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屏APP都在借钱,监管不能蒙上眼睛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点外卖时,想领一张外卖券,发现完成借款才可领取;打车时,想领张优惠券,结果需要授信贷款;想在文档里码点字,不小心点进了借钱页面……“手机里的App,99%都可以借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金融产品充斥了我们的手机屏幕。(据4月27日中新 )

被这么一提醒,的确惊觉:一夜之间,手机上的app都在喊:你没有钱,我能借给你!但这一局面,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近些年来,经历了全民创业创富热潮,一轮又一轮的消费升级,消费的方式和潜力被不断深挖:要做生意,要买房买车,要办各种卡,要 各种班……太多人的确总觉得钱不够用,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借钱市场。有市场的地方,自然就有供给,倒也不奇怪。

但是,互联 巨头们为了抢滩金融业务,在自家所有的服务类app中,加载借钱广告,实际上强行推广,给用户带来了困扰。大家只是想普通地打个车、吃个饭,并不需要也不想借钱,却一不小心就点进借钱页面,一不小心就“确认”了某种授权,时间流量被浪费,个人信息被攫取,甚至浑然不觉就被开通了借款账户,增加了被电信诈骗、盗刷盗借的风险。对于用户而言,过分殷勤的“借钱服务”,绝对是一种骚扰。

借贷看上去是把钱拿出去,但终极目标还是要将钱赚进来,如果没有规范和严格的约束,任由资本的贪欲扩张,危险系数就会猛增。2016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互联 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就提出要对互联 金融机构实行“严格准入管理”。去年以来,接连有数个互联 贷款管理、 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相关法规出台或公开征求意见。但是,每天打开手机,“借钱”的铺子越来越多,吆喝声越来越响,这些看上去与金融业务毫不相关的App,都有相关资质吗?如果没有或者是泛用、滥用,是否属于违规行为?如果都有资质,那准入的门槛是不是太低呢?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健康安全的消费,不应该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更不应该去恶意透支民众的消费能力。满屏App都在借钱的热闹背后,潜藏着多少危机,用户要小心,平台要正视,监管更不能蒙上眼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3月17日
下一篇 2021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