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肩膀疼痛难忍,然后买了点膏药和抹的药水,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不管是膏药还是药水,其实在当时不能有效的缓解疼痛的症状。但是我在使用药水的时候,会有明显的灼烧感。相反,贴膏药的时候就不会有了。对比我之前买的膏药贴,我一度怀疑我是否买了假货,但是贴了一晚上之后,我发现膏药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个反馈就有点不及时了,虽然我的需求是止疼。
今天想聊聊,关于在“场景”和“需求”明确的时候,对于“解决方案”的一些思考。
一、案例
这里做一些简单的拆解,我们来具体的看看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1. 案例思考总结
案例一和案例二更多强调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及时反馈”性,自己创业久了会发现,可以忍受“延迟满足”,但是对于用户而言,用户追求的都是“及时反馈”。
(我对有趣的定义是:感兴趣。这里可以私聊我讨论,不展开说了)
2. 案例思考总结
案例三和案例四更多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在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在考虑用户需求的同时,更对注重对过程指标的把握,而不是一上来就是要结果。
案例说完了,也可以私信我,探讨更多有趣的案例。我们来尝试总结一下,怎么把“场景”和“需求”相结合来形成一个解决方案。
因为是思考,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个不一样的思考思路。
二、思路:过去和现在的对比
这种思路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大量的调研了
再比如:过去我们使用手机的时候,都是按键式,每一次的按键都会有按压感出现,当全面屏普及后,屏幕是越来越大,但是我们缺少了按键给予我们的及时反馈,为了让大家有更加丰富的使用感,除了消息提示,解锁等功能加入震动反馈,现在手机厂商基本都会加入线性马达来增强手机使用的反馈感。
我们也是用户,我们的使用习惯都是一致的,所以书籍阅读都是从左到右,从上至下。如果现在让你像中国古代那样,从上到下的阅读,你觉得你会习惯吗?
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更多是一种使用习惯的对比了。比如当我们习惯左边确认,右边取消的时候,很多电脑软件会故意变成左边取消,右边确认。以及卸载一些软件的时候,聪明的产品经理为了做留存,会把“卸载”按钮隐藏的特别深,甚至会做其他广告软件的植入。
我们过去会觉得能上电视台(大平台)打广告的都是好产品,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各种平台的广告,开始变得反感。这也是使用习惯导致的。
我们在考虑“场景”的时候,可以参加之前一篇文章:《“场景”决定内容》
三、总结一下
最后一点:我会觉得很多事都是有趣的事情,希望看这篇文字的你也一样,把事情当做一件有趣的事去做,你感兴趣的事去做。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