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老板,北京大妈店员,“豆汁儿、炸酱面、大碗茶”——满墙T恤都印着北京元素。如此混搭的风格在一家位于五道营胡同的文创小店和谐共生。卖的是文创产品,买的却是一段北京故事。
在北京,这样的文创小店越来越多,它们可能隐藏在犄角旮旯,但每一个都像跳动的音符。店主们不再只满足于售卖没有生命的文化纪念品,而是请消费者沉浸入胡同深处,在互动之中,体会活着的胡同气息、北京文化。
买一件T恤
听一段故事
在五道营胡同中段,“创可贴8”的招牌并不算显眼,但橱窗里红白条纹的娃娃颇为抢眼,让人顿时回忆起儿时的经典玩具不倒翁。走进店内,三面墙上挂满了京味儿气息浓郁的各式文创产品。
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尚姐无需刻意培训,便可以对产品背后的典故信手拈来,“比如‘哪儿凉快哪儿呆着’、‘人五人六’,这都是老北京话,我们可以张口就来,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给顾客讲起来也更自然。”尚姐表示,店里卖的是产品,更希望能传播一种文化,而这也恰恰是现在很多人所追求的附加值。
疫情期间,店铺不得不暂停营业,但尚姐欣慰地发现,胡同重新开放以后,顾客很快又回来了。“之所以能够扛过来,靠的主要还是回头客,他们一直都很喜欢老北京文化,认同这样一种风格。”
纳顾客意见
缝手工旗袍
方家胡同46 ,是原中国机床厂厂址所在地。2008年,这里被打造成了跨界文化艺术群落,又称“胡同里的798”。一间做旗袍的小店“灵犀坊”从那时候一直经营到现在。
“我们的创始人徐冬是那氏旗袍的传承人。”设计师露露说,那氏旗袍是典型的京派旗袍,其特点是端庄。电影《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穿着的是海派旗袍,特点是婀娜。
电商的冲击、疫情的影响,让卖场里的服装店历经考验,但讲究手工和定制的灵犀坊,却有固定的客源。不只是款式,还有面料、刺绣等等,设计师都会采纳顾客的意见,露露说:“很多外国女孩,喜欢到我们这里来,定制一件浓浓中国风的旗袍,作为旅游纪念带回国。而我们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她们不仅为了办婚礼、赴宴席挑选旗袍,还能找到适合上班或居家的款式。旗袍原本就是日常穿着,现在,又渐渐回归日常。我们觉得,这样旗袍文化才能有生命力。”
请居民参与
打造“胡小同”
印有胡同旧景的明信片、画着胡同故事的帆布包、唤起胡同记忆的瓦片画……在史家胡同文创 里,数十种独具胡同特色的文创产品摆放在原木色货架上,让这个仅有四十平方米的小店焕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史家胡同文创 负责人马牧思介绍,这里有一个“ 区艺术家计划”,让胡同居民参与到胡同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他们的作品鲜活而生动,极富感染力,能让大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事实上,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我们希望把这些宝贵的元素挖掘出来,更好地传播古都文化。”马牧思表示,文创 在去年推出“胡小同”文创IP,正是希望以此为载体,进一步提升胡同的文化品位和游览趣味。
疫情发生以来,地处胡同里的文创 在很长一段时间只能暂停营业,但团队成员并没有闲下来。“考虑到很多对胡同感兴趣的朋友在此期间不方便进来,而居民有故事有才华也没办法展示,我们就从三月份开始,推出‘北京胡同故事’的抖音 ,邀请居民录制短视频,由他们来讲述北京故事,目前已经做了几十期。”
在马牧思看来,这些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故事不仅接地气,而且有温度,恰恰是文创产品背后的源泉所在。此外,文创 还持续开发新的文创产品,同时特意进行了一次装修改造,开辟出图书区、手工区等空间。
“我们希望大家可以坐下来读一读有关胡同的书,亲自动手做一些文创产品,在互动中真正体验胡同文化。”马牧思憧憬着,文创 在未来也能成为新的 红打卡地。
画一幅油画
品文化碰撞
马园胡同深处,有一家刚开业两个月的画馆“乔和安”。即便用导航软件也很难找到它的位置。这家不卖产品而卖体验的胡同小店,却有忠实的追随者,愿意众里寻它千百度。
摁响门铃,做旧的木门缓慢开启,一百多平方米的小院在眼前展开。无忧无虑的金鱼,在地面上不规则的鱼池里闲游。落地窗内,一个女孩手持画笔在画布上自由挥洒。鱼、画、人、舒缓的音乐,整个小院的气氛,能让人立刻在燥热中安静下来。
“我们这里就是让人体验绘画的地方,甚至不需要任何基础。”老板彭叶自幼学画,考察了很多胡同后,找到这个僻静的小院。确实有一些顾客会找不到画馆的位置,但“想来的一定会排除万难找来”,似乎成了一种筛选顾客的方式,找来的都有可能成为黏性很高的回头客。
花三百元钱,在这里静静画四个小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最终带走一幅自己的画作,对现在的年轻人,有独特的吸引力。“尤其受情侣欢迎,他们喜欢两个人合作一幅。会有交流,甚至有小摩擦,但最后携手绘成,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彭叶说,买一幅画可能也不止三百元,何况这幅画还是自己亲手完成且独一无二的。
彭叶学的是中国画,但画馆主要提供的却是油画体验。“你看北京的天际线,这里随时在发生文化碰撞”,在画馆的天台上,彭叶指着远远近近的屋顶,“在最能代表北京的胡同里,体验这种碰撞,正合适呀。”
观点
体验式文化消费是大势所趋
“现在电商这么发达,以前那种流水线生产的手镯、中国结、鼻烟壶等旅游纪念品,在 上买比在景区买还便宜。所以体验式的文化消费,将是大势所趋。”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认为,消费者到实体店,越来越需要沉浸式的体验,大家不仅是想买一件文创产品,而是想了解这件产品背后的故事、制作的过程,可以摆在家里,还能向亲友讲述。“消费者愿意为这种体验付费,相应的产品也能实现增值。”
单纯的摆放和售卖,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需求。同时,对文创艺术家来说,更好地与消费者交流,也能帮助他们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