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情回顾:计算机估值仍处于相对低位
2022 年初至 11 月 8 日,计算机指数跑赢沪深 300 指数。截至 2022 年 11 月 8 日收盘,计算机指数较年初下跌 20.15%,同期沪深 300 指数下跌 24.11%。计算机指 数跑赢沪深 300 指数,在所有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22 位。计算机板块估值溢价处在相对低位。截至 2022 年11月 8 日,计算机板块PE-TTM 为 50.75 倍,低于 2015 年以来的历史均值 62.15 倍;沪深 300 PE-TTM 为 10.89 倍, 计算机板块相对沪深 300 溢价倍数为 4.66 倍,目前板块估值处于相对低位。
2022Q3 计算机板块收入增速环比提升。按照整体法统计,2022 年 Q3 计算机板 块实现营业收入 2766 亿元,同比增长 1.9%,增速环比 Q2 提升 1.7 个百分点;实现 归母净利润 72 亿元,同比减少 52.2%,主要系少数公司利润波动拖累板块整体盈利 表现。整体来看,二季度疫情反复,计算机板块多数公司招投标、项目实施和验收 出现递延,三季度收入端已出现改善迹象。考虑到计算机板块公司项目多在四季度 验收,叠加项目递延的影响,预计四季度业绩有望加速改善。2022Q3 计算机板块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改善。2022Q3 板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 流量净额为 161 亿元,同比 2021Q3(-63 亿元)、环比 2022Q2(+63 亿元)均显著向 好,我们预计主要系二季度项目递延至三季度所致。
2、行业趋势:“大信创”浪潮将至,蓝海市场可期
2.1、外部环境刺激、国家高度重视,自主可控是必由之路
外部环境持续催化,自主可控是必由之路。2013 年,美国“棱镜门事件”暴露 出 络安全隐患,国内开始去“IOE”。俄乌冲突之后,美国、日本、欧盟等也对俄 罗斯实施严厉制裁、进行出口管制。2022 年 7 月以来,美国前后签署“芯片法案”、 断供 14nm 以下制程芯片制造的设备、限制 GPU 芯片出口,在外部环境持续刺激下,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必由之路。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信创产业。在外部环境的驱动下,核心产业自主可控重要性 愈加凸显。近年来,国家各部门也持续推出相关政策,着重强调突破各类关键核心 技术,坚持自主可控,突破“卡脖子”问题,顶层设计为信创产发展提供动力。
2.2、信创产业潜在空间千亿级,蓝海市场开启
广义党政信创覆盖人群达 3000 万。我们统计了三种口径的党政覆盖人群规模。 狭义口径为,根据人 部,截至 2016 年底,我国共有公务员约 719 万人。中性口径 为,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 年公共管理和 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员约 1957 万人。 广义口径为,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 年国有单位就业人员约5563万人,其中国有单 位就业人员(不含医疗、教育)约 3000 万人。行业信创覆盖人群达4500万人。其中,根据财政部数据,交通、电力、电信、 石油行业国有企业 2020 年职工数分别约498、194、180、162 万人。根据国家统计 局数据,教育、医疗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分别约1637、894 万,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约 859 万。根据航天科技等航空航天央企公司官 ,航空航天领域职工数总计约 80 万。
信创产业链各环节价值量可观。根据采招 梳理,信创 PC 整机单价平均约 5000 元。其中,CPU、GPU、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单价分别平均为 1000、800、500、500 元。信创服务器单价约 5 万元。其中,服务器版本的 CPU、操作系统、数据库、中 间件单价分别约 0.6、0.6、5、1.5 万元。信创产业潜在空间千亿级,蓝海市场有望开启。综上两部分的党政、行业信创 从业人员数量,以及信创产业链各环节单价数据,我们可测算得 PC 端,信创产业潜 在空间超 3000 亿元,其中党政信创约千亿级(中性口径),行业信创合计超 2000 亿 元。服务器端,根据 IDC 公布的国内服务器年均出货量,以及产业链各环节均价数 据,我们测算得信创服务器年均潜在空间约 1300 亿元,其中党政信创约 300 亿元, 行业信创约 1000 亿元。
2.3、信创产业生态不断完善,领军企业率先突围
经过多年政策催化和持续研发,国内信创产业生态布局不断完善,基础硬件、 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云计算、信息安全等产业链各环节均有国产龙头厂商实现技 术突破和初步商业化应用。未来伴随政策加码、技术升级和国产信息系统生态快速 发展,龙头有望借信创东风快速成长。国产芯片、存储:已逐渐被突破,CPU 形成了 ARM、X86 等多个阵营。CPU 作为 ICT 产业基础,因技术专利和工业生产限制,导致国产芯片发展相对缓慢,当 前鲲鹏、飞腾、海光 、龙芯等 CPU 突破技术瓶颈,开始逐渐应用在党政军及八大 行业领域;存储领域,长鑫存储通过发布 DDR4 内存芯片、DDR4 内存条以及 LPDDR4X 内存芯片,填补国产在内存领域的缺失,实现 DRAM 领域的突破。
国产 CPU:性能持续迭代,产品应用范围扩大,销售量持续上升。(1)鲲鹏: 鲲鹏 920 芯片采用 ARM 架构和 7nm 工艺,在 SPECint 基准测试中,得分比同行业 标杆高出 25%,且功耗降低了 30%,性能优势初现。(2)飞腾:飞腾生态圈持续扩 大,目前已有 898 个软件厂商的 2689 款软件产品在飞腾 CPU 平台上完成了软件 产品兼容性互认证,2021 年实现收入 22.2 亿元(同比+74.4%),实现利润 6.5 亿元 (同比+91.5%),实现快速增长。(3)海光:海光以 AMD ZEN 架构为基础,自主设 计 x86 框架的中央处理器,推动行业级产品替代,先后中标公安部、中国电信等多 行业服务器项目。2022 上半年实现收入 25.3 亿元(同比+342.8%),收入超过 2021 年全年。
国产操作系统:麒麟和 UOS 引领行业发展。国产操作系统基于 Linux 开发,在 1999 年通过冲浪、红旗、蓝点 Linux 的发布,标志国产操作系统进入 Linux 元年。 随后经过多年的发展,2019 年,中国电子集团(CEC)、武汉深之度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诚迈科技、中兴新支点等多家国内操作系统核心企业共同发起成立“UOS(unity operating system)统一操作系统筹备组”,并推出统一操作系统 UOS。2020 年初,中 国电子整合旗下中标麒麟和银河麒麟两家操作系统企业,成立专业从事国产操作系 统研发的麒麟软件。目前麒麟与 UOS 成为国内两款主要国产 Linux 操作系统,在信 创领域具备较大的优势。
国产数据库和办公软件:金山办公、华为、阿里、南大通用、人大金仓等公司 产品应用领域扩至八大重点行业。(1)数据库:以华为、南大通用、人大金仓等为 代表的国产数据库已逐步进入行业市场,例如阿里自研的 OceanBase 数据库已经与 数十家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华为自研的 GaussDB 也从 2015 年起与工商银行、招商银 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预计未来国产数据库市场有望持续扩张;(2)办公软件: 金山办公的 WPS 借助自主创新的行业趋势,PC 版进入党政和事业单位市场,移动 端受益疫情带来的远程办公需求;考虑未来国产生态的日益成熟,WPS 的用户数有 望持续增长。
国产应用软件:逐渐从“可用”走向好用,已具备替代能力。以 ERP 和工业软 件为例:国产 ERP 受益行业信息化浪潮,渗透率持续提升,工业软件领域的部分平 台、系统、软件受益智能制造处于加速落地阶段。国产 ERP 产品线日益成熟,国产 厂商成为市场主航道,且高端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根据 IT168 数据,2009 年 SAP、 Oracle 占据着我国 ERP 市场的主导地位,到 2019 年国外厂商在整体 ERP 市场份额 不足 20%,国产厂商成为市场主导。此外,随着金蝶、用友等国内厂商产品迭代升级后,产品功能和海外一流厂商 差距缩小,高端市场渗透率开始逐步提升。例如:2020 年用友签约了中国南方航空、 鞍钢集团、雪花啤酒、江苏恒力化纤等一批大型综合性集团企业,积极推进了国产 化替代项目,助力企业数智化转型与建设。2020 年 8 月,金蝶以 2680 万元的价格中 标云南中烟统一信息化平台(ERP 系统)项目,实现对国外厂商的替代。
面对智能制造的大机遇和国内工业软件的产品性及增值服务能力与国外厂商的 差距逐渐缩小,行业国产化率有望持续提升。例如,在流程工业集散控制系统(DCS) 领域,以中控技术、和利时为代表的国内公司成功研发并落地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 DCS 产品,实现了该领域产品国产化和自主可控。且随着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实 现 DCS 国产化率从 2010 年不到 30%提升至 2019 年接近 50%,且未来有进一步提升 空间。
3、把握景气度加速的细分板块
3.1、信创:政策、资本、产业共振,信创迎加速发展
从硬件到软件,从党政到行业,信创产业正加速渗透。 (1)从硬件到软件:信创产业包含从 IT 底层的基础软硬件到上层的应用软件 全产业链的安全可控,芯片、数据库等硬件是基础,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在硬件基 础上进行适配。国产基础软硬件已陆续形成国产生态圈,进入可用、好用的发展时 间点。 (2)从党政到行业:目前信创产品在党政和金融、电信等行业渗透率比较高。 党政方面,“一 通办”和“一 统管”等数字政府解决方案,有效助力政府部门构 建政务服务和监管大数据体系;行业方面,国产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软件正持续 落地,在金融、电信等行业领域应用。随着信创软硬件在各行业应用逐渐铺开,渗 透率逐渐提升,预计市场将高速增长,未来可期。
政策、资本、产业共振,信创迎加速发展。 (1)政策层面,2022 年 1 月,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 意见》,提出“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原则,对业务经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平台、 关键组件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形成自主研发能力,降低外部依赖、避免单一依 赖”。2022 年 6 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 数字政府建设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应用”。 (2)资本层面,近期,龙芯中科(CPU)、华大九天(EDA)、海光信息(CPU)、 达梦数据(数据库)等一批信创细分领域龙头先后上市、递交招股书,上市募集资 金后有望进一步推动公司技术、人才的发展。
(3)产业层面,从行业应用来看,运营商领域,在 2022 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和 中国电信的服务器采购项目中,国产化服务器分别占总招标的 41.65%和 26.7%。金 融领域,2021 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广 发银行、上海浦发银行陆续公布了国产化服务器采购的招标结果。
业绩持续高增长,验证行业景气度。根据各公司招股书和年 数据,海光信息、 飞腾芯片、达梦数据、麒麟软件 2019-2021 年收入复合增速分别为 146.88%、227.34%、 56.85%、140.54%,高增长验证行业景气度。
3.2、军工信息化:渗透率快速提升,下游市场高景气
(一)遥感卫星领域:渗透率快速提升,下游市场高景气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卫星产业的发展。在“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多次涉及与航天相关的内容,包括空间基础设施体系、星际探测、新一代重型 运载火箭和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探月工程四期、北斗产业化应用等重大航天工 程或航天科技发展应用方向。地方性支持政策比较典型的是,深圳市发改委牵头编 写的《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于 2021 年 6 月经深圳市政 府同意,正式印发实施,通过 16 条创新举措,助推深圳在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 领域,加快建设全球卫星及应用产业创新高地。
我国遥感卫星产业市场空间广阔。根据 Research and Markets 发布的《全球卫星 遥感市场轨迹与分析》预测,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到 2022 年将达到 216 亿美元。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2-2019 年,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市场规模由 40.83 亿元 上升至 75.50 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为 9.1%,预计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市场规模将 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下游领域不断拓展,渗透率快速提升,应用市场有望迎来高速增长。(1)在特 种领域,国家的重视程度这几年有明显的提升,相关投入不断加大,推动遥感技术 的应用。
(2)此外,遥感技术在部分政府领域逐渐实现从“0 到 1”的突破,在处于 超高速发展的阶段,例如在应急管理领域,2020 年 6 月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印发了《应 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布局建设云计算、物联 、大数据、 人工智能、卫星遥感、无线通信、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创新应用方 面的重点实验室。6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 险普查的通知》,遥感技术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减少 人力成本,提升了准确度和效率。(3)随着遥感数据的精确度提升,遥感技术在石 油勘探,电力巡检,农业保险等企业端也将得到不错的应用。
未来国内遥感应用有望从 G 端、B 端走向 C 端,实现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的变 迁。Google Earth 是目前全球领先的在线数字地球产品,全球用户超 10 亿,由于涉 及到国家重要设施的高精度位置信息,许多国家对谷歌地球的使用进行了限制,我 国在线数字地球服务领域空白亟需填补。目前中科星图和航天宏图均在积极打造大 众市场的产品,以拓展新的业务模式和产品矩阵。
(二)军事仿真领军:市场空间广阔,民企市场地位有望提
军事仿真被视为“军队和经费效率的倍增器”。军事仿真领域的竞争视为现代化 战争的“超前智能较量”,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仿真技术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 从软件方面讲,应具备以下功能:复杂的逻辑控制;模拟实时的相互作用;模拟人 脑所有的智能行为(人工智能,AI);模拟复杂的时空关系,主要涉及时间与空间的 同步等问题;感觉的表达,包括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计算机表达; 实时的数据采集、压缩、分析、解压缩;支持与仿真环境交互的定位、操纵、导航 等。从硬件支持的角度来看,主要是计算机与周边设备的组合关系,表现在更大存 储容量的存储设备、图像显示设备、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仿真技术的操作设备等。
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智研咨询统计,2019 年我国军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行业市 场规模 106.47 亿元,我们预计到 2025 年将达 280.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7.5%。 从竞争格局来看,在军民融合的政策推动下,一批具备军品科研生产相关资质的企 业已逐步进入专业市场,且军品的采购模式也逐步从传统的定向采购向市场化采购 模式转变,民企地位逐渐提升。军事仿真行业格局较为分散,民营企业市场地位逐渐提升。在军事仿真行业内 部主要有两类竞争主体:第一类是体制内单位,如军队的科研机构、研究院所和国 防工业企业等;第二类是民营企业。第一类竞争主体,即体制内单位而言,该类体制内单位因其装备和信息系统研制主业科研任务繁重,涉及仿真类科研往往都委托 第三方完成。
对于第二类竞争主体,即民营企业而言,受军工相关资质许可及要求,军事仿 真市场准入门槛较高。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生产和技术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同 时在军民融合政策的推动下,一批具备军品科研生产相关资质的企业已逐步进入专 业市场,且军品的采购模式也逐步从传统的定向采购向市场化采购模式转变,上述 因素均使得专业市场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
3.3、金融信创:三季度明显复苏,行业迎加速发展
政策推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2022 年以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推动金融行业 数字化转型,2022 年 1 月,央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年)》,明确金 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规划提出八大重点任 务,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力争到 2025 年实现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2022 年 1 月,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 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要求 2025 年转型要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强调金融高 质量发展,体现在个性化和高效化,旨在通过数字化转型改变过去金融行业同质、 低效的痛点;二是强调 络、数据安全问题,与国家顶层规划一致;三是要求提高 自主可控,明确“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原则,降低外部依赖、避免单一依赖”
金融信创有望步入全面推广阶段,金融 IT 厂商受益。在《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 转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原则,降低外部依赖、避免单 一依赖”。金融行业被认为是行业信创的排头兵,经过前期的试点,有望步入全面推 广阶段。信创背景下,IT 系统需要针对国产服务器、数据库等硬件进行适配、改造 和升级,金融 IT 厂商将受益。
3.4、信息安全:行业快速增长,重点关注边际变化
我国数据安全的政策体系逐渐完善。2021 年 9 月 1 日,《数据安全法》正式实施。 8 月 20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自 2021 年 11 月 1 日起施行。11 月 14 日, 信办发布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 次会议表决通过《 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并于 2021 年 11 月 1 日 起施行,提出“坚持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与保障数据安全并重,加强数据安全防护能 力建设,保障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促进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 随着未来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安全态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数据安全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数据安全已经成为未来 5 年内我国 络安全市场中最 重要、最有潜力的子市场之一。我们将数据安全市场分为两类:一类是数据安全保 护市场;另一类是数据安全利用市场。
我国在数据安全保护领域至今尚未形成体系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不同技术流派 的厂商仍围绕数据安全保护的不同阶段和视角进行单一方向的产品实践。主要产品 类型和技术方向包括四类,第一类是数据库安全方向,数据库安全技术,从最早的 数据库审计到数据库防火墙、数据库漏洞扫描、数据库加密、数据脱敏、数据梳理, 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十家国内外厂商从事这一业务,并发展出 10 余款数据库安全防护 产品。第二类是数据防泄漏方向,包括主机数据防泄漏和 络数据防泄漏产品。第 三类是数据加密方向,包括电子文档加密、磁盘/存储介质加密、应用加密等产品。 第四类是数据合规与治理方向,包括敏感数据发现、数据分级、数据清理等方案。
数据安全利用是当前需重视的新方向。数据正在成为关键生产要素,2020 年出 台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为推进数据要素市场 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此后,深圳、北京、广东等地相继发文,规划设立交易场所进 行大数据交易。各地方、各行 业要探索建立符合数据要素特点的制度体系和流通平台,同时加快构建政府监管和 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治理新模式”。
要进行数据交易要着力破解制约要素市场化的主要矛盾,如数据开放共享和安 全保护、数据确权、隐私安全等瓶颈制约,隐私计算技术是解决数据开放安全问题 的重要突破口。隐私计算能够在处理和分析计算数据的过程中能保持数据不透明、 不泄露、无法被计算方以及其他非授权方获取。在隐私计算框架下,参与方的数据 不出本地,在保护数据安全的同时实现多源数据跨域合作,可以破解数据保护与融 合应用难题。未来隐私计算在金融、政务、医疗等行业有望获得快速应用发展。
等保 2.0 测评标准迎重大升级,带来安全增量需求。2021 年 6 月 18 日,2021 版等级测评 告模板进行了修订。新版综合测评标准在技术标准上做了较大调整: 首先,调整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从原来的 10 个安全层面计算变成了从技术和管理两 方面计算,从原来根据符合标准情况累加计算变成了扣分计算,额外添加关注系数。 其次,根据将数据作为独立测评对象,单独列出数据安全测评结果,突出各类数据 安全防护情况。最后,保留控制点符合情况统计表,删除控制点得分计算。新版综 合测评最大变化位测评得分逻辑由加分思路改为扣分思路,等保标准更加严格,对 各单位安全防护要求大幅提升。同时,对数据安全的要求明显提升,将拉动数据安 全产品及服务的增长。
与全球市场比,我国 络安全支出比例仍低,市场潜力大。根据 Gartner 对 2011 年到 2020 年全球 IT 支出及全球信息安全支出所做统计来看,信息安全支出占整个 IT 支出的比例越来越高,2020 年全球信息安全支出占 IT 支出的比例为 3.46%,我国 信息安全支出占 IT 支出比例仅为 1.8%。根据 IDC 数据,2021 年我国 络安全相关 支出达 102.6 亿美元,预计到 2025 年支出规模将达 214.6 亿美元,2021-2025 年将以 20.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增速位列全球第一。
络安全占信息化建设投入比例有望继续提升。2021 年 7 月,上海市经济和信 息化委员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处长裘薇在 2021 年人工智能大会上透露,正和 信 办协商,在 2021 年发布的 络安全“十四五”规划以及即将发布的 络安全产业的 行动计划当中,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在 络安全上的投入比例不低于 10%。7 月 12 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 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 年)(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计划》要求,到 2023 年电信等重点行业 络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比例不低于 10%。足可见国家对 络安全的高度重视, 未来 络安全占信息化建设投入比例有望继续提升。
3.5、电力信创:产业大势所趋,迎来黄金发展期
电力是行业信创领域八大重点行业之一。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电 力供应和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战略,事关经济 会发展全局。电力行业是 络安全保 障的重点,建设自主信息化平台是必由之路,电力是行业信创领域八大重点行业之 一,重要性凸显。南方电 等公司已开始围绕数据库、操作系统、服务器等基础设 施,推动全栈自主可控工作。
电 投资持续景气,数字化有望成新型电力系统投资重点。根据《南方电 “十 四五”电 发展规划》,南方电 “十四五”规划电 投资约 6700 亿元,较十三五 4400 亿元电 投资总额增长超 50%,资金投向包括加快数字电 建设和现代化电 进程,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等。根据《国家电 2020 年 会责 任 告》,国家电 2021 年电 投资预计 4730 亿元,较 2020 年的 4605 亿元保持高 位向上。新能源开发利用仍存在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 和消纳的适应 性不足等制约因素,催生电 数字化改造迫切需求。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景气,催生“虚拟电厂+储能”蓝海市场。新能源装机比例增 长,对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要求日益提高。储能和虚拟电厂在新能源消纳方面发 挥重要作用,有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虚拟电厂是满足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互动响 应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根据 36 氪引自国家电 数据,火电厂实现电力系统削峰填 谷满足 5%的峰值负荷需投资 4000 亿;而虚拟电厂仅需 500-600 亿,得益于虚拟电 厂的经济性优势,我们看好虚拟电厂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的成长空间。储能 为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支撑。据南 科技招股书数据,未来 5 年相应储能系统技术服 务的市场规模约 800 亿元。
3.6、医疗信创:政策利好发布,医疗信创迎积极变化
政策利好发布,医疗信创迎积极变化。2022 年 11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 发布《“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规划包括八项主要任务及八个优先行动, 要求到 2025 年,初步建设形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 系,基本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对全民健康信息 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安全可控的要求,医疗信创有望迎来积极变化。 八项主要任务具体包括:拓展国家卫生健康委政务云基础设施,统筹建设一批 互联互通的重大疾病数据中心,建立远程医疗和教育平台,鼓励依托县级医院建设 开发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医学检验等中心,开展 5G+医疗健康、区块链+ 卫生健康、医疗物联 等应用试点,推广智慧家医平台建设,促进基层综合服务监 管数字化等。
八个优先行动具体包括:普及应用居民电子健康码、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 享,推进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跨省查询,支持各地探索建立统一的“互联 +医疗健康”服务入口,建设国家和省两级药品使用监测系统、构建国家、省、市、 县四级药品使用监测 络,严格核心数据管控、加强重要数据保护等。
从行业需求看,目前医疗信息化正在进入升级跨越的转折期,未来四大重点发 展方向将推动医疗 IT 景气度恢复,业内公司订单增速有望持续。(1)医疗 IT 基础 设施方面,医疗 IT 基础设施将全面向云计算平台迁移;(2)医疗信息化方面,医疗 软件系统正在从医院核心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等基础性应用,向以医共体、互联 医疗、疾病防治一体化、公共卫生管理等应用软件系统发展;(3)医疗数据化方面, 医疗数据管理系统正在从集成平台、临床数据仓库等系统转向临床大数据、单病种 数据库等方向发展;(4)医疗智能化方面,人工智能有望在更广泛领域展开探索, 朝着 AI 驱动的预测性医疗方向发展。
医疗信息化历经多年发展,国家已认可信息化对病患就医、医院管理、行政统 筹等多方面的作用。2021 年以来,医疗信息化政策持续出台,要求加快平台标准化、 一体化建设,疫情背景下有望加速医疗信息化布局。医疗机构恢复正常经营后,原 有的建设和新一轮预算将推动信息化投入的持续,医疗 IT 支出有望持续增长。 从市场空间看,根据 IDC 数据,中国医疗行业 IT 支出在 2021 年达到 494.0 亿 元人民币,预计到 2026 年将会达到 920.7 亿元人民币;2021 年医疗软件解决方案 的总体市场规模为 160.4 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 14.5%,预计到 2026 年市场规 模将达到 296.1 亿元人民币。
3.7、智能 联汽车:“电动化、智能化、 联化”加速,关注三大投资主线
“电动化、智能化、 联化”加速渗透,将带来汽车产业链的价值重构。传统 的整车制造将成为产业链中价值最低的环节,而自动驾驶软件、仿真测试软件及路 侧、车侧的核心零部件、高精度地图、通信运营服务、云平台服务的价值量将大大 提升,“软件定义汽车”从概念走向落地。
智能 联汽车发展方向逐渐明朗,市场空间广阔。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 划(2021—203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之后,2020 年 11 月发布的《智 能 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成为又一份定调未来 15 年技术路线的顶层设计文件。 按照《智能 联路线图 2.0》规划,到 2025 年,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 驾驶)级智能 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比例超过 50%,HA(高度自动驾驶) 级智能 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C-V2X 终端新车装配率达 50%。到 2035 年,中国方 案智能 联汽车技术和产业体系全面建成、产业生态健全完善,整车智能化水平显 著提升, 联式高度自动驾驶 联汽车大规模应用。
产业生态逐渐丰富,行业景气度不断提高。除了传统的整车厂、Tier1 以外,各 类造车新势力纷纷入局智能 联造车市场,产业生态不断丰富。2021 年上海车展上, 百度 Apollo 发布全球最强自动驾驶量产引擎-Apollo 智驾,包含全球首个基于 L4 级 自动驾驶能力的行车域解决方案 ANP 与全球首个已量产的 L4 级自动驾驶泊车域解 决方案 AVP。HUAWEI 的“HUAWEI 八爪鱼”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围绕自动驾驶相 关的硬件、算法、数据和高精地图提出自身的解决方案,并与北汽极狐推出首款车 企合作深度定制车型 — ARCFOX Alpha S HUAWEI Hi 版,吹响整体进军汽车行业的 角。
同时,新兴初创科技公司如大疆、地平线,Tier 1 供应商如博世、安波福、英 伟达等,均在上海车展上推出自身的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或激光雷达、智能座 舱和芯片等相关产品,与造车新势力代表车企蔚来、小鹏、理想,形成百花齐放的 局面。
相关政策出台,为智能 联汽车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智能 联汽车是车联 和智能汽车的有机结合,融合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经济和 会效益。 传统汽车行业正面临大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加入智能车制造的浪潮,中国也将智能 汽车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相关政策不断加码,支持智能汽车行业发展。从 2015 年 发布《车联 发展创新行动计划(2015-2020 年)》开始,国务院、工信部、交通运 输部等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意见来指导和规范国内智能 联汽车行业发展,助 力汽车行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预计中国自动驾驶系统渗透率进入快速提升的阶段。IHS Markit 告显示,L2 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系统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已经从 2018 年的 3.0%增长至 2020 年的 13.0%,预计到 2025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34.5%。根据 IDC 发布的跟踪 告,2022 年国内 L2 级自动驾驶在乘用车市场的新车渗透率达 23.2%,其中新能源车 市场渗透率达 35.0%;随着新能源车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L2 级自动驾驶的渗透率 将进一步提升。
3.8、云计算:后疫情时代,企业上云仍在加速
全球企业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继续高增长,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调研机构 Synergy Research Group 发布的新数据显示,2021 年 Q4 企业在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 超过 5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36%;2021 年全年总支出达 17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37%。 亚马逊、微软和谷歌继续占据全球云支出超一半的份额,2021Q4 市场份额分别约为 33%、21%和 10%,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后疫情时代,预计企业上云速度将加快。疫情迫使企业优先考虑 IT 成本的优化, 及远程办公的效率和弹性,因此,上云是后疫情时代企业保持领先的一个重要途径。 根据 Gartner 预测,到 2021 年,全球最终用户在公有云服务上的支出将增长 18.4%, 达到 3049 亿美元,高于 2020 年的 2575 亿美元。疫情之后,转移到云的 IT 支出比 例将加速增长,预计到 2024 年,云将占全球企业 IT 总支出市场的 14.2%,高于 2020 年的 9.1%。
中国公有云市场有望持续高增长。根据 IDC 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1 下半年)跟踪》,2021 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 到 151.3 亿美元,其中 IaaS 市场同比增长 40.1%,PaaS 市场同比增速为 55.7%。从 IaaS+PaaS 市场来看,2021 年下半年同比增长 43.0%。IDC 预计,未来 5 年中国公有 云市场会以复合增长率 30.9%继续高速增长,预计到 2026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057.6 亿美元,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的全球占比将从 2021 年的 6.7%提升为 9.9%。
总结来看,云计算是国内数字经济的底座,长期来看企业上云仍是大势所趋。 同时,尽管目前云计算市场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但云计算技术仍处于不断革 新的阶段,仍应重点关注技术与市场格局的变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