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诏”是指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常见的表达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
D.谥,是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 ,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礼记》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B.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代因袭之。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冠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服饰,皇帝赐贾逵母亲冠帔以表示恩宠。
B.熟户指臣属于宋、接受宋朝统治的藩落,反之则为“生户”。
C.常朝指臣子对皇帝的一般的朝见,文中指军校有特权,可随时朝见皇帝。
D.武恪是贾逵的谥 ,代表朝廷对贾逵生前建立军功和为人谨慎的肯定。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字是古代男子 20 岁举行加冠仪式或女子 15 岁结发加笄时才起的,字和名一般都是有关联的。
B.郎中,文中指官名,始设于战国时期,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服阕是指古代服丧期满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日的前一天,而晦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孤,文中指幼年丧父。“鳏寡孤独”中的“孤”也是这个意思。“孤”还可以作为古代帝王的自称,如“孤家”“孤王”。
B.关中,即“四关之内”,这四个关口分别是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自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丰饶的沃野之地。
C.出,指京官外调。文中指把李栖筠调到常州任刺史。《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两句中的“出”都是此意。
D.谥,谥 ,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 。帝王的谥 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 由朝廷赐予。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建文是年 ,年 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 ,一位皇帝所用年 可多达十几个。
B.太子指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的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
C.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古籍,具体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
D.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典礼事务与科举、赋税等事,长官称礼部尚书。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太祖,帝王庙 ,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的。
B.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
C.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常以“干戈”泛指武器,后引申为战争。
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布衣: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多穿布衣,故“布衣”常用来借指平民。布衣之
交,即贫贱之交。
C.王霸:王道、霸道的统称。其中王道是以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属儒家政治主张。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义庄”旧时多指某些较富有的族人拨出部分田地,作为宗族的田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使用。
B.“行宫”指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可能由其他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C.“服阕”指在父母去世后,朝廷官员开始服丧。《仪礼·丧服》中所规定的丧服,分五个等级,称为五服。
D.“学宫”旧指各府县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也指学校,文中“修学宫”的“学宫”即指学校。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都督,官名,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之官,三国时成为军事职称,魏晋时发展成为中央或地方军事领导长官。
B.参政,即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南宋时行使正宰相之职,与枢密使、枢密副使等统称为执政。
C.统制,宋代武官名。北宋为防将领专兵,战时临时选派一人以“都统制”之名节制兵马。到南宋时朝廷设置“御营司都统制”,“统制”开始成为禁军将官的职衔。
D.防秋,中原王朝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军事惯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卫,调兵防守,故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 。年 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 。
B.朔望:朔日和望日,即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唐代每逢朔望常行朝谒之礼。
C.工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各项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事务。
D.致仕:亦作“致事”,指古代官员被迫辞官回家,是一种非正常的退休。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博士”,古学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刺举”,一谓探察举发,派人刺探阴私加以检举揭发,二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此处用后一意。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服中的麻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丧服,后来渐渐引申为服丧。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知府,别称“太守”“府尹”,是中国古代地方官职名,是州府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
B.至正,年 。年 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 ,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 。
C.考课,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察各级官吏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是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致政”“休致”等。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起家”的解释有三种: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兴家立业和出身。这里为第一种。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指应召入朝觐见皇帝。
D.古代庙堂前东边的台阶称“阵”,“践祚”原指踏上这层台阶,又表示登上国君宝座。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卧内,指古人睡卧起居的内室,皇帝在此设宴款待,说明其对此人非常看重。
B.高蹈,指远游他方,也表示过隐居的生活,这里指苏威在前朝不肯做官。
C.有司,古代中央政府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所以用“有司”来泛指朝廷中各级官员。
D.殷鉴,原意为殷商子孙应以夏亡作为教训,后来指可以作为鉴戒的前人失败之事。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进士第”是科举考试录取考选进士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
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C.“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 ,也可称“追赠”。
D.“谥”,即谥 ,是古代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 。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同年,文中指在科举时代,同榜或同一年中试者。也可以指年龄相同或相同的年份。
B.假节,即借以符节,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以威慑一方。
C.纲纪,指公府、州郡属吏中掌管文书的佐吏,也指 会秩序和国家法纪。
D.从事,古代官名,亦称“从事掾”,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登进士第,参加进士科考试并考中进士,与“举进士”意义完全相同。
B.高丽,朝鲜半岛封建王朝之一,是继统一新罗后朝鲜半岛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国家。
C.参知政事,官名,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宋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简称“参政”。
D.篆籀,篆文和籀文,均为我国古代书体。篆分大篆、小篆,籀文即大篆。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疏,有“分条陈述”的意思,是大臣向皇帝提意见或建议的一种文体,如《谏太宗十思疏》。
B.公,古代诸侯封 ,被封为“公”的贵族可以享受俸禄并管理封地,如文中晋昌公就可掌管晋昌郡的军政等事务。
C.史官,我国古代朝廷中专门负责记录和编篡历史的官职,主要分为记录类和编篡类。
D.清谈,指在魏晋时期,士大夫就一些玄学问题进行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行人:官职名。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明代设置行人司,掌管传旨、册封、抚谕等事。
B.畿辅:畿,取其“京畿”一词中的含义;辅,相当于汉代所说的“三辅”之地。合指京都附近的地区。
C.迁:古代称调动官职。“左迁”指升官,而“右迁”则指降低官职。文中指升任兵部右侍郎。
D.移疾: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请求辞官的委婉说法。相同的说法还有“移病”“告病”。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晋州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名,此处称呼“高晋州”,是以对方在晋州任职称呼其人。
B.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节度是节制、调度的意思,唐代设立的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朝廷赐以旌节。
D.赠指追赠,是朝廷对退休的有贡献的官员或对已死的官员给予官爵等荣誉。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爵,即爵位、爵 ,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种。B.石为古代重量单位,“弓三石”意谓超重的强弓,文中借此极言贺若敦的臂力非常人能比。
C.巴西,郡名,指东汉末至隋朝的巴西郡,管辖范围在今天的云南和贵州地区一带。
D.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刑部,我国封建 会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
B.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 。年 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 ,为秦始皇首创。
C.京兆尹,古代官名,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汉代时与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为“三辅”。
D.《春秋》,鲁国的国史,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的“五经”之一。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被举荐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如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以官职。
B.“禅”,指帝王的祭地之礼,也指把帝位让给别人。相传尧帝是首推禅事之人。文中指魏帝让位于晋。
C.“行”,唐宋官制中,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文中指李憙以本官兼摄司徒的职务。
D.“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来逐渐成为虚衔。结合文意可知,李憙任此职时也属虚衔。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通”是年 ,年 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 ,一个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 。
B.“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户籍、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
C.“郊庙”是指古代天子祭天地与祖先,也指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也借指国家政权。
D.《尔雅》,儒家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监察御史,官名,明朝时为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省称,通常弹劾与建言。
B.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
C.丁内艰,指遭逢父母之丧。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果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
D.六部,明朝时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稼穑”即种植与收割,古代以春耕为穑,秋收为稼,泛指农业劳动。
B.“款塞”即叩塞门,指外族前来通好或归附,与“窥塞”“寇边”相对。
C.“交阯”又名“交趾”,原指中国古代南方地区盘腿而坐的行为,后指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
D.“学士”为官名。宋朝设翰林学士院,学士职掌制、诰、诏、令撰写之事及侍从皇帝备顾问。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刑部,又称秋官、宪部,我国古代中央官制中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刑法狱讼事务。
B.桎梏,束缚犯人手脚的两种刑具,类似于现代的手铐、脚镣。桎,木制的手铐;梏,脚镣。
C.中官,一指中央王朝内的官吏,与地方官相对;一指宦官。文中指的是宦官。
D.秩满,指官吏在某地任期届满。其中的“秩”指官吏的俸禄。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 。唐太宗在位期间知人善用、广开言路,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 会安定、国力渐强,史称“贞观之治”。
B.中书省,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之一)。
C. 兼摄, 指本职外同时代理其他职务。文言文中有兼任、代理官职之意的词语还有
“守”“领”“行”“署”“权”“判”等。
D.东宫,太子所居之宫。又借指居住东宫的太子。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即位后就要随即确定的法定继承人,一般是皇帝的嫡长子。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洪武”是朱元璋的年 ,“太祖”是朱元璋的庙 ;“永乐”是朱棣的年 ,“成祖”是朱棣的庙 。
B.“工部”是我国古代的六部之一,掌管工程建造、水利交通、屯田等事务,最高长官为工部尚书。
C.“交趾”又作“交阯”,原指盘腿,后成为古代地理区域,范围在现今越南北方,与“安南”意思相近。
D.“商贾”指做买卖的人,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住着出售货物为“商”,行走贩卖货物为
“贾”。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学,这里是指古代教育理论著作《大学》,与《论语》《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圣祖,一般用来指帝王的先祖,多特指开国的高祖。文中是庙 ,指称清代的康熙皇帝。
C.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六部”之一,掌管着全国官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上元,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年俗中的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我国先民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
B.“孝弟”即孝悌,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儒家倡导并恪守的传统伦理道德。
C.“小学”,汉代称音韵学为小学,隋唐后为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总称。
D.“斋沐”即斋戒和沐浴,古人在祭祀或参与重大活动前,要洁净身心,以示谨慎恭敬。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官”本为古官名,后又指宫内、朝内的官员,这里则指的是宫中的宦官。
B.“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 ,封建王朝的有些皇帝在位期间有多个年 。
C.“南面”古代以坐南朝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在南面坐。
D.“太庙”是封建皇帝祭奠祖先的宗庙,既供奉皇族神位,又供奉功臣神位。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称“弱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尚书郎,官职名。东汉始置。魏晋以后,尚书省分曹,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通称尚书郎。
C.从,指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堂伯叔称从伯叔。从兄,比自己年长的同祖叔伯之
子。
D.左右,一指左右两边,一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文中指在王敦身边侍候的人,与《游褒禅山记》中的“然视其左右”里的“左右”意思一样。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即将成年又未满二十岁称“弱冠”。
B.太平兴国,宋太宗赵匡义的年 之一。年 ,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 。
C.开府仪同三司,古代散官名。该官职与三公礼制待遇相同,可以开设府衙自辟僚属。
D.车驾,是帝王的代称。古代用来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穿的服装,这里指缙绅、士大夫。
B.文笔,南北朝时称有韵之文为文,无韵之文为笔,后来泛称文章为文笔。
C.敕令,即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有时也称太后、太子发布的诏令。
D.孽子,婢妾所生的孩子,旧指所谓庶出之子,即嫡子以外的众子,也称“孽庶”。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邑,文中指“食邑”,又作“采邑”,即卿大夫的封地,意为收其赋税而食。
B.仆射,官名,始设置于秦代,唐宋时期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宋后被废除。
C.听事,指官府办公的地方,也作“厅事”,也指听取他人言辞而处理事情。
D.谥,朝廷对死去的皇帝、大臣等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 ,如肃宗、武帝。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入太学学习可称为“受业太学”“游太学”“观太学”。
B.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与“吏、户、礼、兵、刑”并称为六部。
D.控辞即请求辞免,古人请辞的说法很多,如“乞骸骨”“挂冠”“下车”等,原因不一定就是年老退休。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之政,长官为兵部尚书。
B.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
C.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 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呈的奏章。
D.劾,即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先后次序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B.“知府”,明清时期,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称为“府”,除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长官称府尹外,一般的府长官,都称为“知府”。
C.“勘合”,古代广泛采用的一种符契或文书。校验时将两部分合在一起,通过对印识字 与内容的比较、勘验,以辨别真伪,防止欺诈。
D.“蛮”,古代对南部异族的称呼。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原人对四方异族的了解甚少,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义兵,指起义的或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犹义师;也指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
B.出,一般指京官正常外调,而《琵琶行》“予出官二年”的“出”则是因罪贬谪。
C.中书,当时所施行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简称,舍人是其主要官员的官职名。
D.藩,有屏障的意思,古代封建王朝用诸侯国来保护王室,所以称诸侯的封国为“藩国”。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士第一,指科举殿试一甲第一名,又称状元;第二、三名惯称榜眼、探花。
B.经筵,为帝王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由翰林学士等官员充任或兼任。
C.加,文中指加衔,即在原任官职上增加职衔,多为虚衔,借此享受超越官阶的优待以示荣宠。
D.舍人,可指古代随侍在权贵身边的亲近属官,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文中指显贵子弟。
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宏辞,也称宏词,指“博学鸿词”科,唐代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笼络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
B.万乘,“乘”指一车四马的兵车,“万乘”即万辆兵车,这里形容军队规模宏大,军容强
盛。
C.东都,位置在东的都城,古时有些朝代设置两个都城,如隋唐定都长安,设东都洛阳。
D.牧守,“牧”是指一州之长,“守”是指一郡之长,“牧守”泛指治理一方的长官。
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官吏。
D.晏驾,晏,晚。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地说帝王不上早朝。
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计,明清考核官吏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
B.屯田,汉朝以后历代政府为获取军饷和税粮利用戍卒、农民垦殖荒地的制度。
C.擢,提拔之意。类似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升、拔、陟、超迁、进、晋等。
D.赠,又称“追赠”,指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文中指追赠邵捷春兵部右侍郎。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释褐,亦称“解褐”,意思是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B.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古代国君、士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
C.平肩舆,古代的一种轿子,起初作为ft行的工具,后走平路也以之为代步工具。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江东,古时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区,也泛指长江下游地区。
B.印绥,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也借指官爵。
C.髡,古代一种刑罚,指剃掉男子的头发,也指修剪树枝,文中取前者意。
D.藩臣,无论宗室外姓,有封地、封国的亲王、郡王都可称藩王,文中藩臣是指藩王的臣子。
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经传,指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传,经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传是解释这些经文的著作。
B.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供奉皇帝的先祖,夏称“世室”,殷商称“重屋”,周称
“明堂”,秦汉时起称“太庙”。
D.中书,即中书省,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负责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元中书省还有地方派出机构,称行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