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泉品茗|静雅华美的茶杯(三)

金 定窑系白釉盏

金 定窑系白釉盏

这件定窑系白釉盏,高4.6、口径11.4、底径 4.6厘米,侈口,斜腹,小圈足,白胎,盏内外施白釉,釉色莹润。

古往今来,若谈白瓷,则不出定窑之右。定窑是我国宋金元时期北方的重要窑口,以烧制白釉刻花、印花器而闻名,在北宋达到鼎盛,其烧造一直延续到了金元两代,曾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所烧瓷器含蓄温雅、变化万千、无限华美,不但为贡入北宋、金朝的内廷用品,也突破当时的边境藩篱,享有《袖中锦》书中所载“天下第一”之赞誉。

金 霍州窑印花盏

金 霍州窑印花盏

本器高4.0、口径10.8、底径2.9厘米,敞口,弧腹,矮圈足,盏内模印卷草纹,内底有涩圈,便于叠烧。

霍州窑瓷器产品主要有白釉、黑釉等,以白釉最具特色。其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划花、酱褐彩画花等,器型以碗、盘、罐、高足杯为主。霍窑以生产白瓷和仿定最成功的瓷窑而著名,所产白瓷被划归为定窑系。

辽 黄釉小盏

辽 黄釉小盏

这对小盏高3.9、口径8.3、底径3.0厘米,侈口,弧腹,矮圈足,土黄色胎,施姜黄釉,盏外施釉不到底,圈足无釉,盏内底有3个支钉烧痕。

辽是契丹民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契丹族善于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大量陶瓷窑工进入辽地,促进了辽瓷的发展和兴盛。辽瓷除了白釉及黑釉瓷以外,还有大量民族特色的辽三彩瓷,以及绿釉、黄釉等瓷器。

元 钧窑大碗

元 钧窑大碗

元代的茶具一般整体比较粗犷大气,本器高8.3、口径18.0、底径5.6厘米,敞口,弧腹,小圈足,底带乳钉,黄褐色胎,碗内外施蓝釉,蓝釉带窑变,蓝中带红,釉质匀润清澈,凝厚滋润,口沿因流釉而隐显褐胎,古韵十足。

元 枢府釉印花折腰碗

元 枢府釉印花折腰碗

这件折腰碗造型规整高5.0、口径12.0、底径4.3厘米,侈口,斜腹,小圈足。白胎细腻,碗内外施卵白釉。卵白釉是元代瓷的创新品种,在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比青白釉的釉层更厚,呈失透状,又叫“鹅蛋青”。圈足内无釉,因修足而留下鸡心点,这也是元代枢府釉瓷鉴别的特征之一。

元代时,朝廷并不沿袭宋制采用青瓷供宫廷使用,而是烧制白瓷为主,这可能与元朝“国俗尚白 以白为吉”有关,而折腰碗又是元代—个常见的品种。

明 剔犀漆带托盏

明 剔犀漆带托盏

这件剔犀漆盏托高9.0、口径9.0、底径8.0厘米。整个带托盏由圆形盏、葵瓣式盘、高足托组成。通体髹紫红色漆,雕如意云头纹饰,花纹刀口侧面露出黑漆线一道。托内髹黑漆,乌黑黝亮,有自然断纹。

剔犀是汉族雕漆工艺的一种,因其图案多以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的云纹回钩组成,故又称“云雕”。其工艺先以两色或三色漆相间漆于胎骨上,每一色漆都由若干道漆髹成,至相当的厚度后,斜剔出云钩、回纹等图案花纹,故在刀口断面,可见不同的色层。

清初 德化窑白釉把杯

清初 德化窑白釉把杯

此件德化窑白釉把杯高4.3、口径7.0、底径3.5厘米。唇口外侈,弧腹缓收,矮圈足。白度很高,釉层厚,龙形把柄,整体造型秀美,小巧玲珑,雅气精致。

德化窑位于今福建德化,故名。德化瓷器是汉族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以白瓷塑佛像闻名,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

清 德化窑白釉梅花盏

清 德化窑白釉梅花盏

此套德化窑白釉梅花盏共有6个,高4.2、口径6.7、底径3.2厘米。

胎骨白薄,透光度好,内外壁施釉,釉层均匀,莹润光洁。敝口,深腹,盏内素面,盏外有堆塑浅雕蝶与花卉装饰,花卉根部巧妙地以镂空方式与圈足连接,艺术性强。整个盏口沿,分为八瓣花,圈足也相应分为四大、四小的八瓣花形。

相对于景德镇御窑,德化窑是民窑的代表,所产瓷器以“白”见长。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窑白瓷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明代德化窑白瓷更是别具一格,所产白瓷有“象牙白”“猪油白”之雅称,在西方更享有“中国白”之美誉。清代早期,德化窑依然创新不断,精品层出不穷。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1月3日
下一篇 2019年1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