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曾提到,“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这五年来,在柳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住建局的指导和部署下,市政维护处扎实做好所管247条道路、82座桥梁及下穿通道的维护管理,还有防汛排涝、防洪护桥、政府热线数字城管案件处置等应急抢险工作,以及环广西自行车赛、铁人三项赛、水上狂欢节、创城巩卫和全区旅游发展大会等重要活动赛事的线路设施保障。在撑起城市“面子”的同时,还管养好1399公里地下排水管 ,筑牢了城市的“里子”。十三五期间,该处共维修道路面积370.6万平方米,清理排水设施2500多公里,疏通检查井、砂格20多万座,以及完成82座桥梁及下穿通道的日常养护。路平、水通、桥安全,正是有了“市政人”的努力,柳州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显示应急演练的实时情况。
薄层罩面后的柳江大桥焕然一新。
技术创新 路面品质显著提升
寒冬时节,阳光和煦。众多柳州市民带着孩子到文昌大桥以北的亲水平台“红马路”散步。鲜艳的红马路与蓝色的柳江河相互映衬,这样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而这只是市政维护处管养道路的一个缩影。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柳州的城市框架越拉越大,道路也越来越多。随着城市人口、车辆增多,如何使市政设施得到更好的维护,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市政维护处作出了努力和创新。
不少市民可能还记得,2017年10月23日,万众瞩目的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柳州段开赛,众人在感受速度与激情的同时,车手们轮下的“最美赛道”也惊艳了全世界!为加快推进柳州赛段赛道建设,多方位展现柳州的魅力,市政维护处采用新技术实施赛道专项工程。其中,新柳大道采用“沥青就地热再生”整形,加铺2厘米细粒式改性沥青砼施工工艺,完成路面提升改造近40万平方米;三门江大桥采用1.5厘米热拌沥青混合料薄层罩面施工工艺,完成路面提升改造5万多平方米。
采用“沥青就地热再生”技术,机械直接加热原有的沥青路面,通过耙松、在“旧料”的基础上添加适量热沥青、再生剂以及沥青混合料等,就地提升拌合形成新的混合料,重新铺设到路面上等工序,实现旧沥青混合料路面的100%就地再生利用。在施工过程中,既起到无扬尘、无粉尘、无废料、零污染、低噪音的效果,又使得路面达到新建道路的标准及使用性能,碳排放较传统的施工方式下降90%以上,施工周期、施工成本以及空气、环境污染均大为降低,实现了循环利用的新理念。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利用该技术每施工1平方米相当于种植0.1棵树。近年来,该处共对150多万平方米路面使用了该技术,相当于种植15万棵树。
而“沥青薄层罩面”是一种道路预养护新工艺,在道路没有出现严重的病害之前,对道路进行保护,可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主要是针对交通流量大、病害不太严重、没有重车通行的道路,直接在原路面上加铺1.5厘米厚的沥青层,从而改善路面。具有防尘降噪、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施工效果,以及其凝固较快、方便快捷、减少交通影响、行车舒适和降低成本等优点,如公园路、罗池路、景行路、映山街、龙城路等多条路段采用该技术,让市民切身感受到“一夜之间旧路变新路”。
近几年,该处采用这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外环路、市中心、车站、学校、景区等公共场所周边的100多条道路约300万平方米进行了整治和预养护,延长了道路使用年限,节约了城市维护资金成本。不仅让市民的出行越来越舒适,也让柳州宜居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主干道路要修好,人行道、路缘石和排水井盖等这些与市民出行息息相关的各种小细节,该处也都精心养护维修。
近三年,该处深入推进“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采取“路长制”和“边巡边修”等举措,积极开展人行道、路缘石和排水井盖井座三项专项整治行动。如今,市民看到,瑞康路、桂柳路、白沙路等,越来越多的人行道,将原防滑性能差且容易破碎的广场砖,全部更换为防滑性能好、抗压强度高、具备透水功能的彩色透水砖,几年来共铺筑新型透水人行道约45万平方米。下雨不打滑、路面不积水,且红黄蓝色彩相间,视觉效果突出,使道路景观效果大大提升。
三项专项整治行动的集中持续开展,也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维修方式,使“城市双修”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该处更是时刻关注民生,五年来,及时处理政府热线、数字城管案件3.7万多件,做到“件件有落实、件件有回音”。随着城市道路的增加,每年办件数量也不断增加,但办件考核得分却一直在全市同行排名前列。
新铺的道路美观舒适。
新铺的人行道。
措施得力 排水系统提质增效
城市地下排水管 ,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被比作城市的良心。这些在外边看不见的“里子”,养护维修必须做实做细做好,才能真正让城市有“面子”。
一遇到连续大雨,很多城市都会出现“城市看海”的景象。曾经柳州也有过这样的场景,近几年,随着市政部门对排水管 的治理,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甚至消失。这得益于市政部门对防汛排涝和积水点的有效整治。每逢大雨磅礴,一群身穿“市政维护”反光背心的逆行者,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节假日,他们都第一时间冲入风雨中,清理被树叶垃圾堵塞的雨水口,打开排水井盖,让雨水尽快排泄,减少道路内涝积水,以保障市民安全出行。
也许不少人还记得,2016年6月14日,大暴雨持续袭击柳州,多条道路积水,西环路公交停车场内,数十辆公交车被泡在水中,大部分公交车被迫停运。2017年,柳州市把内涝积水点整治项目,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首位任务,主要重任就落在了市政维护处肩上。
其实,从积水退后,该处就开始查找原因,组织探讨实施方案。在后续施工中,细化现场管理、精化施工技术。几年来,该处通过新建排水管道、增加砂格、疏通管道等多种方式共完成了50多个内涝积水点整治,包括了桂景湾路、西环路公交停车场等处。
特别是南疆宾馆内涝整治及红桥路内涝整治项目,施工困难重重,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最后赶在汛期来临之前消除积水隐患,解决了困扰企业和群众的内涝问题。为此,柳州南疆宾馆有限公司和柳南区新云村委分别向该处赠送了“为民为企业排忧解难”的锦旗。
经过近几年雨季和多次强降雨检验,这些内涝积水点均未出现严重积水现象,整治效果显著。
城市内涝积水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该处对市管道路的排水设施进行整治,同时也需要城区管理的小街小巷同步治理,这样才能打通堵点,贯通节点,减少积水和内涝。老的积水点治理好了,但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建和人口增加,原有设计的排水管径已无法满足需要,加上一些建设工地乱挖乱排、私自改接和垃圾堵塞等人为破坏,造成新的积水点也在不断出现。2020年,该处对暴雨期间新增易涝点进行现场勘查,核实积水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做到发现一处解决一处。如品尚名城等路段等易涝积水点已及时完成整治。
每一年,该处还提前准确编制维修计划,坚持“养早、养好”原则,汛期前对排水管 进行疏浚,保障了排水设施的有效运行。
施工中的阳和大道。
新铺的道路美观舒适。
市政工作人员在大雨中疏通排水口。 本版图片均由柳州市市政维护处提供
科技支撑 市政智慧化管理显成效
为实现市区设施“一张图”的智慧化管理,近年来,该处加快推进柳州市城市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排水防涝信息化平台、城市道路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
柳江河像一条蜿蜒的玉带,缓缓绕城而过。为方便市民通行,河上建起了众多跨江大桥,目前已经建成的大桥就达到21座,桥梁结构体系复杂、形式多样,包括钢构桥、连续箱梁桥、斜拉桥、悬索桥等,几乎是“一桥一式”,柳州也被誉为“桥梁博物馆”。加上高架桥、立交桥,还有一些小跨线跨溪桥,在该处登记在册的市管桥梁共82座。近几年,外地桥梁事故频发,这也引起柳州市和相关部门对桥梁安全监测和管理的高度重视。作为桥梁的养护单位,市政维护处也建起了柳州市城市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整个项目总投资4100多万元,项目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方案,目前一期已经建成并使用,二期正在抓紧建设。
目前建设的一期项目,已经将壶东大桥、文惠桥、三门江大桥、鹧鸪江大桥、白露大桥的健康监测系统接入系统平台,实现了桥梁档案的统一管理,以及技术状况评定、过桥车辆和结构响应的实时监测。
由于超重货车通行会给大桥造成安全隐患,为保护桥梁安全,从2019年10起,系统每月形成的桥梁健康监测 告经过分析后,及时上 给市住建局,并同时抄送给市交通局治超办及交警支队,为执法部门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该项目还在进行二期建设,对部分桥梁增补新的监测点,同时对河东大桥、龙屯立交等部署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将既有官塘大桥、白沙大桥监测数据接入系统统一管理。此外,还将在一期系统的基础上新开发电子化人工巡检子系统。
地下排水系统,是一张看不见的大 。该处也一直在探索采用智能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逐步让这张大 看得清,管得好。
2018年4月,柳州市排水防涝信息化平台前期试点投入运行。目前,硬件部分已完成计13个泵房无人值守和52个监测点的硬件安装工作。软件部分已搭建完成系统基础框架,初步实现排水防涝综合一张图,并完成排水基础设施管理子系统、排水防涝监测预警子系统、排水防涝应急调度子系统的建设。
最近三年的汛期中,排水设施和泵房无人值守的各监测点及时提示水情预警,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该处还建立了柳州市城市道路综合管理系统,完成道路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化建设,给市政设施管养安装了“智慧大脑”。接下来,各大系统还将不断建设和完善。今后,随着大数据全面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将为“智慧城市”、“智慧住建”和“智慧市政”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市政设施管养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和科学化。
市政设施是城市的“脸面”,是城市的“良心”,是事关老百姓的民生大事。面对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市政设施量不断增加,城维资金缺口较大,地方设施管理法规尚未完善等难题,仍需多方的支持和市政人的不懈努力,才能确保市政设施的正常安全运行。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面对建设“韧劲城市”新使命,更需要有新作为。市政维护处将继续秉承“甘于奉献、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传承创新”的市政精神,坚持练好内功、带好团队、统筹布局、创新发展,努力克服困难,全力以赴把市政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做实做细做好,真正当好城市的“美容师”、“清道夫”和“守护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