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昱弟今年11月初去日本时,从京都淘来的两份 纸,左边是日本京都的地方 纸《京都新闻》,右边是日本自卫队的机关 《朝云》。请读者们认真看一下这两份 纸,与我们的 纸相比较,你是否发现其中有什么奇怪之处?
现如今,在中国和欧美主要国家,大多数 纸都会强调图片要在版面上占据一定比例。甚至美其名曰“读图时代”,但日本 纸似乎一点都没有跟上这个时代的意思:排版上很少讲究什么版式,头版不会用一张精心设计的大图占满整个版面,后面的版也经常是有图就放,没图就不放,很多版面甚至一个大整版密密麻麻全是文字,饶是昱弟这种懂日文、也有一定阅读习惯的人,看上去也是眼晕。
然而,这样“丑”的 纸,却是在这个全球 业一片萧条的时代,活得最好的——众所周知,日本是当今世界少有的媒体仅靠发行就能维持正盈利的国家之一。而且,日本 纸卖得相当贵,零售价一般在140日元(约合人民币9元)左右,同样的价格,可以在日本便利店中买一瓶饮料,或者一个面包。然而,日本人却依然乐于购买这种看着就令人眼晕的 纸。
而且,据昱弟观察,在公共场合读书读 的日本人,似乎都练就了一手看文字不眼晕的“神技”。昱弟有一次搭新干线从仙台到东京,邻座那位中年大叔在读《朝日新闻》,当天的《朝日新闻》发了一篇关于中日关系的系列 道,昱弟看着这位大叔坐在那儿认真读了两小时,直到到站他才合上 纸下车。身为一个觉得自己还算“读书人”的人,我对这种能在一个严肃问题上专注于枯燥文字两小时不分神的人敬佩有加。更可怕的是,这种人在日本却是极多的。
所以,答案显而易见了,日本的 纸敢那么排,是因为他们的读者有阅读习惯。而中国和欧美的 纸之所以要以图、以版面美观取胜,是因为我们其实没有那么庞大的有阅读习惯的读者。
那么,日本“全民读书”的阅读习惯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这是日本重视教育事业的结果。早在日本明治新政府成立仅4年时,就设立了文部省。二战后日本实行教育改革,实行9年义务免费教育,使得日本的教育水平在国际上名列前茅。1947年,日本战败还不到两年,日本的出版界就开展了一场读书运动,提出“用读书的力量创造和平的文化之国”的口 ,并把每年秋天的两周定为读书周,延续至今。所以,即使在这个新媒体盛行的时代,日本出版 与书店的运营状况虽不如从前,却还能做到领先于世界。
记得在福冈一家餐馆吃饭时,昱弟曾经跟一位老先生有过深入的交流。这位老者的父亲是战前的日本兵,死在南洋战场,自己却成了大学教授。他提到父子两代人的转变时,曾经颇有感触地说过:战后的日本人一度觉得自己完了——失去了海外那么多殖民地,本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矿产,人口又那么多,可怎么养得活?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战后的日本人活得比战前强太多,因为日本变成了一个以知识立国的国度,知识就是最宝贵的矿产。
是的,知识就是最宝贵的矿产。现如今的日本,每人每年平均读书超过40本,读的 刊杂志更是不计其数。相比之下,我们应该反问一句自己,我们每天在刷直播软件、秀图软件,以及狂转微信之余,真正实实在在地读过几本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