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二年,是中国移动互联 流量红利井喷的时代。大部分互联 公司都在采取大水漫灌的粗放式用户增长模式——企图通过大量的广告投放,短时间内积聚海量用户,形成规模效应;而投资人也非常吃这一套,几乎没有考虑成本收益比。
与此同时,在自有APP之外,很多公司在加强小程序的运营,作为一个补充增量。小程序和APP并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1+1>2”的关系。腾讯财 显示,2022年一季度,微信小程序DAU已达到5亿,交易额保持快速增长,并且进一步渗透到零售、餐饮和民生服务等领域。我本人对此感同身受,因为最近两个月,在北京地区疫情反复的情况下,我的日常生活和娱乐几乎就是围绕着小程序进行的:
毫无疑问,微信小程序对用户而言非常便利,其实对商家而言也是如此。让我们思考一下,用户增长的本质是什么?互联 公司花了这么多人力财力做增长,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做生意。尤其是对于生活服务类、垂直零售类的公司而言,促成交易并获得稳定客户才是重点,一切增长都要围绕着这个重点进行,否则就是无意义的增长。
过去资本市场过热的时候,投资人过度聚焦于APP的DAU、MAU等指标——这种资本驱动的发展思路,对提高用户体验毫无帮助,反而拖累了正常商业模式的形成。谢天谢地,现在资本市场的情绪逐渐平息下来了,互联 公司也转而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对待用户增长。
对于生活服务类公司而言,比起无差别的用户数量,更重要的是“超级用户”:有持续消费意愿的重度用户,他们的生命周期价值明显比较高。事实上,对于如何获取“超级用户”,有两种大相径庭的增长策略:
- 进行大范围无差别投放,触达人群中的一小部分转化为DAU,更少的一部分创造ROI。这就是传统买量的“漏斗模式”,不但非常昂贵,而且容易流失;它是粗放式增长时代的特有选择。
- 进行精细化、以质量为优先的投放,从一开始就立足于高转化率,以建立一个或多个高频次的“超级用户池”为目标。这个模式在当前的环境下无疑更有效、性价比更高。
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微信小程序的产品形态和功能,就会发现:至少在生活服务等垂类行业,小程序非常适合上面提到的以“超级用户”为核心的增长策略。原因很容易理解:
强调一下,小程序和APP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承担着不同的使命。对于追求用户时长的媒体平台、 交应用而言,把用户留在APP内当然是很重要的,也更有利于以广告为主的变现模式。对于垂类零售和生活服务应用而言,有必要同时建立APP和小程序用户池——后者更适合快速实现交易决策的场景,而且还可以与前者交叉导流、促活。
我们对生活服务类广告主的调研显示,小程序的获客成本普遍比APP低一大截,有时候甚至可以节约44%的成本;召回(激活)老客的效率也比APP高一大截,有时候下单率可以超出27%。所以,即便是美团这种体量的大型公司,旗下越来越多的业务线也开始布局小程序,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省一分钱等于挣一分钱,“高质量的增长”才是好的增长!
站在用户的角度,我最近使用的小程序当中,包括经常点外卖的一家披萨店、一家中餐厅;经常光临的两家小酒馆、一家奶茶店;今年以来去过好几次的两个大型商场;日常使用的打印机耗材供应商;以及美团外卖、大众点评、贝壳找房、滴滴出行、携程旅行、天鹅到家……等等等等。如果我想使用它们的服务,只需要轻轻点击启动小程序就可以了,这让我感觉很好。
想象一下,如果你运营着一个垂类生活服务平台,或者一个连锁零售店,或者干脆就是一个本地消费场所。对你而言,在初期阶段进行APP开发的难度和成本略高;所幸小程序开发的门槛明显较低,短短几天之内你就可以拥有一个具备交易功能的用户落地页。
然后,你可以利用微信的LBS广告功能,在500米到2公里的圆圈范围之内进行本地化投放。除了LBS,你还可以叠加性别、年龄等其他用户标签,从而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触及你真正想吸引的那些用户群体。如果这些用户群体点击了你的广告,可以直接跳转到商品页面进行购买;你还可以在小程序主页设置弹窗,引导他们加入微信群。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你就建立了最初的私域流量池。
那么,你还有什么理由不这样做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