味造梗。2020年,一批高校推出土味招生广告,“本科技术哪家强,上海交大在闵行”“不太查课、重视学风,善待起床专业户”等充满销售风格的广告词,配合着未加修饰的画面和字幕,一改往日高校招生广告画风。扑面而来的土气与高校象牙塔的形象形成鲜明反差,令人眼前一亮。
2
“土味”中有自由灵魂
土味文化是发端于互联 的一类亚文化,并伴随着 民群体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农村 民的增多而不断发展。
第47次《中国互联 络发展状况统计 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 民规模达9.89亿,其中农村 民规模达3.09亿,占 民整体的31.2%。农村 民数量激增,对 络生活提出新要求,他们希望能够记录自己的生活、传递自己的兴趣审美,于是出现了各类形式的土味文化。
络视频应用的火爆,不仅满足了视频消费者的需求,也使一部分视频消费者转而成为视频生产者,参与到视频制作中。
只要一部手机、一两个短视频制作软件,几乎人人都能制作简单的视频。视频制作难度降低,加上 民群体强大的表达需求,让乡间风光、农活农事、身边趣事、搞笑表演等以前易被专业视频制作忽视的题材内容,被记录下来,并在 上收获大量关注。
短视频平台上刷出的土味视频
不少 友表示:土味视频是真的土,但看着是真的爽,土味文化的内核便是视频主角无拘无束的灵魂。
“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空闲时只想看视频、段子爆笑减压。”面对生活的压力,大众易对精致文化产生审美疲劳、对常见的事物变得麻木,转而寻求在远离日常生活、不合逻辑却轻松搞笑的文化产品中放松自我,寻求精神上的暂时休息。
许多没有乡村生活经历的 友,对春种秋收、狩猎采集、手工制作等具有乡土特色的元素感到好奇与憧憬,而各地不同的方言、饮食、节庆民俗也令他们感到新鲜。 友“随芬”说:“去不了这样的环境生活,在视频里看他们捉泥鳅、挖竹笋也是开心的。”
3
可“土”不可“低俗”
土味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走向了两个不同方向。一部分土味作品贴近生活,是个性解放的产物,还有一些土味作品在个性解放中没有把握住底线,出现内容低俗、三观不正的现象。
一些人为博眼球,恶意扭曲“土味”,呈现乡间的文化糟粕。有的土味短剧,为制造情节冲突,塑造了拜金女、恶婆婆、不孝媳等形象,传递出不正确的价值观。有些小视频,拍摄 会大哥、农村封建迷信、乱捕乱食野生动物、暴饮暴食等低俗甚至违法内容。
随着土味文化越来越火爆,资本开始介入相关文化产品制作, 友们看到的不少东西是被加工处理过的,不再是真实的乡村、真实的生活。“有些视频看着就很生气,现在的农村哪有那么脏乱差,哪有那么不文明。”一位家住农村的 络主播说,有些人就找埋汰的地方拍摄,甚至为了效果故意把环境整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