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儿小、抽升能力却很强的便携式水泵
比如,能在水下迅速找到井盖的便携式北斗定位系统,个儿小、抽升能力却很强的便携式水泵。据了解,本市近些年更新购置了大量新型防汛抢险设备,如水陆两用越野车,遇水变船,可以深入积水运送人员和物资;吸水膨胀麻袋,遇水后3至5分钟就能从0.5公斤迅速膨胀至30公斤,码放在地铁施工工地的基坑周围,能迅速形成挡水围堰;手抛式水上救生器,遇水自动膨胀成救生圈,解救被困人员;救生绳索抛射器,能将救生圈弹出七八十米,将被困人员拉回安全地带。
市防汛办总工程师刘洪伟表示,防汛各级部门越来越多地应用新技术来开展防汛抢险。今年,交管部门联合手机软件推出汛期出行地图,发布道路积水信息,这就是在大数据和互联 +方面的新尝试;防汛部门还与微博和天气软件合作,收集和发布北京市区域内汛情、灾情、险情的信息。通过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让本市防汛抢险的能力和效率得到了提升。
雨水箅子平面改立体
改造前:树叶落花易堵箅子
改造后:泄水能力提高5倍
端午小长假期间的一场降雨,由于强降雨夹风带雹,树叶被砸落后覆盖住了路边的雨水箅子,导致部分路段造成短时积水。同样在那场降雨中,家住丰台区丰益桥的市民王女士意外发现,家门口一下雨就积水的丰管路竟然没积水,“我这才发现,路边的雨水箅子跟以前不太一样了。”原来,这条路段两侧的雨水箅子都被做了个“小手术”。
“其实每场降雨,都会有树叶糊住箅子,很容易造成短时积水。”但杨德区发现,覆盖住箅子的树叶大多是槐树叶和柳树叶。这两种树叶的长度在4厘米左右,宽约2厘米,而传统箅子栅条宽度在2至2.2厘米之间,很容易就覆盖在上面。“我曾经见过最厚时糊了20厘米厚的树叶。”另外,杨德区还发现槐花也是堵住雨水箅子的原因之一,由于栅条是倒T型,槐花的花瓣很容易就卡在栅条侧面的尖角上,一朵接一朵,花朵之间还有些粘性,不容易打散。再有就是路面上随手乱扔的垃圾,下雨时冲到箅子上造成堵塞。
“城区里有好几万个雨水箅子,下雨的时候不可能每个都有人盯守。”因此,杨德区就打起了马路牙子的主意,“如果水从正面流不下去,就从侧面流。”于是,杨德区为正对着雨水箅子侧面的那块砖设计出一个弧形凹槽,在露出路面的位置开一个弧形“小门”,如果箅子正面因为树叶或垃圾造成积水,水就可以直接从侧面的“小门”里流走。栅条与路牙子之间还连接了一根朝内倾斜的过梁,既起到支撑作用,又能增加水流的速度,还能顺带冲刷井内的污泥等附着物。另外,栅条也从原来的倒T型改成了蘑菇型,接触雨水的表面是弧形的,槐花这样的植物就不会附着在上面了。经过测算,一块旧式雨水箅子的泄水能力是每平方米25升,改造后的组合式箅子达到了每平方米129升,能力提高了5倍。
目前,城区范围内已在重点易积水路段安装了2000多个这样的新式箅子,今年力争再安装4000个。
便携式定位迅速找到井盖
改造前:水中井盖靠人摸
改造后:卫星定位有提示音
使用组合式雨水箅子为的是避免桥区或道路形成积水,但如果积水已经形成,抢险人员要么将积水抽排至附近的河道,要么将水抽进连接地下退水管线的抽排井内。“以前都是人下到水里靠手摸,虽然知道个大概位置,但在水中精确寻找就很困难。”排水集团第四管 分公司技术员马海金经常参与防汛抢险,深知徒手在水中寻找抽排井的困难。徒手摸井的风险很高,如果井盖被雨水冲走,抢险人员还有可能面临人身危险。如果积水情况严重而复杂,需要其他抢险人员支援,但是不经常在这个桥区职守的抢险人员,往往不能第一时间了解抽排井的位置,“速度会慢很多。”
目前,马海金和同事已基本完成辖区范围内28个重点下凹式桥区的抽排井信息录入工作。今年入汛后,排水集团在各管 分公司共配备了?套便携式北斗平板定位系统。
抢险单元组彻底“瘦身”
改造前:一次至少出动四台车
改造后:一辆车出动全搞定
从2011年开始,每年汛期,市排水集团有7组大型抢险单元随时备勤,参与相对较复杂的防汛抢险工作,但是每组设备都需要配备发电车、吊车、货车等,“就好像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谁也跑不掉。”排水集团抢险大队书记万成仁说,发电车专门负责发电,吊车要负责吊装水泵,排水管要装在货车上,还得再配个车专门抢险人员,少了一个都干不了活。“四辆车出门浩浩荡荡不说,遇上堵车那叫一个难受。”到了抢险现场,吊车还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摆开支腿,400多公斤一个的水泵没有吊车谁都抬不动,一根7米长的排水管得6个抢险人员才能扛走,等所有设备人员都到位了,时间也过去了很久。
今年汛期,排水集团抢险大队共置办了38台便携式水泵,原来7组大型抢险单元全部替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