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来电”局中局 征信骗局频发有人被骗百余万

不法分子发来的客服身份信息和伪造的中国银保监会授权书。受访者供图

“当时整个人都是懵的状态,他们打着银保监会的名义,说是要“资产回收”,不停地输出专业词汇,不停地操纵让你听从指令。”广州谢先生说。一次“客服”来电让谢先生背上130余万元贷款,几乎倾家荡产。

与之类似,北京的张晓(化名)也遭遇了类似骗局,名下70万存款全部被假客服诈骗,此外还欠下30万贷款。

近日银保监会也发布风险提示称,若有以“中国银保监会”“银保监会认证”等名义,或自称中国银保监会、某银保监局的工作人员联系消费者,假借监管权威要求转账、汇款、交费等行为,消费者要保持高度警惕,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 案。

不法分子发来的冒充中国银保监会邮件。受访者供图

假客服打着银保监会名义进行“资产回收”,有人被诈骗上百万

微粒贷11.4万元、交行惠民贷20万元、中银消费金融7.42万元、广州银行现金分期30万元、广发银行21.85万元、平安银行27.44万元……再加上其他 贷和部分个人储蓄理财,共计136.4万元。

今年6月,刚忙完工作的谢先生突然收到了一通电话,对方自称为某电商平台金融客服,受中国银保监会委托,要进行利率下调,对高于国家基准利率的贷款进行资产回收,对系统中登记的风险账户进行调整,谢先生的账户被列为风险账户,不调整将会影响个人征信。而所谓的“风险账户调整”则是根据“客服”要求清空借款额度以关闭贷款账户,具体操作为在各大理财银行App中寻找高于国家基准利率的贷款产品贷款,银行放款后再将钱转到对方提供的“银保监会安全账户”。

在两次腾讯会议,共计长达12小时的时间里,“客服”不停地灌输专业名词,下达一个接一个的指令,谢先生如提线木偶般任人摆布,不仅损失了个人储蓄财产还欠下百万贷款。

这并非个例,北京的张晓日前也接到了“假客服”的电话。电话对面是一个自称某平台客服的人,对方告诉张晓,由于其错过了平台提示,需要手动操作注销平台金条账 ,如果不及时注销将会影响征信。

3分钟的电话里对方简要说明了来意,接下来便是长达3个小时的视频会议。整个过程中张晓全程处于发蒙的状态,从未关注过反诈宣传的他轻易相信了对方,并按照对方一步步指示将自己的70万元存款分两笔打入对方指定账户,还在各大银行借款30万元。整个视频会议,对方三位“客服”轮番上阵,从微粒贷、浦银点贷、花呗、好分期到云闪付、中信银行,“客服”们几乎让张晓将所有能借款的平台都尝试了一遍。

淮坊公安8月6日发布的反诈文章显示,本周虚假征信类诈骗位居诈骗类型第二位,且多为冒充某平台金融客服实施骗贷诈骗,受害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对此,淮坊公安提醒,消费者收到自称某平台客服电话时,应注意及时核实信息,某平台400开头客服电话不会主动外呼,外呼客服 码为固定短 ,如有疑问应直接拨打平台官方客服电话或96110全国反诈专线核实情况。

针对近期频发的假客服骗贷骗局,某金融平台也在微博发文回应称,平台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技术手段拦截诈骗行为,并将会继续采取多形式、全方位的反诈宣传提示,帮助用户提升安全意识,共同预防诈骗行为。

银保监会发布的2022年第4期风险提示称,中国银保监会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法依规对全国银行业保险业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维护银行业保险业合法、稳健运行。各银保监局作为中国银保监会的派出机构,在中国银保监会的授权范围内履行监管职能。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是金融监管机构职责,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不会向消费者收取任何名目费用。若有以“中国银保监会”“银保监会认证”等名义,或自称中国银保监会、某银保监局的工作人员联系消费者,假借监管权威要求转账、汇款、交费等行为,消费者要保持高度警惕,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 案,也可向中国银保监会或当地银保监局反映,中国银保监会及各银保监局联系电话可通过官 www.cbirc.gov.cn查询,相关情况也可通过拨打12378热线反映。

假客服诈骗衍生多种征信骗局,专家解读征信误区

最终,不法分子引导受害者申请贷款并转账,并以“清空各平台贷款额度”为由,引导受害者到各贷款平台进行贷款,并转入不法分子提供的账户,谎称操作完成后资金会全部返还,账户也会正常注销。受害者转账多笔后,发现资金并未返还,不法分子仍以账 未注销成功,引导受害者继续到各平台贷款,此时受害者才发现自己被骗。

其一是学生信息变更诈骗。不法分子会自称某支付平台客服,要求修改学生身份信息,若不更改为成人用户将会影响征信,并发邮件称消费者“征信安全系数”低,需要提高征信安全系数。而所谓的“提高征信安全系数”方法便是将名下财产和借贷的钱转入对方指定账 “洗白”。

其二是注销校园贷诈骗。不法分子冒充 贷平台客服来电,称消费者注册过贷款账户需要配合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然后谎称注销校园贷账户需要“清空贷款平台信用额度”,要求消费者在 贷平台提现贷款额度,并将资金转入指定账户。

其三是信用卡逾期诈骗。不法分子会先利用“10”开头的电话 码向消费者发送信用卡逾期提醒短信,短信中消费者姓名和银行卡尾 均与现实相符,并称“我行已对你上 央行征信系统”,让消费者联系指定电话咨询具体情况。电话中,对方称自己为信用卡客服,以系统差错等理由表示征信还未上 ,可以帮忙消除征信逾期记录,并要求消费者下载“办公App”以便进一步实施诈骗。

毕研广表示,影响征信最大的是个人在金融机构或金融环境的信用记录。一般情况下,不当使用信用卡,如连续三次或两年内累计六次逾期还款、被别人冒用身份证或身份证复印件产生信用卡欠费记录;个人负债,如贷款未及时还清、为第三方提供担保时,第三方未按时偿还贷款;配偶信用差;拥有不良公共记录,如欠缴物业费、水电燃气费、电话费、税费,被法院列入“失信名单”等会影响个人征信。

毕研广提醒,金融系统并不存在“征信修复”的说法,倘若贷款逾期,还款五年后逾期记录可以被消除。打着“账户异常影响征信”“未注销贷款账户影响征信”“征信可以修复”等旗 要求转账的基本都为诈骗。

假客服诈骗频发背后:个人信息泄露现象严重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信息,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电信 络诈骗犯罪4万人,起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9800余人,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同比上升64%。

此外,公民的个人信息还可以按照精确分类倒卖,例如股民数据(包含个人姓名、手机 码、地址、资金等信息)、大学生贷款数据(包含学生姓名、学校、专业、手机 码、QQ邮箱等信息)、某省份小学高中生信息(包含学生姓名、班级、学校、家长姓名、电话 码等信息)等。

那么,公民个人信息又是如何被泄露的呢?

首先是“内鬼泄密”。裁判文书 显示,在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中,不法分子原为某软件学院员工,利用工作之便通过公司内部系统盗取所在软件学院约20万条客户信息并转交他人。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信息,2021年,检察机关起诉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内鬼”500余人,涉及通信、银行、保险、房产、酒店、物业、物流等多个行业。被告人多为层级较低工作人员,也有部分离职人员,泄露的公民个人信息种类多、数量大,部分属于个人敏感信息。

另外还有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最后,消费者一些不经意的行为也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例如,为了礼品随意在街边、 络上填写调查问卷,注册来历不明的 站会员,随意丢弃包括快递单、车票、对账单在内的各类单据,在 交媒体平台发布动态对敏感信息不打码处理等。

对此,孟泽东提醒,消费者应该注意上述个人信息泄露渠道,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慎处理个人敏感信息,使用软件获取个人信息时,一定要明确软件资质和其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和措施,同时,如果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要立即向公安机关、相关部门 案或反映。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7月2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