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的中秋时节,对火箭军某团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完成改革整编后,他们扩建成团,担负的使命任务从原来的作业保障变为作战保障,所处的位置从指挥所外到进入“中军帐”,成为导弹部队作战指挥链上关键的一环。
然而,还没等到过完周岁生日,一个重大演训任务的方案摆在了新任团长沈奇国的案头,而他们将作为后台保障力量首次亮相。
位置靠近打仗
思想就要先于打赢
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在战略导弹部队尚属首次,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准备时间只有两个月,指挥运行机制、各类作战数据准备都还在摸索收集阶段。
“没有‘不行’,决不允许说‘不会’!”从立下军令状的那一刻开始,全团启动“白加黑、五加二”战斗模式。从团党委常委到基层分队每一名官兵,开启了一条战斗力探索之路。
整编基础作战数据、研判战场态势、细算某作战方案、拟制某作战指标预案……经过艰苦卓绝的攻关,任务虽完成,形成了一批成果,填补了一些空白,受到了上级领导表扬,但在沈奇国心里,还是留有不少遗憾——这次演习演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将成为支撑打赢未来战争的强点;解决不好,就会成为导致任务失败的“马掌钉”。
破解问题从哪里着手?团党委决定从人才破题。可盘点保障队人才队伍现状,情况不乐观。150多名官兵从多个兄弟单位抽组,超过60%的干部和90%的战士没有从事过相应专业。面对新职能新使命,如何尽快适应新要求、校准新定位、进入新战位,推动作战保障力量高效嵌入作战指挥链路,成为摆在全团官兵面前的一张现实考卷。
难!可他们不怕。“改革把我们的职能定位调整得离打仗更近了,我就得思考怎么去打赢,努力谋打赢的招、干打仗的事、担打仗的责。”他们笃定作战保障力量先于部队行动,只有先行研究作战对手,才能取得制胜先机。
为此,他们总结梳理演训任务中暴露的问题,从制定涵盖职能编组运行、原理机理研究、系统功能设计、数据运用支撑、制度机制运行等方面,细化具体问题台账,明确标准、时限、责任人,集中火力逐个难点、痛点、堵点攻坚拔寨。
针对某作战数据链不通畅的问题,该团某队助理工程师池书琪开发“数据流转管控系统”,让数据“生产流水线”更加顺畅。
而这套软件,只是他们开发的众多“补丁”之一。这几年,该团发挥高学历人才优势,先后开发一系列管用、实用的软件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效能,提高工作效率。
直面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不足的短板,某保障队形成日分析、周会商、月研判机制,定期梳理专题研究成果,为首长机关指挥决策提供基础支撑;某保障队气象水文保障室,与地方签订气象保障服务协议,提高不同地域气象水文信息服务精准度、及时性。
针对人才队伍缺的实际,该团多向并进、按型编组,采取任务牵头、联合攻关、任务锻炼、外训跟学相结合方式,分层次培养专家队伍、业务尖子、士兵骨干。与多家军地单位协作,开展技术咨询、装备试用和问题研究。
每个小专业就像一扇窗,推开它都是一片广阔的未知空间。沈奇国告诉笔者,经过燕子衔泥式的积累,团队作战保障能力、官兵业务水平稳步提升,多人在比武竞赛中夺魁。在去年火箭军组织的一次专业比武中,该团包揽所有比武项目第一名。
状态紧贴作战
“本领恐慌”就要甚于昨日
在任务的最后一份某作战指标预案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沈奇国长舒了一口气。要是真的打起仗来,这份预案能作为作战预案的重要参考,为首长机关指挥决策提供关键依据。
参谋长曾志勇说,导弹打得准不准,指挥保障至关重要,整个数据从刚开始到最后形成,要经过十分复杂的处置程序,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精准无误,就是我们最低的要求。”
为此,该团系统规范日常值班运行、战时指挥保障、数据成果管理、信息支援保障和作业成果审查等7项制度机制,保证各项工作规范组织、高效运行。
这些机制,说到底是一种不信任机制,但这种不信任,就是对打仗真负责。而随着制度机制的顺畅运行、官兵业务水平的提升,沈奇国签字的时候也越来越有信心。
结合课题导向编组研练,常态组织预案拟制,也是沈奇国从那次演训任务中吸取的教训之一。
“指挥员进入指挥席位之前,作战保障必须高标准做好准备,各保障队必须平时预想战时,研透目标、研透任务、研透火力。”那次演训结束后,沈奇国给保障队定下这样一个目标。
目标易定,要实现这样的意图却是一段漫漫征途。
两年来,在全队官兵共同努力下,他们形成数千条(份)作战方预案和任务规划成果,经过初审进入团预案库。一旦有需要,经过终审后能直接提取,用于作战行动。
战备状态不是静止的等待,而是根据情况变化不断调整更新完善,适应未来战场的状态。结合作战值班任务,该团以两个月为周期,每日动向情况搜集、目标整编,每周分析周边态势,每个周期结束后对基础数据、作战指挥方预案、战场地理环境分析等作业成果和专项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汇总,真正研清对手、研透强敌,让作战准备更加精准、精细、精实。
目标聚焦打赢
追求就要高于当下
去年初,得知某导弹旅将参加火箭军单元对抗,团党委“一班人”聚在一起有了新的思考 :像以前一样派出部分骨干力量跟岗见学,还是尝试着主导这次演训的相关作战保障任务?
“在实战中磨砺,是最好的练兵方式,既然是作战保障,那就要聚焦打赢不断提高要求!”党委议训会上,沈奇国的“霸蛮”性格显露出来。
经过努力争取,团队终于在演练方案最终敲定前,拿到了作战保障任务的“主导权”。多名保障队官兵打起背囊、钻进南国密林……
这两年,他们先后全程嵌入实弹发射和“红蓝”对抗、联演联训等重大演训任务一线,在近似实战环境中经受锤炼、拔节成长,官兵作战指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助理工程师苏鹏等多名官兵受到军委、战区和火箭军表扬。
抢任务争任务,闻战则喜、闻令而动,已经成为该团官兵的行动自觉。“池塘里练不出勇敢的水手,自找苦吃才能成为弄潮儿。”
那一次,某队气象水文保障室高级工程师蔡平,带队赴高原执行某型导弹发射任务。任务区的天说变就变,云量多、风速大、雷暴频繁,给导弹发射时间窗口的选择带来严重挑战。
发射当日,发射场区持续雷暴、大风,此时发射进入倒计时阶段,指挥所首长焦急等待气象会商的结论。
蔡平带着观测员,登上气象保障车,仔细分析历年气象观测数据、一帧一帧分析雷达图,仔细对比回波位置和强度,经过精确分析计算,得出“雷暴云团将改变移动方向,对发射安全不造成影响”的结论。
少顷,随着点火口令下达,某型导弹腾空而起,精确命中目标,气象保障官兵快速分析判断、准确预 的能力也在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中得到有效锻炼提升。
(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