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6年时间,我用脚步丈量中国,走遍了中国70个大中小城市,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人们对大城市,有一种共性的追求与向往,过于10年时间,我们太执念于“把人往城市里赶”,太过于执念“人本身的城市化”,而忽略了城市化还有一种路径,跟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那就是“土地的城市化”,乡镇和农村在软件和硬件城市化。
图为广西南宁良庆区南晓镇
农民不再背土离乡,原地不动就能变成一个新市民,中国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这些年,留下一个最大的隐患,就是很多偏远农村已经没有人了,一个村子里可能就几个老年人和小孩,年轻力壮的人都去城里面打工了。
有人说,这是一种必然趋势,经济要发展,人口当然要转移,但时至今日,我们能否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就是把城镇做强做大,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城市不能再盲目扩大了,因为城市是有边界的,大到一定程度、人口累积到一定程度,“城市病”就出来了,这对发展经济来说,反而是一种制约。
实际上,江浙地区、广东地区,为什么富?当然他们有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但是他们的根系,其实是小城镇,中国城镇化经济的代表有两个,一个是苏南派系,一个是义乌-温州派系。
图为昆山
苏南模式
苏南城镇化经济,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是指苏锡常下面的一些县级市、县、和镇,这里有全国最多的百强县、百强镇,大家熟悉的昆山、吴江、常熟,皆出于此。苏南模式,说白了就是搞集体所有制经济,用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带动乡镇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现在大家去昆山、常熟、江阴走一走,哪里有乡镇的味道,迎面而来就是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
把苏南模式,引入到内陆,发展最好的便是长沙县了,目前长沙县的GDP总量,常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十,甚至有望冲击全国前五。
倘若中西部的省会城市,都能孵化出一到两个“长沙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信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图为长沙县
义温模式
第二个城镇化模式,就是“义温”模式,毫无疑问,代表地方就是义乌和温州,以及永康、绍兴等地方。
温州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中小微企业,用富裕起来的家庭小作坊,去带动乡镇工业化。进而带动乡镇城市化,一个家庭富裕起来之后,就会带动周边邻居加入进来,从而形成一个乡镇产业集群,这些中小企业越来越多,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更多农民就地就变成了“市民”。
除了温州模式,浙江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就是义乌模式,说到义乌,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鸡毛换糖”这个故事了,有人手里有鸡毛,想买红糖,有人手里有红糖,想要买鸡毛,于是就有了鸡毛换糖的故事了。
这个思路换着换着,就出现了一个商机,那就是“倒腾”,北方把这个叫“倒爷”,这是那个年代的赚钱路子,因为那个年代商品短缺,就有了“中介”,做起了生意。但是义乌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当时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此人发现了“倒腾”生意的弊端,于是主张在义乌搞一个小商品市场。
那个年代的“倒爷”,由于政策限制,只能够偷偷摸摸干,这下建了市场,大家可以放开手,大大方方地做生意了。不需要票,你想买啥,你想卖啥,都是自由的。
义乌有了这个商品市场,由此经济就不得了了,商户增多、商品增多的同时,吸引了南来北往的人,都到义乌来批发商品,小到针头、打火机,大到拖拉机,在当时国人的心目中,义乌的商品又多、又便宜。批发到老家来卖,还能赚点钱。
于是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00年的时候,义乌已经成为了中国轻工业产业链最完备的城市,很快,义乌又抓住了一次机会,那就是2003年,中国加入WTO,义乌开始赚外国人的钱了,那个年代,中国劳动力密集,成本低,商品自然比国外便宜,这下,东南亚、欧美日韩,大量的个人和企业,都到义乌来了,义乌的经济一发不可收拾,近几年,义乌人聪明,有发现了直播带货这个新的商业模式,于是便有了北下朱村, 称中国电商第一村,这个村子不得了,22公顷的土地,有13000多名外地人挤在这里,通过直播带货,每年这里的电商产值,超过了60亿。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并不是大家所看到的义乌全貌,义乌并不是大家所想的,像个县城一样,义乌人有钱了,心里也向往大城市,怎么办?于是义乌开始自己建国际新城,整片都是写字楼、高端商场、超高层住宅,小洋房、别墅,比比皆是,琳琅满目。
最典型的,如果你去过义乌的新光汇,你会发现这里的商场豪华程度、运营和服务,绝对不输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里面的大商场。
文章写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反驳,苏南模式、义乌模式,这些是不可能复制的,这些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中西部地区,怎么复制得了?
其实,我想说,这是一种正向思维,你并没有从结果倒推过程,义乌难道在那个年代,就有什么特殊资源吗?没有,义乌就是一个三面都是山,不临江不靠海的城市,穷得叮当响的时候,无非就是靠当地人和管理层的聪明才智,顺便抓住了时代的发展红利,闯出了一方成就。
未来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点、状、面”,三管齐下!
什么是“点”?我们所谓的“点”就是指核心城市,比如说北上广深、比如说武汉、成都、郑州这样的国家中心城市,这些城市需要起到引领作用。
什么是“状”?我认为是依靠省域副中心城市,一个省培育2-3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这样就能够跟省会城市,形成一个“形状”,聚集周边资源,提高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
什么是“面”?其实就是指众多小城镇,这是中国经济的底盘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乡镇,一个特色企业,一个小城,一个特色产业,这难道不是共同富裕的表现吗?
我经常在思考,在各大城市、乡镇走访,中国到底缺的是什么?是核心技术吗?是产业升级吗?是摩天大楼吗?是地铁、公交吗?
的确,我们的技术,相比西方国家,还有很多不足,任重而道远,但与此同时,我们国人、我们地方管理层,缺乏的是发现市场的眼睛,疫情是阻碍了经济发展,人们的户外消费,但是换个角度来看,线上经济是不是一片大好?
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物流配套,就连高铁都开展了快递业务,各行各业,都迟迟不敢行动起来,不敢拍短视频,不敢直播,来推广你的产品,不敢宣传你自己。甚至还有些人,美其名曰,如果所有人都在拍短视频,直播带货,那实体经济不就垮了吗?
总结
记住,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人的思维和行为也要跟得上这个变化,中国不缺产品,不缺物流体系,不缺实体经济,缺的是,每个人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世界的角度,这决定了我们能拥有多大的成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