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毁掉孩子的阅读能力

看过一篇关于听书类APP的软文。

开头是这么写的:

因为,小学二年级并没有到成绩分水岭,一个班90%的学生成绩都在优秀,也就是85分以上,而余下的10%的孩子成绩集中在85到80分,这是一个正常水平,如果这位闺蜜的孩子小学二年级成绩就已经是60——70分这样的水平,听书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其次,在碎片化时间听书,这个概念是不错,我们不也是如此吗?每天吃饭、散步的时候插个耳机,听一些我们平时没时间看或者实在看不下去的书。

但是,对于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碎片时间听书,实际上很容易养成精力不集中的坏习惯。再功利一点说,听书对孩子的识字量没有提升,完全达不到小学生阅读要求。

最后,听书是一种很“懒”的行为,听书听习惯了,她就不会再去想看书。这种显现就好比我们现在更喜欢刷抖音而不是抱着本书一样,她习惯性的去听,而不是去看,照此下去,这孩子要朝着不及格的方向大步迈进啊!

听书解放的是大脑,所以很多小朋友都是在睡前听书,这也是很正确的。睡前听书是为了促进小朋友尽快的进入梦乡,家长给定时,睡前半小时一小时听一本书,听着听着,孩子睡着了。

但是,要注意哦,你如果想要孩子通过听书来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甚至是数学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我劝你是想也别想。

小学生每一个学期都有阅读任务,比如,每个学期语文老师都会推荐四到六本好书,让孩子在每天完成作业之后至少阅读20分钟,甚至寒暑假学校发的通知上都明确要求孩子根据年级不同,必须阅读20——40分钟。

注意是阅读,不是听书。

为什么学校提倡的是阅读?因为,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阅读是一个在拓展词汇量的过程。

而听书就不一样了,听书实际上是朗诵者已经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抑扬顿挫的语调已经把书里的轻重分化,你不需要思考,因为听书是别人掰开揉碎之后直接给你。

举个例子,阅读更像是我们自己吃饭,每一口饭、每一口菜都要自己嚼碎,品尝中发现自己爱吃的、不爱吃的;听书,更像是我们输液,我们只需要躺在或坐在一边,插上针管就不用管了,等到快输完的时候再换一瓶。

所以,你会对你吃过的每一个菜都有印象,不管它是酸甜苦辣,你都记忆深刻;但你不会对你输过的每一瓶液有任何印象,如果不是护士告诉你,这是头孢、这是阿奇霉素,你都不知道自己输的是什么。

言归正传,听书类APP绝对不会让孩子在阅读理解、写作上有多大的提高,这是一定要清楚的事实。

其实,大部分家长都明白,听书永远替代不了阅读。

但也有一部分家长会听从某位“闺蜜”的提议,觉得阅读本身就是获取知识,而听书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获取知识,实际上,两者是途径不同效果相同的。

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阅读的许多价值是听书不能达到的,比如,美育、多元的价值观,对外界的认知,对文字的感受等等,是无法通过听书达到。

我家大宝从小就听书,用的是喜马拉雅,每天晚上必听西游记,然后平时也会听一些很有趣的书。甚至她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天吃饭、睡觉的时候都在听书,我选择让她听书的原因就是她听书总要比看动画片好。

所以,从碎片化时间听书发展到写完家庭作业就听书,因为听书只需要把IPAD打开就可以了,因此大宝一边看一边做手工,或是画画。但反映到学习上,其实一点没有提高。

按照那篇文章的提议我是不是该加大听书力度呢?

并没有,我不仅没有加大听书力度,反而是除了睡前半个小时,其他时间都不再允许她听书。因为听书,不只是让她不会读书,而是让她做事时更加精力不集中。

从三年级开始,每天半小时阅读,经过一年的阅读,她大概能够一星期到十天之内阅读完一本。除了语文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我们也给她买了一些儿童文学类的书,在阅读过程中,她慢慢爱上阅读,最明显的就是作文成绩的提高。

实际上,阅读是一个立体的、综合化的过程,家长只有参与其中才能领略美妙之处,家长的成长才能带动孩子的成长。

说句良心话,大宝小时候完全靠听书,而到了小宝,现在每天晚上我都会给他讲书,跟他一起读书读半个小时,因为我意识到听书与阅读的不同。

阅读对于孩子和家长而言,父母和孩子之间会有交互,父母的教养、价值观等方面都会传递给孩子,根据孩子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从而参与进来更懂孩子,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那么,听书类APP要不要呢?

要啊,因为我们还是需要在碎片化时间听一听书,比如,我实在读不下去的书,可能我就会选择听书来完成。

但是,对于孩子,听书,真的不重要。

而且,想要你的孩子能够提高阅读能力、提升作文水平,记住,一定是要督促她自主阅读,或者是陪伴她一起阅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3月15日
下一篇 2020年3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