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政策文件原定7月开始实施,但因其中个别条款争议太大,实施日期推延至9月5日。
文件由以色列政府领土活动协调处起草。争议条款规定,与约旦河西岸持巴勒斯坦身份证的人有订婚、结婚或同居关系的外国公民,必须在入境以色列30天内向以方 备,否则将影响现有签证效力以及未来签证的申请。
4月17日,以色列边防警察在耶路撒冷老城警戒。新华 发(穆阿迈尔·阿瓦德摄)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口登记、身份核认、签证发放等事务由以色列政府实际控制。政府领土活动协调处隶属于以国防部,是以方在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民事政策的执行机构。
据《以色列时 》 道,按照这一新规,若婚恋关系在抵达约旦河西岸后开始,则须在关系开始后30天内以书面形式通知以色列政府领土活动协调处官员;所谓“关系开始”日期可以是订婚仪式、婚礼发生日或同居开始日,“以先发生日期为准”。
条款中还注明,若外国公民未在90天内完成上述“婚恋 备”,其以色列签证将作废,涉事外国人“有义务”立即离境,且6个月内不得再次进入以色列。
以色列政府领土活动协调处2月公布新规草案时即招致舆论强烈批评。人权组织“争取和平和 会主义变革”负责人杰西卡·蒙特尔说,新规将剥夺“数千巴勒斯坦家庭不受干扰地共同生活以及正常家庭生活的权利”。
这是2021年12月7日拍摄的以色列沿加沙地带“智能”隔离墙。新华 发(以色列国防部供图)
巴以地区民间组织“有权进入”4日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政府这一规定是“歧视、残忍和任性的做法”,为巴勒斯坦人的外国配偶制造了“巨大的人道主义困境”,逼迫他们与约旦河西岸的家人分离。
美国《华盛顿邮 》 道了一名嫁到德国的巴勒斯坦女子的故事。这名女子担心新规生效后,带丈夫及未来的孩子回娘家将会难上加难,赶在5月同新婚丈夫回约旦河西岸探亲。即使如此,这对夫妻一路上仍是“步步惊心”——两人删除了通信软件上的聊天记录;为应付以色列警察的密集盘查,丈夫摘下婚戒,不敢明言探亲目的,只说来“旅游”。
以色列政府4日晚间撤销的争议条款除了“主动 备婚恋情况”,还有另一项被指限制约旦河西岸对外学术交流的规定——将约旦河西岸地区外国学生签证每年发放数量缩减至150张、外国教师名额限制在100名以下。
欧盟委员会此前对以方限制约旦河西岸外国学生和教师人数的举措表达严重关切,称这将影响欧洲学生赴约旦河西岸参加伊拉斯谟项目。据统计,2020年,该项目框架下有366名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和教职员工前往约旦河西岸进行学术交流,1671名欧洲人赴以色列学术机构学习。
“由于以色列自身从伊拉斯谟项目中受益匪浅,欧盟委员会认为以方应该促进而非阻碍学生进入巴勒斯坦的大学(交流)。”欧盟委员会分管创新、研究、文化、教育和青年事务的委员玛丽亚·加布里埃尔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