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 的苹果,还有设计感吗?

NYT 对Jonathan Ive进行了一次采访:

Q. Cook 治下,苹果的创新文化是怎样的?和以前比有什么变化么?是不是截然不同?

A. 在苹果,创新一贯由许多小组协力完成。工业设计团队是个小群体,我们大部分人一起工作已经 15 到 20 年了。创造性团队往往就是这样:小,且专注。成员们总是好奇、好问。这样的品质是从未变化的。

至于我的职责,没错,制造东西(making things)的确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制造出产品的方式也同样重要。我们设计而且生产,两者缺一不可。这也是 Steve 留下的东西之一。这种关于设计、开发与制造的感受、领悟,它深深植入了苹果的文化。三者彼此交融,互相结合。无论金属、树脂,还是塑料,我们会从一种材料的原始形态一直了解到它应用的最末端,除非我们做到里外通透了,否则绝不会将它投入开发,骗自己说:“嗯,一切妥当。”

Steve 建立的价值观,还有他钉入苹果的那种专注和气质是不会淡去的。而这一套东西,是他与一小组人共同的产物,说来非常幸运,我恰好是其中一员。Tim 也是,而且 20 年来角色一直都很重要。

我记的很清楚,有次我们在开发某款塑料材质的便携电脑,Steve、Tim,我们三人坐下来说,嗯,我们要做出一款薄度惊人、重量很轻的产品。从工程角度来看,这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因为我们选了从未尝试过的材料:钛。我们需要重新设计和发掘制造方法,组一个全新的团队。

在过去 15 到 20 年间,我一直致力于解决创造性事务中最具挑战的部分。我个人很乐于畅言未来会遇到哪些事物——肯定会有我们从未接触过的材料。在这方面,我已经投入了多年心血,而且这项工作还在继续。Tim 一直是主要推手,他希望我们能拓展到新的材料上。

经年累月,我们整个小组一起开发出流程,它充满活力,而且健康,能够不断成长和进化。

Q. 你最近领衔了软件界面的设计工作,这会怎样改变苹果的设计流程呢?

A. 我会为软件工作的一部分,用户界面提供指导意见。和 UI 小组工作,我遵循的是同一套准则。就像从地理距离来看,我们走得很近。核心创意群总是非常小,成员们非常紧密。也许我的参与带来了一些改变,但改变的程度和你设想的相比应该小得多。

我从 Steve 那直接学到的东西之一就是打造产品时要心无旁骛。在这里,我诚心希望传达、推广这条真理:专注于你的产品,这话永不过时。如果你全心全意,只想打造出最美妙的产品,让这成为你来到工作室的唯一原因,那就会豁然开朗,原来其它事都如此无足轻重。头衔?组织结构?不,这些不是我们看待同事的标准。

Q. 和 Cook 一起工作是什么样的?关于他的领导风格,说点例子或者轶事吧?

A. 我们差不多每周碰 3 次,有时在他办公室,有时在我们工作室。我们会针对同一个产品实物展开讨论,讨论的范围一句话概之就是:我们客观上看到的,以及我们主观上希望它成为的,这两件之间。这正是设计师的定义:针对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有所作为。

我和 Tim 一同工作 20 年了,在他身上,我一直非常钦羡一点:他察觉事物时透出的安静与细致。他是个有耐心的人。我想这足以说明,他分得清轻重缓急。

Q. 投资人和粉丝们一直嚷着要下一件 iThing,你个人有没有觉得保持沉着很难呢?

A. 对我们所有人而言,保持沉着都有难度。过去对 Steve 而言也是这样。现在,Tim 也是这情况。当你在做某样事情时,任何一个时间点上,要专注于产品本身都是有难度的。而我们与某些竞争对手相比,之所以截然不同,正是因为我们能做到这点:打造伟大的产品,心无旁骛。

坦白说,我个人没察觉到什么变化。外界给我们的感觉,和当初开发 iPhone 时一样。iPhone 刚出来的时候,没什么人看好。iPod 刚出的时候也是这样。iPad 不还被称作是大 iPhone 么。

我的关注点非常聚焦。除了产品设计和开发部门外,我不能和别的部门交谈。当我自己回头去看那 20 年时光,就觉着,一路开发过来的东西,真是太不容易了,你着手的时候哪知道它会成功还是失败呢。

事后觉悟的最大 “好处” 就是你总去谈论那些已经成功的部分。你其实感觉的到,自己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事。当你着手某个项目,就会有觉悟:Just keep going。尝试做全新的事情时,总是会习惯一些陈规,但你必须做出改变:“ 我们扭曲了力场,我们逆转了重力。”

当这些成为你的日常生活,你的确会被产品、问题、挑战榨取精力,在这种时候,失去耐心也只是一念之间。

早前,Jonny 接受 Sunday Times 采访时也谈到了设计哲学。大致内容和这次 NYT 的访谈差不多,但这一次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他还是非常认同 Cook 的。希望风传将于今年 10 月发布的 iWatch,能够贯彻苹果的设计精神、产品信念,以及团队的热情。

AD: Windows Phone 开发者交流沙龙 北京站启动 立即 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4年5月5日
下一篇 2014年5月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