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藏书家徐行可的“朋友圈”(之三)

中年徐行可像

(续)

3.4 其他学者群体

以上依籍贯划分学者群体,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实际上,徐行可的“朋友圈”是以他游历的城镇为中心辐射开去的。这些城镇主要包括武汉三镇、南浔、苏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徐氏“朋友圈”中,有的学者虽未列入以上三个群体,但其任职地都在上述城镇或周边地区,如巴县向宗鲁、泉州蔡尚思、霸县高步瀛、北平梁漱溟、新会陈垣、重庆杨明照等人。

校雠学家向宗鲁是四川巴县人。据《向宗鲁先生学术年表》载,向氏1922年应聘在汉口教私塾,期间“与武昌徐行可(恕)、蕲春黄季刚(侃)交”[1],得阅徐氏藏书,所著《文选校记》,用的就是徐行可所藏杨守敬从日本得来的珍贵的无注印本。徐行可还为向氏代购图书,如他在1929年3月29日给陈乃乾的信中写道:“近承惠示《文渊楼丛书》样本,恕与友人向君宗鲁,均乞代购一部,属文瑞主人勿衬纸装正廿余册。”[2] 张舜徽对向宗鲁学问的了解,也是从徐行可处获得的:“阅近人向宗鲁所著《校雠学》,诚不失为学有根柢之人。余虽未从奉手,而于武昌徐行可先生处聆悉其学行甚备,故亟求得其书览之。”[3]近现代思想史学家蔡尚思1931年9月至1934年8月在武昌华中大学(原文华大学)任国学教师期间,经常向文华公书林、湖北省立图书馆借书,“同时也向汉口藏书家徐恕借书来读”。他在自传中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青少年时期的永春(福建省立第十二中学校长)郑翘松、武汉徐恕(行可)等藏书家都是我在这方面的恩人。”[4]

向宗鲁像

徐行可在辅仁大学和中国大学任教期间,结识了高步瀛、梁漱溟、陈垣等人。高步瀛著《唐宋文举要》,与同辈友人多有交流,其中就汲取了不少徐行可的意见,如卷三对韩愈《曹成王碑》的考证,高氏曰:“吾友徐行可曰:‘施、顾二家注本《苏诗》卷四十二《梦归白鹤山居作》云,时节供丁推,注引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云云。按坡公以推字入韵,吴正肃所见律文又与《后山丛谈》所引唐令合,则吕缙叔疑推为椎误者,亦为臆测。’”[5]327再如卷六对柳仲涂《应责》的考校,柳仲涂原文有“且吾今栖栖草野,位不及身,将以言化于人,胡从于吾乎?”句,高氏注曰:“《论语·宪问篇》:微生畝谓孔子曰:‘何为是栖栖者与?’《韩非·说难篇》曰:‘则以为草野而倨侮。’案集‘栖’作‘牺’,非是。今依《文鉴》。吾乎,集‘乎’作‘矣’,《文鉴》同,吾友徐行可据拜经楼所藏旧钞本校作‘乎’,今从之。”[5]650徐行可也多次请高步瀛在自己的藏品上题写诗文跋记。

高步瀛像

徐行可既富藏书,又精通考据和版本目录之学,谙熟传统国学研究之法,也深知圈内学者治学之所需。他通过抄录副本、寄赠、求购、鬻售等方式,从治学的角度重点搜集和传播明清的精刻精校本,近代甚至当代学者的稿本、抄本,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圈内学者治学的文献需求。当时海内学者鲜有不知徐氏藏书之精备者,都欲与之交往而观其书。西至巴蜀,东及海滨,徐氏从无所拒。徐行可在与当代学者的交流中,对他们搜求文献资料的困难感同身受,因此更加坚定了“书为士所用”的藏书思想。同时,徐行可敏锐地意识到,请这些名重一时的学者在自己的藏书上批校、题跋,既可以提升藏书的版本价值,也可为民国学术史记录和保存原始史料。

4 徐行可在图书馆界的“朋友圈”

徐行可与图书馆界的交集始于武昌文华公书林和文华图书科。据1926至1928年在文华图书科学习的钱亚新回忆,徐行可先生是1927年秋季入校授课的:“由于教师的关系,功课门数少了一些,但新增了几种。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实习的时间多了。有一位助教专门负责我们的实习。为了防止过于偏重外文,特请徐行可先生开了版本学。此门课开头我没有兴趣。有一次我们到徐先生家里参观他的藏书,使我懂得了百听不如一见,什么宋、元、明、清的版本啦,什么行格、字体、纸张、书口啦,真是大开眼界。从此这门课就吸引住我了。”[6]1931年9月,徐行可应沈祖荣之邀,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写了一篇专论收藏书籍之方法的征文。编者按云:“先生致书沈校长,心怀谦让,不愿轻以撰述自见。然其书明理述事,胜空文泛论,不啻千若万倍。”[7]徐行可与毛坤相交,并经毛氏的引荐结识了余嘉锡,随后北上辅仁大学,因此在文华图专执教的时间并不长。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徐行可正在沪上访书,因交通阻塞不能返回北平,遂致电校方辞去教职。即使离开了文华图专,徐行可在汉期间仍经常参加文华图专的活动,如1934年文华图专举办第七次群育讨论会,请徐行可做题为“四库提要类目”的演讲,“是日先生冒雨惠临,并携珍本多册,俾各观摩欣赏。其间以清初经学大师戴东原氏缮稿、暨校书家顾千里手跋等篇尤为珍异”[8]。徐家后来经常接待文华图专的师生上门读书和实习,俨然成为一所私人图书馆。

沈祖荣像

徐行可《与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沈校长书》

1937年上海沦陷,江南一带私家藏书大量散出,为吸纳和保存流失的古籍,叶景葵、张元济、陈陶遗三人发起成立合众图书馆(1953年改为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后并入上海图书馆),由顾廷龙主持,潘景郑、朱子毅参与其事。早在1935年于苏州参与章氏国学讲习会期间,徐行可就与潘景郑订交,此后一直音讯不断。潘景郑在合众图书馆主要负责古籍校订和编目工作,期间也利用过徐氏藏书,如校洪适《隶续》时,“徐行可先生邮假所藏《隶续》校本二册,为上元刘栘盦手临各家校语于曹楝亭本上。各家者何?为何义门、李南涧、江秋史、孔荭谷诸先生,并栘盦自校之语。行可先生补录顾千里先生校语于其上,朱墨灿然,为其精本,固无待言……继是而为勘误之役,则此本犹其嚆矢也。行可先生一瓻之惠,诚如百朋之锡矣。”[9]114 又如整理董氏取斯堂刻本《金薤琳琅》时,“许校为徐行可先生家藏秘帙,慨然惠假迻录,予手临于学古斋本上,添改涂乙,不下数百事。惜不获丁氏所藏叶、冯二家合校互勘之,以成完书。余别有乾隆重刻一本,某君以明钞勘补八九字。以视此本,奚翅霄壤。兹于别纸迻写,以附许校之后,并呈行可先生,幸无以续貂见讥焉。”[9]148

潘景郑像

上海合众图书馆

著名学者和书法家张宗祥在1919年1月由鲁迅推荐任京师图书馆主任(即馆长),负责整理故宫转移来的古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浙江省文史馆馆长、西泠印 长等职。自1926年起,张宗祥开始抄蓄古书。1931年至1934年,他在汉口任平汉铁路局秘书期间,“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抄校之书日益宏富。且与书友徐行可(恕)时相往返,相聚甚乐。此时,从徐行可处借得一极可宝贵之书——《世说新语》影宋本影抄之。共抄成《合校世说新语》三卷,《谱》一卷,《考异》一卷,《注引书目》一卷,《佚文》一卷。此外,这一时期还抄校了《释氏要览》二卷、《不得已》二卷,《丁卯集》二卷、《韵语阳秋》二十卷等。”[10] 张宗祥《自定年谱》亦载:“(1932年)时汉上书友则有徐行可(恕),相聚颇乐。手抄之书亦日富。”[11]据徐家后人回忆,有一次张宗祥乘火车南下广东途径武汉,专门下车至徐家叙旧,可见两人交谊之深。

张宗祥像

张宗祥为徐行可藏书题写的跋记

文物鉴定专家徐森玉继李大钊之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后又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全国第二中心图书馆馆长。抗战初期,他主持故宫文物南运工作。抗战期间,又与张元济、郑振铎、张寿镛、何炳松等人组成文献保存同志会,设法寻访、购置散落于沦陷区的珍籍善本。徐行可与徐森玉在藏书方面也有交流,如他在《与潘景郑论学书》中记:“又闻钱小庐氏《十三经断句说》稿本,已为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于北平买去。恕曾托友人徐君森玉假钞彼院所获张?斋氏《延昌地形志》残本,用银帖七十版。”[12]

徐森玉像

贺昌群像

徐行可在与图书馆界学人的交往中,见证了以沈祖荣为代表的图书馆学人发起的以彻底打破私人藏书楼桎梏、建设公共图书馆事业为宗旨的“新图书馆运动”,亲眼目睹了武汉街头服务市民的文华图专“巡回文库”,也为合众图书馆、文献保存同志会等文献机构在国家危亡之际抢救、保护民族文献和珍贵古籍的精神所激励和感染。这让他对于图书馆这一文化机关的职责和使命有了深切的体悟,也对他“不为一家之蓄,俟诸三代之英”“国衰藏于家,国盛藏于国”等藏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新图书馆运动中,沈祖荣先生演讲创办公共图书馆之场景

5 结语

图1 徐行可的“朋友圈”

徐行可是民国藏书家群体中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学无常师,聚书自学,终有所成,在 会固有的教育体制之外,寻得了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他来自传统藏书楼,但又不囿于私藏独守,能与志同道合的学者共享自己的藏书;他是旧式学者,但思想开通,自觉接受新式图书馆思想,以开放的姿态流通自己的藏书,最终化私为公。在他的身边,因抄书、借书、鬻书、藏书、读书、校书、编书、刻书、论书而聚集了民国时期最优秀的一批学者。他们之间围绕古籍的互动,形成了古籍收藏、整理、出版与利用的良好学术氛围。徐行可的人生经历,可看作民国藏书家群体画像的一个缩影,而徐先生及与其交往的学者群体,则可视为民国学术生态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身影虽渐行渐远,但他们留给世人的人生经验和学术遗产,永远值得后人去珍惜和回味。

致谢

参考文献:

[1] 向宗鲁.校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70.

[2] 虞坤林整理.徐恕致陈乃乾信札十八通[J].文献,2007(3):155-164.

[3] 张舜徽.张舜徽壮议轩日记[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 ,2010:667.

[4] 蔡尚思.蔡尚思全集[M].傅德华,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2015:147.

[5]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1982.

[6] 钱亚新.我的回忆录(3)[J].图书馆,1989(5):57-58.

[7] 徐恕.与沈绍期校长论收藏书籍书[J].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1(3):331-334.

[8] 校闻一组[J].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4(2):377-380.

[9] 潘景郑.著砚楼书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2006.

[10] 郑闯辉.张宗祥铁如意馆[C]//天一阁博物馆.天一阁文丛(第八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2010:165-170.

[11] 张宗祥.自定年谱[C]//《散文》杂志 .《散文》2004精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 ,2005:172.

[12] 徐恕.与潘景郑论学书[J].制言,1937(45):1-11.

[13] 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前言[M].北京:科学出版 ,1957.

(原文发表于《中国图书馆学 》2021年第5期,已完。)

李明杰

,1971年生,江西丰城人,现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文献学与中国图书文化史。主要著作有《宋代版本学研究》(齐鲁书 2006年)、《中国出版史·古代卷》(湖南大学出版 2008年)、《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研究》( 会科学文献出版 2013年)、《简明古籍整理教程》(武汉大学出版 2018年)、《暮雨弦歌:西德尼?D?甘博镜头下的民国教育(1917-1932)》(武汉大学出版 2019年),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出版六家

六个出版人的小家

图片来自 络

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0月1日
下一篇 2021年10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