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此之前,RTX Studio PC在国内只有笔记本和移动工作站可选,至于RTX Studio的台式机和工作站目前还没有发售。
主机规格
七彩虹ProMaster H1设计师电脑目前拥有3个配置可选,分别为Advanced、Prime和Ultra。它们的处理器、主板、SSD、HDD和电源都是一样的,唯二不同的是显卡和内存。Advanced配置为32GB内存和RTX 2060 Super显卡;Prime配置为32GB 内存和RTX 2070 Super显卡;而Ultra则为64GB内存以及RTX 2080 Super,也就是本次笔者测试的配置。
主机外观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RTX Studio台式机都是在游戏电脑的基础上而来的。最明显的是他们很多都使用了与游戏电脑相同的机箱。而七彩虹则是为ProMaster H1单独设计了一个新机箱,名为Horizon。这个机箱目前并没有在卖,也没有其他整机使用这款机箱。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得出来七彩虹对于这款ProMaster H1的重视。
机身侧面板及前面板都是以布纤维覆盖,手感不错。以布纤维覆盖侧板除了手感不错之外,还可以防止在面板上留下指纹。不过也并非没有缺点,那就是这种质料很容易沾毛,因此在放置了主机一段时间后,侧面板和前面板可能会被细毛和灰尘覆盖。
其他地方则是以磨砂工艺打磨,手感也非常不错,特别是顶面板。
说到出气口,由于前面板可以说是完全封闭的,因此相比起一般的前进后出通风方式,七彩虹ProMaster H1设计师电脑是用了下进上出。进出气口各用了一个12cm风扇,对于Core i7 9700F和RTX 2080 Super这样的组合来说也算是够用了。
后置接口方面,七彩虹ProMaster H1设计师电脑拥有2个USB 2.0、2个USB 3.0、1个USB 3.1Type A以及1个USB 3.1 Type C接口。
由于是设计师电脑,因此七彩虹ProMaster H1设计师电脑是预装了正版Windows 10系统以及最新的NVIDIA Studio驱动。
主机结构 – 竖向风道
七彩虹ProMaster H1设计师电脑的侧板不像普通机箱那样可以直接从正面卸螺丝拆下来。要拆下它的侧面板,需要从主机的底部把两颗固定螺丝卸下来,然后才可以拆侧面板。
从整体结构来说,七彩虹ProMaster H1设计师电脑内部还是与传统PC差不多的,不过最大差别就是由于前面板是完全封闭的,因此七彩虹把进出气口从前后移到了上下。
由于机身窄小,因此并没有像一般其他机箱那样拥有背后理线的空间。不过这七彩虹也是把各种线材都以索带绑在了一起,最大程度地避免阻碍机箱内气流的流通。
拆下侧面板后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压着Core i7 9700F的3热管单塔散热器。对于一个8核心处理器来说,3热管可能会显得比较少。至于其能不能够成功压制住Core i7 9700F,我们在下面的温度测试环节可以看到。
这次我们收到的是ProMaster H1的顶配机型,因此其拥有4条16GB内存,总容量达到了64GB。根据内存上的标签,它们都是三星的内存条。
主板方面,用的是七彩虹自家的CVN Gaming B365M Gaming Pro主板,为7相供电设计。对于像Core i7 9700F这个级别的处理器,加上不能超频来说是绝对够用了。
笔者手上的这部顶配七彩虹ProMaster H1设计师电脑的显卡用的是七彩虹自家的RTX 2080 Super Gaming ES显卡。2.75槽的厚度加上3风扇的设计,以及底部有一个12cm风扇直接吹着它,相信对于显卡散热来说会有不错的表现。
而七彩虹ProMaster H1设计师电脑则是更上一层楼,直接用上了1TB的超大容量NVME SSD,并且无论选择哪个配置,SSD都是一样的1TB,可以说是很不错了。其用的是Crucial的P1 NVME M.2 SSD,颗粒则为QLC颗粒,官方数据表示顺序读写可达2000 MB/s及1750 MB/s。
HDD方面则是用了西数的2TB蓝盘,这个可以说是最大众化的选择了。
主机性能测试
说了这么久,一款设计师电脑没有良好的性能的话也只是摆设。那么,七彩虹这款ProMaster H1设计师电脑在创作方面的表现会是怎么样呢? 接下来就是测试的环节。
存储参数
通过AIDA 64的内存检测,可以看到这4条三星的内存都是以2666 MHz的速度运行,时序为CL 18-18-18-44。而进入BIOS后,笔者也没有看到可以打开XMP的选项。这个内存速度看着好像好低的样子,但是在创作领域中,内存速度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内存容量才是最重要的。
而AS SSD Benchmark的结果也显示Crucial的这个P1 NVME SSD性能不错。
基准测试
H.264及H.265编码作为目前最常见的视频编码,我们日常看的视频大多都是这两种编码了。而H.265编码作为更先进的编码格式能在相同的压缩比下提供更好的画质。
Corona Renderers是一款全新的高性能照片级高真实感渲染器,可以用于3DS Max以及Maxon Cinema 4D等软件中使用,有很高的代表性,这里使用的是它的独立Benchmark。
POV-Ray是由Persistence OF Vision Devlopment Team开发小组编写的一款使用光线跟踪绘制三维图像的渲染软件,其主要作用是利用处理器生成含有光线追踪效果的图像帧,软件内置了Benchmark程序,可以进行CPU单线程和多线程的性能测试。
Blender是一个开源的多平台轻量级全能三维动画制作软件,提供从建模,雕刻,绑定,粒子,动力学,动画,交互,材质,渲染,音频处理,视频剪辑以及运动跟踪,后期合成等等的一系列动画短片制作解决方案。这次测试使用的,是Blender Open Data的7个场境。
CINEBench使用MAXON公司针对电影电视行业开发的Cinema 4D特效软件的引擎,该软件被全球工作室和制作公司广泛用于3D内容创作,而CINEBench经常被用来测试对象在进行三维设计时的性能,我们使用的是最新的R20版本。
Indigo Benchmark及Octane Benchmark是两款用于测试3D建模渲染的软件。
实际应用测试
而在实际应用软件测试当中,笔者就选择了Premiere Pro和DaVinci Resolve来进行测试视频剪辑能力,还有Autodesk 3ds Max和Maya来测试3D建模设计能力,这四个应用也是这台主机的目标用户群常用的软件。
其中,在Pr测试当中,笔者会以5分钟的4K和2分钟的8K的影片序列作为素材,以完整分辨率进行回放预览,记录丢帧和预览帧率。至于媒体导出,则会导出将测试预设的H.264 YouTube 4K和1080p两种模式。
接下是单纯以处理器运作的成绩。
而在DaVinci Resolve里,笔者将会使用多段不同规格的影片作为素材,测试其渲染导出至H.264视频的最终成品。
Autodesk在去年的2020系列更新后,Arnold已经是3ds Max和Maya默认的全局光照渲染器了,而最新版的Arnold GPU,已可以用到RTX GPU独有的RT Core,来做光线效果的相关渲染工作,还可以用到Tensor Core来支持AI Optix Denoise,使得渲染速度相比CPU渲染大大加快。
这里的3ds Max测试选择了来自Autodesk官方教程的一个室内场景项目,里面有用到三个Arnold光线效果,渲染的目标分辨率为1080p,至于Maya 2020这边,选择了来自YouTube的Create 3d Characters,所制作的一个怪物龙模型项目,以及来自artstation.com的Eduardo Ruiz Urrejola,所制作的一个兽人半身模型,原文件为纯模型,所以测试中手动加上材质和区域光,这两个模型渲染视图的分辨率也为1080p。
从以上的各项测试结果都可以看出来,七彩虹ProMaster H1设计师电脑的整体创作性能挺强的,特别是那些加入了CUDA加速或者是Mercury 水银加速的应用,可以充份利用主机上的RTX 2080 Super的强大性能来加速创作过程。倘若是使用那些需要用上Tensor Core或者RT Core来创作的话,将更能够发挥其全部性能。
有一个稍为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处理器。如果把Core i7-9700F这个8核8线程的处理器换成Core i9 9900K等拥有超线程的处理器的话,会更有利于创作。
温度测试
笔者在上面提到过,这款七彩虹ProMaster H1设计师电脑是采用了竖向风道,以两个12cm风扇作为进出风风扇。那么,它的温度会怎么样呢?
在待机时,处理器及显卡的温度分别为39度和26度,可以说是比较优秀了。而为了测试最高溫度,笔者以Aida 64 FPU及3D Mark Fire Strike Extreme来进行半小时的双烤测试,模拟最重负载的创作环境,测试时室温为25度左右,周围环境噪音音量约为普通办公室的水平,有键盘声有鼠标声有其他计算机的风扇声。
经过半小时的测试,七彩虹ProMaster H1设计师电脑的处理器和显卡温度分别为最高86度和75度。显卡的温度要比我们之前测过的其他设计师电脑要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显卡下方有个进风风扇对着它直接吹。而处理器的温度则在预期之内,也不会撞到温度墙。
而七彩虹这部ProMaster H1设计师电脑很明显也是考虑到了这点。在待机时,其3个风扇转速约为1100 RPM,这个转速下的噪音几乎不可闻,要贴近到机箱才听到风声。
而在满载烤机时,机箱及散热器风扇转速则为1500 RPM左右,显卡风扇转速则为2200 RPM附近。这时间就会听到有噪音,但是是单纯的风声,并不会听到风扇的那种啸叫声。在30cm的距离上风声会比较明显;到了60cm距离则这个噪音会稍为下降一点;而到了90cm距离上仍然可以听到风声,但已经是那种没有那么明显的低沉风声,属于可以忍受范围之内。
总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