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早上9点,住在哈尔滨市建国街的王浩,在楼下的浴池洗澡时忽然倒下,等120救护车赶到时,他已经停止呼吸,享年64岁。
王浩所服务的2810个邮箱的主人们,也通过各种发布悼念文章的方式,寄托他们的哀思。
王浩是哈尔滨市一家国营工厂的普通电工,约十年前因企业改制便不再定期坐班,过上了“半退休”的生活。
就在这个时候,汪永晨找上了门。
1996年,致力关注环保问题的媒体人汪永晨召集创立了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她请求亲戚王浩帮忙管理“绿家园” 站的“江河信息导读”栏目。
每天清晨7点左右,王浩已经坐在电脑前,从80多个 页上浏览当日的环境新闻,然后将有价值和时效性的新闻链接复制下来,再编上序 ,归纳整理成“环境资讯”,“地方信息”,“环境曝光”等五个类别。还会处理志愿者们采写的稿件。
每周一至周五的下午,王浩要将这些整理好的内容发送到绿家园官 上的“江河信息导读”栏目及汪永晨创建的14个博客账 上,同时传送至2810个绿家园志愿者的邮箱账 。
对于这项工作,汪永晨记得王浩只是偶尔提过几次,只要将环境问题的 道传播出去,就一定有人看见,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电脑迷”和“工作狂”
“电脑迷”是王浩身边人给他起的绰 。
女儿王卉妍读高二时,王浩赶新潮给家里添置了一台电脑。
因为单位的文件需要存档打印,又怕让女儿教他打字耽误功课。隔天,他买回一套200元的全套教学软件,每天在电脑前练习打字。
从两个手指戳键盘,到熟练地盲打双拼,王浩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比女儿打字都快。
学会了打字,王浩又开始钻研系统和程序。家里的电脑被他拆解过多次,换个内存条、显示器,都是常有的事。后来,王浩还成了朋友圈里的“修电脑专家”。
朋友一个电话打来,他就背上专门修电脑的黑色方形包,装上几个重装系统的光盘出发了。临走还不忘提高声调和女儿说一声:“我给人修电脑去了啊。”
6月初,王浩刚给家里电脑升级到50兆独享的 络,为了上传图片和发送邮件更加便利,他告诉女儿和妻子,工作时不能因为 速掉链子。
汪永晨看重王浩学习能力强,又精通电脑,才放心把工作交给他。但王浩对这份公益事业近乎“疯狂”执着,让她始料未及。
2013年春节,王浩一家人决定去三亚度假。每天下午1点多,太阳最毒的时候,王卉妍却看见父亲急匆匆坐两站公交车到最近的 吧,一呆就是四五个小时。
那年以后,家人再提出冬季去三亚旅游,王浩均一口拒绝。“我要工作,出去会耽误我上 查资料,发信息也慢,我受不了。”王卉妍称,谁也劝不动他。
即使是在家里的饭桌上,他的嘴里也会不经意冒出废旧电池已不需集中回收、平日不要每天洗澡、要节约用水这样的话题。
妹妹王洵看不下去,劝他不要太较真。他告诉王洵,“绿家园”运营的资金一直不多,他们很难找到新人代替我。“既然这是好事,我也答应了别人,为什么不做下去呢?”
永不消逝的“绿色电波”
东北严寒,心脏病和高血压是东北地区的高发病。王浩也未能幸免。
50岁的他在一次心脏绞痛后被查出心梗。2007年又得了脑炎,之后每年,他都会因心脏病住院一两个月。
靳永波作为王浩16岁一起下乡的好友,见证了王浩患病的岁月。8年前的五一,他们下乡的老同学说好一起聚会,连续打了三天电话,在病床上的王浩才告诉他,自己因心脏病突发,昏迷了三天,才抢救回来。
“父亲是犟脾气,他每次犯病都说没事,吊完水就好了。”三天前,王卉妍在父亲电脑上看到一张WORD文档的遗嘱,上面写道:我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随时可能猝死,以防万一,我提前备一份遗嘱……她的眼泪夺眶而出。
“如果不是因为他每天近10小时坐在电脑前浏览 站,归类新闻,发送信息,就不会发生那样的意外吧?”如今,汪永晨有些后悔,把这项繁杂的工作交给王浩。
“我没来得及告诉他,因为他从未失约的环境 道推送,有读者私下称他是不消逝的绿色电波。”汪永晨能想象到,如果王浩得知这个称 ,一定会腼腆地摆摆手,内心却欢喜着。
不过王浩可以欣慰的是,“江河信息导读”推送的“绿色电波”,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消逝,“绿家园”的志愿者何勇接过了这项工作,“我会替他继续把这件事做好。”
寄语
●我虽与他从未见过,但知道他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心中肃然起敬。
●江河信息导读每期我都会浏览,很荣幸我的文章曾被它收录过,也感谢它的信息曾给我提供了很多线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 www.bjnews.com.cn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