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 酒泉10月17日电 题:“零 ”指挥员不只是读秒
“各 注意,我是零 ,1分钟准备!”
17日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测发指挥控制大厅里传来熟悉的倒计时。45岁的王洪志坐在大厅中央,5个话筒在他面前一字排开,分别标注着“广播”“对上”“对下”“天地主”“天地备”。他牢牢地盯着大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
零 ,是发射时测发指挥的调度代 。发射前30分钟,“零 ”指挥员是发射场的“最高指挥”。
时间迫近7时30分,王洪志开始读秒,然后沉稳地发出口令:“点火,起飞!”
口令声落,只见远处发射台浓烟喷薄,火箭底部烈焰喷涌,轰鸣声响彻戈壁。托举着神舟十一 载人飞船的长征二 F遥十一运载火箭拔地而起,两名航天员开启“问天”。
朝霞似锦,火箭远去。看到大屏幕上火箭轨迹与预定路线重合,听到广播里各系统回传“正常”,王洪志终于露出笑意。
“零 ”指挥员,绝不只是读秒而已。
王洪志说,作为“零 ”,任务进场前要负责发射场地面设施设备的检修检测;任务进场后,要负责各大系统测试工作的组织、计划和协调,约束各系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测试。
“进入临射检查和发射程序后,‘零 ’还要组织各系统进入发射程序,并且随时处理各系统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说。
王洪志曾担任过12次卫星任务的“零 ”,也在发射场很多岗位工作过。但是送航天员上天,还是让他倍感压力。他说,因为载人航天任务增加了多个系统,需要进行更多协调和准备,更因为这件事全国关注、全球瞩目,容不得一丝马虎。
为迎接天宫二 与神舟十一 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场启动了40余个建设改造项目。王洪志参与了所有项目,他的身影穿梭在技术区与发射区之间。“来回3公里的路,‘零 ’平均每天得跑十几趟。”王洪志的同事说。
加注供气组负责人唐琰还记得,距离天宫二 空间实验室任务发射还有15天,他们发现加注系统的流量计信 无法显示。王洪志赶忙组织排查,最终将故障原因定在接线问题。
“‘零 ’不肯将这个问题轻易放过去,决定组织人员对所有接线点进行全面复查。”唐琰说,大家连夜排查了8000多个接线点后,又发现一处隐患问题,“排除隐患后,天都亮了,‘零 ’才满意地离开。”
其实,加注专业是王洪志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后被分配到的首个岗位。199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青岛海洋大学毕业,因为看到刚起步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招收应届毕业生,便萌生出“到西北去!到中国航天的起源地去!”的想法。
王洪志还记得,他受领的第一项大任务是开发加注系统远控软件和供气系统控制软件。他没有在大学里学过,但凭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的闯劲,花了大半年时间设计出一套软件。这套软件在之后的20余年里相继为10艘飞船、1个目标飞行器和数十次卫星发射任务输送“血液”,从未因软件问题影响过加注。
20余年来,王洪志获得过载人交会对接贡献奖章等多项荣誉,于2016年被任命为天宫二 与神舟十一 载人飞行任务零 指挥员。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 ”在中秋月明夜升空,王洪志“首战告捷”。
待听到“神舟十一 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的消息,王洪志抬头看了看测发指挥控制大厅墙上一排照片——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4位零 指挥员郭保新、郭忠来、王军、周晓明。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