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译评北师大出版

说来也怪,父亲聪明的,儿子不见得也聪明,有时性格甚至是完全相反。像叔梁纥这种勇冠三军的武将,却生出了一个百世罕见的文圣儿子,他自己粗鲁到70来岁的一把年纪,还像一个生野的小伙子一样,去野蛮地追逐妙龄的美女。可他儿子谨小慎微到,站不敢站到中间,走不敢踩到门槛(见《论语·乡党篇第十》“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像孔子这种聪明绝顶的父亲,居然生出来孔鲤这种傻呆呆的儿子,一次孔子看着傻呆呆的孔鲤越看越生气,就生气地问:“你看书了吗?你连书也不看,你不就像一个傻木头桩子一样面对着墙壁作伴吗?(见《论语·述而篇第七》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摊上这样的儿子,孔子很失望,他说:“凤凰不飞来,河中无吉兆,我这一生没什么指望了(见《论语·子罕篇第九》)。”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味啊。好人没好命,傻人有傻福。像孔鲤这种没骨气、没主见的父亲,居然生出了像子思这样有正气、有信念的儿子。

孔子与曾参师生关系,曾参与子思师生关系。这爷仨的相互补益、相互衬托,倒很像古希腊的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其实这两个派系之后还有两个震耳欲聋的人物,一个是中国的孟子,另一个则是横扫西方的大军事家亚历山大大帝,据传孟子是子思的学生,而亚历山大大帝则确实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

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一些区别,现代教育有些像填鸭式教育,它是准备了一堆东西,要硬塞给你。古代是由于没有电灯和电视以及互联 ,晚上有很多富裕时间难以打发,所以人们愿意扎堆聊天解闷。如果说现代的教育模式是时间紧张的结果,那么古代教育模式就是时间富裕的产物。苏格拉底可能就是晚上上床早睡不着,就胡思乱想了很多东西,脑袋里的东西装多了,就需要一个宣泄的地方,所以苏格拉底会经常跑到人员密集的大街上即兴演讲,苏格拉底就是从街头演讲家讲到世界各国人们心中的,大徒弟柏拉图也是在街头斩获的。孔子则是在农闲的时候,经常和街坊邻居拉家常,他的很多学生其实就是邻居和朋友。子思和曾参,虽然是师生关系,其实也有朋友之谊。朋友们在一起,往往是达者为师,比如说大家在一起玩,一般都是那个聪明一些的出主意,或定规则,其实这个出主意和定规则的,就已经有师的成分在里面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中间的篱笆也就拆除了,其中的虚伪也就没有存在的土壤了,相互参悟起来,也就会一览无余了。

《中庸》其书:《中庸》一书最初并非独立存篇,而是作为《礼记》中的第31篇,一直未引起历代注疏家注意。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家典籍丧失殆尽。西汉宣帝时,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礼记》49篇。但《礼记》自西汉问世后,虽有人整理注释,但因为主要是典章制度书籍,亦未能引起重视。直到唐代韩愈、李翱强调《大学》、《中庸》的重要性,看成与《孟子》同样重要的“经书”,《中庸》才得到重视。

《中庸》如果用现代汉语来翻译的话,这个“中庸”词汇比较接近“论真理”这个词汇。《道德经》则接近《论真理与论道德》。用单字来对照的话,中庸的“中”字,大致相当于准确的“准”字、正确的“正”字和真理的“真”字;中庸的“庸”字,则大致相当于准确的“确”和正确的“确”字,以及真理的“理”字。

要想把事情说清楚,还应该追溯清楚文字诞生的缘由,如果说文字是被创造出来的,还不如说文字是被压迫出来的,是人类的各种实际需求,催生了文字的早产。从最早的古人结绳记事,就已经显露出人类对文字迫切需求的端倪。也就是说文字不是精心策划的结果,而是随机应变的产物。打个比方说,狂风暴雨突然来临,古人会怎么办呢?那应该是先找一个类似山洞的地方,先把身体躲藏起来。如果这个山洞太小怎么办?那一定是把它再挖大一点。如果洞口太大,不能很好地阻挡风雨又怎么办呢?那一定是把洞口封堵得再小一点。其实这个挖大堵小就是最早的房屋建设。文字的发明,和这个最早的房屋建设是一样的,都是即兴之笔,所以它们都有天然的缺陷。这些缺陷体现在文字身上,这些缺陷又是什么呢?这些缺陷就是这些文字和单词没有相对稳定的语义,弹簧有弹性当然好,但多好的弹簧都一定会有它自身合理的限度。现代人建大楼,都会请设计大师来设计,设计大师也会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反复论证,简言之,就是一座大楼在形成之前,会有很多科技因素参与其中。如果文字也是先设计后施工,那么创造出来的文字和单词的语义也会相对稳定得多。现在一篇文章可以有多种注解,主要原因就是这种缺陷造成的。

《中庸》一书也不例外,人们对中庸之所以可以众说纷纭,尽管也有中庸本身语义丰富的因素,但它的基础原因还是因为它语义不确切。其实丰富和确切也是一对矛盾,面和稀了要加面,面和干了要加水,文字也要像面一样,被中庸到一个合适的比例。文字还有一对矛盾,就是文字沿用的连贯性,和文字的最终科学性,文字的完善不可能像盖大楼一样,可以推倒重来,只能在保障文字的连贯性的前提下,一点一点地去矫正和修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未来的文字不需要神秘,只需要确切。

“中庸”这两个字到底代表什么样的语义呢?片面地讲(简单一点说),还是比较容易被人理解的,程颐说不偏谓之中,所谓不偏就是不左不右。例如说父母和自己的独生子照相,父亲在左边,母亲在右边,小孩在当间,那么这个小孩的位置就是“中”。再例如在一根长两米长的绳子上找“中”,那么从绳子的一端丈量到绳子的一米处的位置,就是这根绳子的“中”。如果没有测量工具,也不知道这个绳子的实际长度,那么把这根绳子打个对折,这个对折点就是“中”。其实“中”字本身就是由几何图形的方形和标记符 一竖组成的,这个符 本身就是告诉人们,一个图形的中轴线为“中”。“中庸”的“庸”字如果也这样片面的解释,那么也很好理解,就是不上不下谓之“庸”。刚才我们说过不左不右谓之“中”,如果用一张方形纸,左右对折产生的经(纵)线就是“中”线的话,那么再用这张纸上下对折,所产生的纬(横)线,就是“庸”线。“中”线找到了,“庸”线也找到了,实际“中庸”所指的位置也就清楚了。经线和纬线的交汇处,实际就是“中庸”所指的位置。

我们之所以说不左不右谓之“中”,不上不下谓之“庸”有些片面,就是因为这么说还不算很确切,只说明了中庸的某个部分或某个方面。如果能用一个立体图形来形容它,或许更合适一些。我们可以找一个直径为一米的实心球体来做个示范,把这个球体的前后面分别做成一样的两个射击靶,如果用这个球体标注“中庸”的位置的话,直穿这个射击靶两端靶心的经(纵)线,就是“中”线,拦腰横贯,与经线形成十字交叉的这条纬(横)线,就是“庸”线,对于这个球体而言,射击的精确,可以称之为“中”,射击的力度恰当,可以称之为“庸”。射击的精确好理解,就是射中靶心(沿着经线走);射击的力度恰当,就是射击到这个球体的50公分处,也就是经线和纬线的交汇处。如果射击没到这个位置,就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过了这个交汇处,就会产生一定浪费或产生一定副作用。也就是说中庸所指的位置,如果用这个球体来标示的话,这个球体的正中心,就是“中庸”所指的准确位置。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做事既中(准)且庸(确),成功也就会随之而来。一个篮球运动员投篮,沿着篮球的中心和篮筐的中心,画一条直线,我们可以把这条直线看成是一条经线,只要这个运动员投球的着落点,砸在这条经线上,就应该算投得准,在篮筐中心与这条经线十字交叉再画一条纬线,只要这个运动员投球的着落点,砸在这条纬线上,就应该算投得确,投得准是强调力量要足够大,以确保篮球是沿着直线运动,投得确是强调力量要足够小,以确保篮球不要投过了头,中庸实际就是协调大力和小力到一个合适的比例。只有大力和小力被协调到一个合适的比例,球才能被投得既准且确,也才能投篮成功。

足球也是一样,球踢偏了是不准(中),球踢抢地或踢高(飞)了,是不确(庸),其实所有的大牌球星,都是他们所处足球环境中处理足球的中庸高手(艺术家)。

再例如法官对罪犯量刑定罪,对于一个盗车贼,如果法官把他定性为盗窃罪,这个定性就相当于准(中),如果裁定他的刑罚是有期徒刑10年,这个刑罚如果和他犯罪的案值吻合,那么这个惩戒的力度就相当于确(庸),就是合适的,效果就会是良好的。反之,如果惩戒力度(例如刑罚为5年)过轻,会导致犯罪成本过低,从而引发重复犯罪,如果惩戒力度(例如刑罚为15年)过重,有可能会导致犯罪人格扭曲,也会埋下潜在隐患。

人患了稍微重一点的感冒,到医院医生通常都会给予输液治疗,这个扎针输液,很能体现中庸的重要性,前面我们用圆球体作过比喻,说射箭射到经线是准,射到纬线是确,射到经纬线交界处就是圆球体的正中心,那人们就会问,射到圆球体正中心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放在扎针输液上,就好体现说明了,这个针对准血管的中间,这是相当于中(准),这个针正好扎到血管的中心,这个相当于庸(确),针只有扎得既准且确,药液才能全部输入血液当中(否则就会导致滚针),才能起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现在购买商品,人们常常会说起性价比这个词,性就是性能,进一步引申就是性质(好坏的程度)与功能,价就是价格。性价比实际指的就是投入的回 率。性价比好的产品,第一个要素应该是设计、工艺、原料等正确,这个相当于中(正),第二个要素是管理得当,宣传力度合适等,这个相当于庸(确)。也就是说保障产品质量的方面,相当于正(中),保障降低成本方面的相当于确(庸),只有当一个商品能既正且确的时候,产品才能达到物美价廉,这个产品的性价比才能凸显出来。

点穴与按摩也比较能说明中庸的作用,点到穴位,相当于准,点穴的力度合适相当于确,如果力度太轻,不起作用,如果力度太重,会起反作用。按摩也是一样,太轻会没有感觉,太重会感觉不舒服甚至疼痛。

小时候很多人都玩过不倒翁玩具,你无论从哪个方向搬倒它,它都能扑楞扑楞再站起来,不倒翁立于不败之地的奥秘是什么呢?如果从玩具的角度讲,应该说它的设计是采用了中庸原理,它的形状正确相当于“中”,它的底盘正确相当于“庸”,如果改变形状或改变底盘,都可能会令不倒翁失效。那么现实中的不倒翁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很多人都认为不倒翁是两面派,是老滑头,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其实真正的不倒翁一定不是两面派,也不是什么所谓的老滑头,而是认识真理,掌握真理,坚持真理,善于灵活运用真理的智者。不倒翁之所以不倒,一是他本身的正确的成分在发挥作用,二是他本身的存在对他人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两面派不但会摔倒,通常还会跌的很重,不但令一派恨得咬牙切齿,甚至会成为两派竞相追杀的对象。在古代的朝廷里,通常会有保守派和革新派相互争斗,他们的政见,就像是对待一枚弄脏的鸡蛋,保守派说鸡蛋不能清洗,清洗会破坏鸡蛋的保护膜,革新派说鸡蛋必须要清洗,否则脏东西会污染鸡蛋。当保守派掌权的时候,不倒翁站在保守派的立场说,鸡蛋不应该清洗,只是应该采取一些方法把脏东西去掉一些。保守派主张对改革派进行打击和清剿,不倒翁表示同意,但同时又主张打击的力度要合适,清剿的范围要准确。当革新派再次夺回政权的时候,不倒翁又会站在革新派的立场说,鸡蛋应该清洗,只是在清洗的同时应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以防止保护膜受损。革新派主张对保守反攻倒算,不倒翁表示同意,但同时又主张打击的力度要合适,清剿的范围要准确。不倒翁坚持原则相当于“中”,不倒翁根据形势而随机应变相当于“庸”,真正不倒翁应该属于中庸之道的实践者。至于不倒翁给人的印象为什么不好?一是不倒翁容易遭到智商低的人的误解,二是一些不倒翁本身素质不够高,甚至私心成分也不少,也是原因之一。

说到炒菜,选料正确相当于“中”,佐料多少合适、火候合适相当于“庸”,一件事物中,往往不是仅仅有一对中庸关系,甚至有大大小小、胖胖瘦瘦的多种、多系列的中庸关系。

母鸡下蛋不是为了给人吃,而是为了传宗接代。鸡蛋的形状正确相当于“中”,如果鸡蛋不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椭圆形,而是台球状的正圆形或魔方状的方块形,母鸡就会因难产而失败。鸡蛋壳的硬度则相当于“庸”,鸡蛋壳太软,小鸡还没等孵化出来,鸡蛋就有可能因外力而破碎。鸡蛋壳太硬,小鸡等到孵化成鸡时,却因无法破壳而出而憋死。所以,就是母鸡也要坚持中庸之道,才能繁育成功。

老虎猎食时,如果老虎去咬猎物的蹄子,就是不“中”,可能脑袋都会被踢烂,去咬猎物的喉咙,是“中”。咬合的力度“过犹不及”,就是“庸”,如果太轻,可能猎物会挣脱,太重,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甚至会伤害自己的口腔和牙齿。

很多人都知道李广射石虎的故事,其实这里包含的中庸原理太深刻了。这个故事的“中”,还是比较好理解的,箭射到石虎就算“中”。关键是这个“庸”太难解释了。难道力度合适,箭就能射进石虎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又怎么解释呢?原来箭射进石虎,需要多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例如天黑的程度需要“庸”,李广与石虎的距离需要“庸”,石虎的数量需要“庸”,李广吃饭的时间需要“庸”,甚至李广的胳臂、腿、眼睛等各个器官使用的力量也要“庸”,以至各种力量之间也需要协调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所以李广发现老虎是一块石头后,就再也没法射进石头,原因就是他只能调动协调自身的因素,而无法调动协调客观的因素。

很多东西往往都不是单一成分构成的,如果说中庸也是多种成分构成的,那么中庸的主要成分还应该是准确,其次是和谐,让人不要像万花丛中一点红那样扎眼,而像变色龙一样,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保持和整个环境的和谐一致,第三种成分是强调对所谓坏人不要憎恨过度,不要疾恶如仇,要以批评教育为主,打击整理为辅。

一、隔代相传。民间有隔代相传的说法,所谓隔代相传,就是一个人的某些性质或特征,会在孙子辈身上有所体现。例如智商、性格、身高、长相,外貌特征等。子思的父亲,孔鲤,孔伯鱼,一生碌碌无为,无所建树,祖父的圣人素质,在父亲身上毫无体现。孔伋,孔子思却不负众望,异军突起,很可能就是隔代相传的结果。说起遗传,我们要清楚遗传的到底是什么吗?难道智商也能直接遗传吗?回答是否定的,智商不是直接遗传的,而是间接遗传的,一般来讲,遗传只能遗传性质、质量和构造。所谓性质就是是什么,也就是龙生龙,凤生凤。所谓质量就是物质的优劣,例如好的弹簧弹性好,坏的弹簧弹性差,好的海绵吸水性强,差的海绵吸水性弱。所谓构造,就是一个生物的生理结构和组织状况,例如智商越高的人,大脑容量越大,一个人的神经系统越健全,一个人智力也会相应的发达。再简单一点说,人就好像是超级计算机,动物只是普通计算机,人和动物刚出生的时候,功能还都大致相同,但是人这台超级计算机什么软件都能装,所以什么事情都能做,所以智商就很高,动物这台普通计算机由于配置比较低,只能安装一般软件,所以和人比较,智商显得就比较一般了。

二、术有专攻。人的智商就像一条不够长的短被,往往是使人顾头顾不了尾,面面俱到的人,很难有所成就,提纲挈领的人常常收获颇丰。子思所处的时代是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更新缓慢和知识相对稳定的时代,和现代这个信息爆炸时期正好相反,正像老子所说的那样:“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科技革新虽然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但它同时也或多或少地破坏了人们建设精神家园的生态环境。我们把100年以前,1000年以前的人,称之为古人,那么100年以后,1000年以后的人,怎么称呼我们呢?毋庸置疑,我们也是新生代眼中的古人。站在新生代的立场,或许我们也是这个激烈变革时代的牺牲品。子思,站在我们现代人的立场来看,他是一个 会科学(哲学)的研究者,他的祖父孔子正是 会科学的领袖级人物,他的老师曾参也是 会科学领域的佼佼者。我们现代人和他们不同的是,不但要学 会科学,而且还要学自然科学,不但要学文史哲,而且还要学数理化,正所谓样样通,样样松。在相同的土壤环境,为什么不同的植物会结出不同的果实?不同的果实会有不同的功效?也就是因为不同的植物都有特定的构造,只吸收特定的成分罢了。所以术有专攻往往容易成为专家。子思能够修成《中庸》这枚正果,也和他的祖父孔子,他的老师曾参一样,是因为当时的 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让他们能在他们所痴迷的领域纵横驰骋。

三、客观局限性制约主观能动性。生物的进化往往是趋利和避害两种因素促成的,《中庸》也只不过是一个趋利避害的工具而已。一个方向,为什么会有两种结果,有人成功,有人失败?究其原因,无外乎主观能动性(努力程度、智商高低。)与客观局限性两种因素所决定。成为领头羊或狮子王,这或许与挖掘自身潜力有关,但老鼠再怎么挖掘自身潜力,也是没办法打过猫的,猫再怎么努力,也是打不过狼的,这就是客观局限性。子思能够写成《中庸》,我们会认为与他的智商有关,他的智商我们会认为与他的勤奋好学有关,但是一个人的行为,要么就是在外界的利诱和逼迫下产生的,要么就是遗传因素这个内因在发挥作用,如果是前者,它本身就是客观因素,如果是后者,这个遗传基因也是被动的,是不能被主观所选择和改变的,追根究底,龙生龙,凤生凤,它还是外因导致的。水与寒流相遇,必然会结冰,木与火相遇,必然会化为灰烬,无论是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两种事物相遇,必然会产生一种结果。因此应该说,主观因素只是成就一个事物的表象,客观因素才是成就一个事物的实质。

2010年春节

2011年12月22日补充修订

第一章

1-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叫做性质,掌握与驾驭性质叫做真理,将真理系统化、理论化地阐述叫做教育。

真理这个东西,是片刻都不能背离的,如果可以随时背离而对人又没什么影响,那它就不是真理了。所以君子特别警惕没有权力监督的场所,特别在乎没有舆论关注的地方。错误隐藏越深危害越大,错误越微小危害越长久。所以君子警惕隐蔽微小的错误对自己正常判断决策的迷惑与干扰啊。

【评论】

历朝历代论真理,

真理仿佛提款机,

人得金钱兑万物,

将得真理驭百驹。

人人都是门外汉,

眼高手低猫画虎,

艺术大师来指导,

脱胎换骨作雄枭。

【注解】

须臾(yú):片刻。

1-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各种情绪在内部自然而然地酝酿,叫做主观意念;表现出来而又与外界规律相吻合,叫做和谐。主观意愿,是天下的基础;客观规律,是天下最高尚的真理。达到主观意愿与客观规律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天地便可以各司其职,万物生长就能繁育茂盛了。

【评论】

适应环境当神仙,

改造环境作大官,

分寸拿捏一妥当,

可建哲学新泰山。

第二章

2-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正和谐,小人离经叛道。君子之所以中正和谐,是因为君子时时刻刻检查修正自己的言行;小人之所以离经叛道。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做事不考虑后果。”

【评论】

世观两座山,有无各一端,

君是淘金者,小人朝酒仙。

【注解】

忌惮(dàn):顾忌和恐惧。

第三章

3-1.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最完美啊!百姓很少能够理解并坚持,这种状况已经很久了!”

【评论】

民若重钱不重真,

官若重权不重理,

恶性循环从此起,

人间难在觅真谛。

第四章

4-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真理得不到振兴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人做事的时候唯利是图了,愚蠢人做事的时候畏影恶迹了。真理不能被发扬光大,我知道原因了,贤者把标准制定得太高了,恶人把标准制定得又太低了。就像人人每天都要吃喝,但很少有人能品尝到食物的真正滋味。”

【评论】

世界无标准,好坏便难分;

善恶难分辨,对策始失真。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事与愿违者,必是舵之因。

第五章

5-1.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

孔子说:“真理恐怕不能在世上实行了啊!”

【评论】

好酒需要陈酿,真理需要碰撞。

第六章

6-1.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

孔子说:“舜是最高明的人啊!舜善于提出问题而从回答中辨别是非,排除错误而将正确部分发扬光大,牢牢掌握正确与错误这两个方向,把总结出的经验智慧用于管理国家和教育人民,是这种智慧成就了伟大的舜啊!”

【评论】

金无足赤隐其瑕,

人无完人采其华。

【注解】

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第七章

7-1.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很清醒、不糊涂,可是在利益与欲望的驱使与诱惑下,正在逐步被驱赶到天罗地 之中,却连躲避都不知道。人人都说自己明智,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的时间也坚持不了。”

【评论】

羊群效应害人深,

反躬自问理最真。

【注解】

罟(gǔ): 的总称,也指捕兽的 。

擭(huò):安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

期(jī)月:一整月。

第八章

8-1.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文】

孔子说:“颜回为人处世的特点是,把中庸之道奉为神明,如果有一条道理琢磨明白了,就兴奋不已反复揣摩唯恐忘记,因此他永远也不会失去了。”

【评论】

道之于得沁脾心,

拳拳服膺乐体真。

第九章

9-1.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

孔子说:“在这个世界,凭努力人可以做到治理好天下国家,凭境界人可以做到推辞掉高官厚禄,凭勇气人能够做到赴汤蹈火,但中庸之道不是凭借某种技能和情操而能被全部掌握和操控的。”

【评论】

求理不可太着急,

步步为营好下棋。

第十章

10-1.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 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卓越。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人的卓越呢?还是北方人的卓越呢?或者是你认为的卓尔不群呢?用宽容温和的精神去影响人,对于蛮横无礼也不施加 复,这是南方的卓越之处,品德高尚的人拥有这中卓越。用兵器铠甲当枕席,死了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卓越之处,勇猛善战的人拥有这种卓越。所以,君子雍容大度但不迷失方向,这是卓尔不群啊!保持正确而不飞扬跋扈,这是卓尔不群啊!国家政治清明,刚正不阿大刀阔斧,这是卓尔不群啊!国家政治昏暗,坚贞不渝至死不改变操守,这是卓尔不群啊!”

【评论】

身体之强以为霸,

思想之强可称王,

若问世间何谓贵,

坚持真理百世芳。

【注解】

祍(rèn):卧席。

第十一章

11-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

孔子说:“思想隐晦行为怪异,也有被后世称赞的,但我不会同流合污。君子遵循 会规律而前进,半途而废,我怎么能甘心呢。君子坚持中庸之道,即使一生被埋没被误解也绝不后悔,这只有圣人能做到。”

【评论】

明哲保身无可非,

贪生怕死犹有罪,

披荆斩棘优一等,

高瞻远瞩是圣人。

第十二章

12-1.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

君子的思想理论浅显易懂而又高深莫测。

浅显时即使普通男女的认知能力,也是能听得懂的;等到论及高深之处,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践行这些理论时,普通男女虽然不够聪明,也是能实行的,等到涉及精深奥妙之处,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广博无垠,任何人都会有所缺失有所遗憾。所以,君子阐述真理的特殊性,天下没有什么事物能承载得起它;君子阐述真理的普遍性,天下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它。

《诗经》说:“鹰翱翔于蓝天,鱼活跃于深渊。”这是说君子在思想理论实用性和学术权威性这两个方面都研究得很透彻。

君子的思想理论,它的实用性可以造福普通男女,涉及到学术权威性的最高成就,天地间的一切难题也能洞察得明明白白。

【评论】

哲学诞生数千载,

不见哲学大步前,

理论实践似矛盾,

所以信仰不诚虔。

理论实践之脱节,

水平所限障碍山,

水平提高需信仰,

水滴石穿无所难。

【注解】

鸢(yuān):一种鸟名,老鹰类。

戾(lì):至,到达。

第十三章

13-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译文】

孔子说:“真理并不排斥人。如果人遵循和实践真理却失去很多利益,那这种真理就是伪科学,就没资格再叫真理。

《诗经》说:‘伐木做斧柄,伐木做斧柄,其实做斧头的工作很快就会完成。’拿了一个斧柄样式作参考进行斧柄加工工作,总以为差不多了,可斜眯着眼睛一看,发现差异还是不小。所以君子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只要适宜了就终止。

忠诚宽恕离正确道路已经很近,别人让自己做的事自己不愿意去做,那么千万不要强迫别人去做。

君子的思想理论有四项原则,我孔丘连一项也没能做到:以我要求儿子侍奉父亲的标准来服侍自己的父亲,我没能够做到啊;以我要求臣子忠诚君主的标准来忠诚于自己的君主,我没能够做到啊;以我要求弟弟听候哥哥调遣的标准来服从自己的哥哥,我没能够做到啊;以我要求朋友先帮助我的标准来先向朋友伸出援手,我没能够做到啊。平庸的作为还有差距,落后的思想还很肤浅,有这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不敢不鞭策自己去努力,还有很多的话也不敢放肆地说出来。语言要符合行为,行为要兼顾语言,君子的言行怎么会不忠实于自己的良心呢?”

【评论】

真理必惠人,伪学害人深,

伐薪以为用,不可虚幻心。

己所不欲诫,世事空气新,

言行兼顾者,定是忠厚君。

【注解】

睨(nì):斜视。

慥慥(zàozào):忠厚老实的样子。

第十四章

14-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译文】

君子严格按照自己的身份、岗位采取相应的言论与措施,不愿意采取与自己的身份、岗位不和谐的言论与措施。是富贵的达官贵人,就做与富贵的达官贵人的身份相吻合的事情;是贫贱的百姓,就做与贫贱百姓身份相吻合的事情;被委派到边远、艰苦、危险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就应英勇果敢地承担和胜任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不幸陷入危险的境地,也应主动、积极、冷静地应对,争取化险为夷。这样,君子处在任何环境和情况下都会有所收获。

【评论】

人伦有秩序,天地有和谐,

偶尔出轨道,分析写学说。

【注解】

夷狄:古代的少数民族。

14-2.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

居于领导地位,不欺凌下属;居于下级地位,不巴结上级领导。只通过端正自己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苛求他人,这样做即使有不如意的地方也能无怨无悔。上不抱怨天,下不怨恨人。所以君子按照 会的正常规律采取行动以得到正常的反映和结果,小人则违反 会的正常规律,以侥幸心理期望以冒险行动实现非分之想。

孔子说:“君子做人的道理和射箭的道理相似,不能射中靶心,应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哪里出了毛病。”

【评论】

行正命危终无悔,

行危命正 恢恢。

迷途知返少怨恨,

一意孤行要倒霉。

【注解】

鹄(gǔ):箭靶的中心。

第十五章

15-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译文】

君子的思想理论,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是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是从低处起步。

《诗经》说:“与妻子相亲相爱,如同琴瑟和谐。兄弟关系融洽,和睦而快乐。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子儿女幸福快乐。”

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评论】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大爱必自内,极忠必自孝。

【注解】

迩(ěr):近处。

卑(bēi):低处。

鼓:弹奏。

翕(xī):和顺,协调。

帑(nú):儿女。

第十六章

16-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译文】

孔子说:“祖先的丰功伟绩,多么宏伟壮观啊!看它也不能看清全貌,听它也不能完全听懂,影响万物而无法抛弃。使天下的人沐浴斋戒,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以虔诚的态度去祭祀它。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的左右。《诗经》说:‘祖先的正确理念,真的很难模仿,何况还是想超越他呢!’差距的确是很大,实在是没办法遮盖住他的光辉啊!”

【评论】

感恩心常在,天地有大爱。

【注解】

齐(zhāi):同“斋”,斋戒。

矧(shěn):况且。

射(yì):厌弃,懈怠不敬。

第十七章

17-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译文】

孔子说:“舜可以说是个最孝顺的人啊!道德高尚已经成为圣人,地位尊贵已经成为天子,财富四海之内首屈一指,宗庙里他的牌位被后人供奉,子子孙孙都祭奠和缅怀他。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必定得到尊贵的地位,必定得到丰厚的 酬,必定得到美好的声誉,必定得到长久的寿命。所以,上天选择造就领袖,一定特别注重材质的筛选。所以有培养价值的得到重点栽培,病病歪歪的遭到淘汰。《诗经》说:‘神采奕奕的君子,美德彰显放光辉。他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会得以繁荣和谐,因此而享受上天回馈给他的丰厚 酬。保佑他长命百岁颐养天年,是从上至下的一致选择。’所以道德高尚的人一定会继承正统修成正果。”

【评论】

泥沙俱下偶尔有,

优胜劣汰代代传。

【注解】

飨(xiǎng):祭献。

笃(dǔ):厚重。

第十八章

18-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什么遗憾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吧!有王季做父亲,有武王做儿子,父亲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尚未完成的功业,身披战袍伐纣取胜得天下。尽管以下犯上不合礼法,但因为得到了天下人民的拥护,功大于过仍然名声显赫,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拥有四海之内的疆土,宗庙祭祀他,子子孙孙捍卫他开创的基业。周武王直到晚年才接受上天的任命,周公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伟大事业,追尊太王、王季为先王,祭祀祖先采用天子的礼制。并将这种礼制推行到诸侯、大夫,以及士和庶人。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的,父亲死后就要按大夫的礼仪安葬、按士的礼仪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的,父亲死后要按士的礼仪安葬,按大夫的礼仪祭祀。守丧一周年的制度,从庶民一直通行到大夫,守丧三年的制度,从平民一直通行到天子。至于给父母守丧没有身份贵贱的区别,天子、庶人的服期都是一样的。”

【评论】

天生有幸举大旗,

俯身低首祭祖先。

【注解】

缵(zuǎn):继续,继承。

绪:事业。

第十九章

19-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 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 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译文】

孔子说:“周武王、周公,他们达到孝敬的最高境界了! 所谓孝敬的人,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完成先人未完成的事业。春秋两季,修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祖先衣裳,摆放祭祀用的时令食品。

宗庙祭祀的礼节,是将祖先的牌位按左昭右穆的次序依次排在始祖两旁;按照公、侯、卿、大夫的次序将爵位排列,用以辨别他们身份的尊卑;祭祀中各种职务的顺序排列,用以辨别子孙才能的高低;晚辈必须先向长辈敬酒,这样祖先的恩惠就会延及到晚辈;宴饮时,按头发的黑白来决定宴席座次,这样就能使老小长幼秩序井然。

供奉祖先的牌位,向祖先举行祭祀仪式,演奏悼念祖先的音乐,尊敬祖先生前的信仰,爱护祖先亲近的人。悼念祖先的虔诚就如同他活着的时候一样,祭祀祖先的程序就如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这是孝的最高境界了。

隆重的祭祀天地大礼,是用来侍奉皇天后土的;祭祀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自己祖先的。明白了祭祀天地的礼节,知道隆重祭祀祖先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清楚容易啊!”

【评论】

百善孝当先,祖宗功盖天。

【注解】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禘(dì):天子诸侯宗庙五年一次的祭祀,极为隆重。

第二十章

20-1.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

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译文】

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治措施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时,这些政策就能得到贯彻;他们去世后,这些政策也就废弛了。君王的政治思想促使国家繁荣昌盛,土地肥沃促使树木生长茂盛。所谓的政权治理,就像芦苇一样,土地肥沃生长就迅速。

所以政权治理在于争取到广泛的支持,能否争取到支持在于自身的修养如何,提高修养要依赖于对真理的认识水平,提高认识水平依赖于高尚的思想境界。高尚的核心,就是人与人真诚相爱,血缘越近越重要。正义的核心,就是秩序恰当,德高望重的人排在首位。亲爱亲人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样就有了礼的规范。

位居人臣不能得到君王的信任,百姓就得不到很好的统治和管理。所以君子不能不修身养性。提高自身修养,不可以忽略对亲人的关怀;想关怀亲人,不能不分辨亲戚的远近;想知道远近,不能不知道人际伦理的关系。”

【评论】

百种手艺百种强,

首屈一指当属王,

不是神机有妙算,

仁爱正义双杆枪。

信用乃是通行证,

修身养性有奇功。

来龙去脉理清楚,

随心所欲天下行。

20-2.“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文】

“天下有五项关键的伦常关系,实践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它们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通行的准则。智慧、高尚、勇敢这三种,是天下最高的品德,所以实行它们都要依赖诚实。有的人依靠自身觉悟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遇到困难后才知道,但只要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这些道理,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有的人在某种压力下去实行,但只要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了高尚,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敢。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身养性,知道怎样修身养性,也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也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评论】

臣以君为纲,腰杆硬梆梆;

子以父为纲,战场先锋王;

妇以夫为纲,不为离婚忙。

智仁勇兼备,挥笔谱华章。

20-3.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 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译文】

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身养性,尊崇贤者,亲爱亲人,敬重人才,体恤群臣,爱民如子,聘请能工巧匠,优待远方来客,安抚诸侯。

修身养性,正道得以形成;尊崇贤者,思想就不会困惑;亲爱亲人,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人才,遇到问题就不会手足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 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聘请能工巧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信服敬畏了。

斋戒虔诚,着装庄重,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所以可以带动民众修身养性。不听谗言,远离美色,看轻财物而重视修养,所以可以引导民众尊贤重德。提高亲人的地位,给予他们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所以可以引导人们重视亲情的培养。官员出色委以重任,所以可以调动群臣的积极性。忠诚而又诚实就给予丰厚 酬,所以可以引导各类人才 效 会。按季节征工减轻赋税,所以可以引导百姓安居乐业。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所以可以引导能工巧匠创造财富。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而救济有困难的人,所以可以引导各国华侨参加祖国建设。帮助衰落王室繁荣,促使衰亡小国复兴,治理混乱扶危济困,按时按礼接见诸侯,赏赐丰厚而少收纳贡,所以可以引导感化诸侯国与中央政府团结一心。总而言之,所有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但实行它们都要依赖于诚实。

【评论】

天下九经九河流,

纵横交错共载舟,

只要思想图安逸,

脉络堵塞是病由。

【注解】

眩(xuàn)眼花。

20-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译文】

任何事情预先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有准备就不会语塞,做事有准备就不会陷入困境,行动有预备就不会后悔,行程有预案就不会走投无路。

【评论】

生于忧患,未雨绸缪有先见;

死于安乐,急渴掘井难临头。

【注解】

跲(jiá):窒碍,说话不顺畅。

20-5.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真诚,是宇宙中最高尚的伦理,对待人真诚,是做人要遵循的原则。真诚的人,不费力就能做到,不费心思就能拥有,从从容容就能步入正轨,这就是圣人啊。待人真诚,就是选择了宏观的道理就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人啊。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问明白就绝不罢休;要么不思考,思考了没有找到答案就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分辨明确就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实行彻底就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倍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倍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这样做,即使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即使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评论】

搏得信任有根本,

明辨是非感情真。

第二十一章

21-1.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

由内心真诚导致的觉悟提升,叫做天性;由觉悟提升导致的内心真诚,叫做教育。内心真诚就会觉悟提升,觉悟提升就会自然真诚。

【评论】

世间常有小聪明,

弄巧成拙悔肠青,

一诚一明添双翼,

搏击长空笑苍穹。

第二十二章

22-1.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那么人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运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运用,那么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能才能达到最高;能令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能达到最高,那么就可以借助天与地的造化与培育;能借助天与地的造化与培育,那么人就可以发展到最高水平了。

【评论】

扪心自问世何求,

光明磊落任自由。

第二十三章

23-1.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

其次要善于观察发现,深入理解 会也能促使我们变得真诚,真诚那么就会形成人生观,有世界观那么就会逐渐发展成熟,发展成熟那么就会形成思想理论,有思想理论那么就会落实有力,落实有力那么就会迅速发展,迅速发展那么真诚就会出神入化,只有天下极其真诚的人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评论】

一环扣一环,起步最艰难,

极诚结硕果,人众可参天。

第二十四章

24-1.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译文】

极致真诚的奥妙,是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繁荣昌盛,一定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败灭亡,一定有妖魔鬼怪登台表演。这些可以从蓍草和龟片占卜中发现,或从人们的动作中察觉。

祸福将要来临之前,是吉兆,一定能预先知道;是灾难,也一定能预先知道。所以极致的真诚就像神一样灵验。

【评论】

极诚源自爱,极爱源自美。

人有动力源,无所不能窥。

【注解】

祯(zhēn)祥:吉祥的预兆。

蓍(shī)龟:蓍草和龟甲,古代占卜的用具。

第二十五章

25-1.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于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译文】

真诚,是完善自己,而认识真理,是引导自己。真诚,贯穿事物的开始与结束,没有真诚就没有收获。因此君子把真诚看得非常重要。

真诚,并非使自己得到完善就可以了,而是最终要使一个事物或一项事业得以完善。完善自己,是高尚;完善事物或事业,是智慧。人性的光辉之处,是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局限性有机地协调在一起,所以能使时间与空间配合的非常默契。

【评论】

人之所诚皆有 ,

人之所对皆有效,

礼尚往来世之规,

人之一智千年辉。

第二十六章

26-1.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译文】

所以极致真诚就会繁荣昌盛。繁荣昌盛就会经久不息,经久不息就会坚实牢固,坚实牢固就会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就会博大厚重,博大厚重就会正大光明。博大厚重,所以承载万物;正大光明,所以抚育万物;源远流长,所以成就万物。博大厚重可以与地相比,正大光明可以与太阳相比,源远流长就会万寿无疆。如此这样,不显示也会自然彰显,不运动也会自然变化,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极其真诚可以达到精益求精,那么生生不息可以达到难以估量的地步。天地的法则就是:博大、厚重、高深、光明、悠远、长久。现在的天,说它小,它不过是一片光明而已,若说它的整体那可真是无穷无尽啊,日月星辰只相当于它的尘土,世界万物都被它涵盖。今天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积累形成的,可等到它博大厚重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今天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里面储藏。今天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珍贵物种在里面繁殖。

《诗经》说:“天体的运行,永无休止永无边界!”大概是说这就是宇宙之所以叫宇宙的原因吧。“啊,怎么看不到他的缺点,因为文王高尚得已经完美无缺。” 大概是说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就是因为他高尚的已经无法超越。

【评论】

返璞归真万物新,

勾心斗角世沉沦。

只恨冷箭之小人,

君子之争世也淳。

【注解】

鼋鼍(yuán tuó):鼋,绿团鱼。鼍,扬子鳄。

第二十七章

27-1.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思想理论真伟大啊!像永不干枯的泉水一样浇灌培育万物,像太阳的光芒一样照耀温暖世界。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会规律演绎总结得层次分明,自然规律探索归纳得气象万千。等待理解他思想理论的人照此施行。所以说境界不高难以落实执行,理解透彻就会义无反顾啊。

因此君子崇尚提高自身修养而探究事物原理,重视宏观战略又关注微观战术,研究高端科学又追求 会和谐,研读历史而预知未来,诚实守信以发扬文明礼仪。因此身居高位而不骄横,身处低位而不悖逆。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昏暗时,他的韬光养晦足以保全自己。

《诗经》说:“既明智又包容,所以能保全自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评论】

好粮酿成酒,杯杯暖心口,

圣人融于众,难分难舍性。

第二十八章

28-1.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译文】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刚愎自用,地位低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在当今时代却去模仿古代的方法。像这样的人,灾祸迟早会降临到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论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当今天下,车子的轮距相同,书写的文字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轻易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轻易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评论】

阴阳和谐道自生,

一意孤行命灾星。

第二十九章

29-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译文】

君王治理好天下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什么大的过失了!统治阶级的制度虽然好,但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就不能在民众中树立起权威,没有权威百姓就不会拥护。学者的理论学说虽然优秀,但没有崇高的权威,没有崇高的权威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百姓就不会拥护。所以君子治理天下的方法是,以身作则,广泛征求 会意见,考察夏、商、周三代君王的制度看有没有差错,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违背客观规律,面对列祖列宗的质疑而能问心无愧,百世以后等到圣人来检阅也不会有疑惑。面对列祖列宗的质疑而能问心无愧,这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结果;百世以后等到圣人来检阅也不会有疑惑,这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所以君子的思想理论就成为天下的真理,行动的方法就成为天下的典范,语言的方法就成为天下的准则。在远处令人仰望崇敬,离近了让人亲近喜爱。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恨,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所以能永远得到人们的赞誉。”君子没有不先这样做,却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荣誉的。

【评论】

以身作则,百姓无责;

以史为鉴,少生差错。

遵循自然,没有麻烦;

光明磊落,心无忐忑。

第三十章

30-1.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译文】

孔子系统地阐述尧、舜的思想理论,深入学习领会文王、武王的方法,上顺应天时,下承接地理。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又像春夏秋冬四季依次轮回运行,像日月一样交替光明。万物一起生长而不互相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孔子思想理论在普通层面上像小河流水滋润山川树木,在更深的层面上可以把性质彻底改变。这就是他可以和天媲美的原因啊!

【评论】

人人皆为腹中餐,

天地何时换新颜,

人人皆学孔夫子,

何愁盘中无璀璨。

【注解】

覆帱(dào):覆盖。

第三十一章

31-1.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译文】

只有天下最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如此聪明睿智,足以领导百姓;宽宏大度温顺善良,足以包容天下;奋发强劲刚健坚毅,足以执行到位;威严庄重诚实正直,足以使人尊敬;条理清晰明察秋毫,足以明辨是非。

深山潜藏着盛大的泉水,随时都会喷涌而出。汹涌澎湃的气势像天一样宏伟壮阔,神秘莫测的样子像万丈深渊一样难以琢磨。他的出现没有人敢不敬重的,他的话没有人敢不信,他的行为人人都喜欢。

所以他的美好声誉广泛流传在中原大地,并传播到南北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凡是车船所能到达的地方,人力所能到达的地方,天所覆盖的地方,地所能负载的地方,日月所能照耀的地方,冰霜雨露所能降落的地方,只要有血气的人,没有不尊敬他亲近他的,所以说圣人的德性可以与天媲美。

【评论】

物有所值受宠,人有所用受敬。

【注解】

蛮貊(mò):古代两个边远的少数民族部落。

第三十二章

32-1.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译文】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构筑天下最伟大的思想理论,建立天下最宏伟的事业,洞悉天地变化的种种规律。哪里会有什么旁门左道呢?他的高尚之心多么至诚啊!他的聪明睿智多么深刻啊!他的美德善行多么宏伟啊!如果不是他的真诚使智慧达到了巅峰,成为与天媲美的圣人,又有谁能告诉我们这些道理呢?

【评论】

马路已修宽,人路需拓展,

何时有大道,真诚遍世间。

【注解】

肫肫(zhūn zhūn):诚恳的样子。

第三十三章

33-1.《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译文】

《诗经》说:“内穿绫罗绸缎,外罩粗布衣衫。”这是厌恶绫罗绸缎过于显眼。所以君子为人处世的方法是,外表朴实无华而人格魅力却日益彰明;小人为人处世的方法是,一照面光彩夺目,时间一久便暴漏无疑。君子为人处世的方法,清静平淡而不心浮气躁,行为简约而富有内涵,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由近始,知道风从何处来,知道细微与显著之间的转变,这样就可以进入有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鱼儿潜伏在深水中,但仍然清晰可见。”所以君子不做昧良心的事,就能理直气壮的面对一切。君子光明磊落的德行之所以遥遥领先,不就是得益于他们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吗?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尚能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无愧于良心。”所以君子还未行动就能受到尊敬,还没说话就能得到信任。

《诗经》说:“内心默默祈祷时,没有言语的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百姓也会受到鼓舞;不用发怒,百姓也会畏惧。

《诗经》说:“弘扬天子的德行,诸侯就会争先效仿。”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满怀高尚理想的人,从不装腔作势。”孔子说:“用装腔作势去迷惑百姓,是最笨的方法。”

《诗经》说:“德行轻如鸿毛。”轻如鸿毛还是有物可类比。“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评论】

远见卓识是君子,

鼠目寸光是小人。

【注解】

絅(jiǒng):用麻纱制作的单罩衣。

鈇钺(fūyuè):执行军法时用的刀。

輶(yóu):轻。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在今日头条、 易新闻、腾讯新闻及天天快 的搜索栏中输入百岁神,然后选择百岁神迅练营进行关注。

北京百岁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9月18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8月6日
下一篇 2017年8月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