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特点
RFID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非接触的,通过无线电波传递和交换信息的自动识别技术,亦称作电子标签技术。自2006年起,我国的部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开始引入这项技术,如今在我国已经历了十年的实践探索。RFID技术在图书馆主要应用于读者身份识别、安全防盗、图书定位及可视化导航、图书自助借还、自动分拣、图书盘点等方面。RFID技术的使用成本、标准化、系统集成问题和隐私安全等方面的局限性使得RFID技术在我国图书馆全面推广受到了一定影响。
RFID技术在中学图书馆的适用性
近几年,中学图书馆加快了图书馆自助化建设的进程。有的图书馆进行全部或部分馆藏的RFID电子标签自助化改造,也有很多中学图书馆基于RFID技术建设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自助服务区域。绝大多数中学图书馆主要利用了图书定位功能、自助借还功能、图书盘点功能。
图书定位
基于RFID技术物理定位功能,RFID智能书车对图书进行扫描,使图书与层架标相关联,从而实现图书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集成OPAC系统,可以提供层架位置信息或动态指示图的方式显示图书的空间存放位置。同时,根据图书定位,图书馆还可以实现快速典藏。
自助借还
通过自助借还机,中学图书馆用户可以自主完成借还书操作。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自助借还机查询自己的账户信息、已借文献数量以及归还日期等。自助借还机的使用能够在图书管理员不在场时给予有需要的读者提供自助服务,成为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有益补充。
图书盘点
在图书定位的基础上,图书馆可以通过利用便携式读写器,使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与 络数据对接,快速读取文献典藏信息。据此原理研制的智能书车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图书盘点。这种图书盘点方式可以使传统意义上繁重的馆藏盘点工作日常化。
人本主义视角下的RFID技术应用得失
技术优势为读者提供便利
(1)索书难度降低。根据层架标位置信息和动态导航图的方式查找图书无疑缩小了读者的查找范围,降低了索书难度。读者只要具备识字看图能力而不需要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即可“按图索骥”,满足了读者查找图书的易用性需求。
(2)读者自主性加强。自助借还机的自助借书和还书功能突破了只有馆员在岗才能借还书的时间限制,特别是还书功能使得读者在闭馆后还书成为可能,满足了读者借还图书的灵活性需求。
(3)借还效率提高。RFID技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的特点使得读者可以通过自助借还机连续识别多本书籍,无须手动扫描,满足了读者借还图书的便利性需求。
技术优势为馆员提供方便
(1)从图书借还业务中解放。RFID技术和自助借还机的使用使图书馆可以考虑减少负责图书流通,尤其是图书借还岗位人员数量,使图书馆员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的工作中,进而提升馆员的自我效能感。
(2)减轻基础业务工作负担。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定位和OPAC系统,读者向图书馆员求助如何索书的咨询量将大大减少。同时,根据图书定位功能,图书馆员们可以更加轻松地完成一系列基础性典藏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3)帮助进行阅读推广宣传。自助借还机的使用通常会吸引广泛的关注,扩大借阅量。这不仅具有阅读推广的作用,无形中也起到了图书馆形象塑造和宣传推广的效果。
技术缺陷为读者增加困扰
(1)可能存在借还障碍。由于RFID电子标签技术稳定性和通信环境的影响,识别设备在读取RFID电子标签信息时可能出现无法识读、误读或漏读等情况,自助借还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信 故障,降低了用户满意度。
(2)用户体验有待提升。识读设备对RFID电子标签的信息读取仍然是逐一识读,读取速度与读者期望有一定的差距。此外,现有的自助借还机系统对于用户账 下借阅记录的显示不清晰,无法回溯历史借阅记录。
技术缺陷为馆员增加负担
(1)图书状况检查和追责受限。采用自助借还服务模式之后,图书归还无须经过馆员,馆员无法及时检查图书使用情况,为相关问题追责造成一定的困难[7]。
(2)馆员辅助自助借还。现阶段,馆员一方面要解决用户在自助借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在RFID电子标签出现问题或使用故障时按照传统的借还服务模式提供服务。因此,馆员仍然无法完全从借还业务中抽离出来。
RFID技术的合理使用能够使图书馆管理更加科学化,管理员工作更加高效化,业务流程和人力资源投放更加优化。中学图书馆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加以利用,趋利避害,实现技术与人本的统一,实现服务效益和成本效益最大化。
原文刊发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2017年第18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