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学研究的秘诀

5月30日,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原子尺度上‘小分子机器’在固体表面的构筑与物性调控”等6个项目获得陈嘉庚科学奖,北京大学教授江颖等6位青年科学家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秘诀一: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是取得成果的最主要原因

从本次“陈奖”评选的结果看,科学家们的工作都与国家需求紧密相关。“水稻株型形成与稻米品质调控的分子基础”项目获得陈嘉庚生命科学奖。这一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院士。这一发现阐明了控制水稻株型发育的关键基因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结果将应用在水稻育种、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的基础研究。李家洋说:“科学家要瞄准国家发展和强盛的需要、瞄准科学前沿,把科学发现、技术发展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这非常重要。”

燕山大学教授田永君院士领衔完成的“比天然金刚石更硬的人工材料的合成”项目获得陈嘉庚技术科学奖。“我们在实验室合成出比天然金刚石更硬的人工材料,这样的材料在材料制备、科学研究、国防安全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田永君说:“我们的研究需要很大投入,包括资金、人才、环境等各个方面,如果没有国家做坚强的后盾是不可能完成的。做科研,必须把自己的兴趣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

秘诀二:努力,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秘诀三:合作,依靠团队的力量

北京大学江颖教授因在实验中发现了水分子中氢键的核量子效应,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数理科学奖。江颖说:“成果的取得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在这个联合团队中,有来自北京大学的科学家,也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科学家,有物理学家,也有从事仪器研发的优秀人才。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依靠某个科学家单打独斗已经不太可能产生突破性成果,需要来自仪器研发、软件编程、计算科学等各方面人才的协作,甚至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获奖者都谈到团队的作用,认为成果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田永君说,他所在的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之所以能够成果频出,原因之一就是有一支稳定的基础研究团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5月1日
下一篇 2018年5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