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角度又可称之为软件定义汽车的细分视角,地平线曾基于“软件定义汽车”对产业变革趋势引领做出过相关阐述:
汽车行业正按照IT行业的逻辑和节奏向前发展;
产业生态重塑:拼图式合作替代塔状结构供应链;
价值链范式转移:利润上移,软件和智能化零部件成汽车行业最大盈利环节;
淘汰赛拉开序幕:造车新势力成主角,行业迎来百年巨变。
参照IT产业链,IT核心能力不足是中国IT产业链的现实,所以以信创为基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目前已经从可用、能用到生态扩张的阶段,其中伴随着相关企业从0-1-N的过程。比如基础软件的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层面已经从可用迈向了更为全面阶段,应用软件的OA与国外差距已较小,这些基础能力的成熟也继续指引政策加速推进信创的全面推进,替代从政府向行业全面铺开,信创实验室大量成立就是为了加速各种软硬件的适配。
汽车架构IT化也可通过信创角度进行思考,因为不存在代差,所以给关键技术关键领域的突破提供了最佳窗口,这是早期投资者对于价值判断非常核心的要义。宁德时代走出并不是偶然,另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是非常重要的机会窗口,再加上核心零配件组成了新架构下汽车的一个投资图谱。
汽车IT化纳入“软件定义汽车”,在新的价值主张中,IT架构中硬件与软件如何布局,价值如何分割,哪些壁垒最重都会形成一些具有长期优势的细分领域。
IT角度又可简化为:第一是硬件,第二是操作系统,第三是操作系统,然后中间件、 算法、应用和数据。比如中科创达类似中间件,而其上游QNX是底层的操作系统,中科创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IT领域,国内中间件比较有名的是东方通,还有宝兰德,看起来是个中间环节,但壁垒非常高。以前看到什么华为入局,或者什么大厂入局,大家就担心是否会降维打击,显然多虑了,其实大家是不同模块,一个人搞不定所有事。这些问题不想明白,那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无感。
软件定义汽车最终还是万物互联的一部分,格局形成时哪个模块财务模型最好,价值量又高,那就是最有投资价值的一部分,我们不用等结果出来,等就没有了前瞻性。
从车的结构变化看,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变化是比较大的,其中车规级芯片的发展对它们的影响也很大。目前智能座舱发展速度非常快,所以涌现了德赛西威、中科创达这样的企业,一个偏硬件,一个偏软件,作为一个组合,他们一直在无忧树股票池,表现十分抢眼。
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现阶段发展比较独立,因为两者的安全考量不一样,融合发展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如果没有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天花板就会比较低,自动驾驶可以很好的打开智能座舱空间。
自动驾驶这块大家有很强的期待,但落地较慢,慢的原因是限制因素太多,有些厂商投入很超前,但节点总没出现,所以对业绩是有一些影响,比如四维图新。目前价格上有所改善是基于数据合规层面已经有比较好的行业驱动力,另就是扭亏有希望。
自动驾驶域价值相当高,未来订阅模式产生收益的核心就可能会在这块出现,自动驾驶涉及到汽车识别、决策和执行系统三部分。
在决策端,主要为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是自动驾驶技术壁垒最高的部分,核心部件是芯片和算法,算力决定计算性能,其对未来汽车性能有主宰作用。从发展格局看是传统玩家与大厂的菜,新玩家不多,瑞萨、高通、英伟达、特斯拉、Mobileye、地平线、华为显然会是很重要的头部玩家。瑞萨主打超高性价比,一直有整车厂支持;Mobileye出货量大,但算法封闭;英伟达性能好、价格高,如果说汽车里有几颗英伟达芯片,感觉都变得高大上了;高通Ride平台主打性价比;华为和地平线算是这一领域的新兵。整体而言目前自动驾驶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传统企业希望固守路径,缓慢迭代;新锐势力期望弯道超车,占据一席之地。
无忧树拆解这些并非为了完全把行业吃透,更多的是找到最有价值部分来指引研究与投资。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电池先行,智能座舱慢步,自动驾驶随后,中间还有核心零配件的演绎,这些都会反映在二级市场,软件侧想成为主角还要等待高阶自动驾驶的落地。
从现行政策落地来看,自动驾驶的进度比实际预期还要慢,所以最终软的部分最核心的盈利模式尚未成型,但低级别市场也会强化芯片为主的算力平台的发展。另外智能座舱作为自动驾驶的前站渗透率会全面提升,硬件部分与铲子型软件企业投资可见度现阶段更为清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