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最新发布的P50 Pocket,又名P50“宝盒”上手用了几天了,感想还挺多。说来惭愧,这还是我头一回踏踏实实用上纵向折叠方案的折叠手机,三星Z Flip和moto razr这两款都是在发布会上的展示环节有过时间不长的上手,谈不上体验有多深刻。到现在,折叠屏手机商用的三种形态:横屏外折、横屏内折以及纵向折叠,我都算用过了,借着最近折叠屏正火的当口,用这篇文章聊聊一下我的体验和看法吧!
“叠叠不休”的未来更精彩
在这个2021年与2022年交界的时间点上,折叠屏手机的话题突然之间爆炸性地引起关注:华为将麒麟9000 5G完全体的最后力量全部倾注于华为Mate X2典藏版之上;OPPO Find N于OPPO INNODAY 2021上推出并即时发售,首批备货一抢而空,成为绿厂多年以来极为罕见的渠道加价机型;就在华为P50“宝盒”推出前后,vivo NEX和荣耀Magic V折叠屏旗舰将很快问世的消息被广为传播;苹果将在2023年前后推出折叠屏iPhone的消息也时不时见诸 端……一时之间,折叠屏手机爆发性增长的感觉扑面而来,不对,不是感觉,而是即将到来的事实。
我们不妨从产品、市场、消费者和厂商几个层面来看折叠屏手机为何会是一个重要的未来。产品形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从Google G1和iPhone开创的移动智能手机时间到今年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产品的形态变化却是非常有限,刨开为数不多的滑动全键盘、旋屏款式,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都采用直板形态,且随着屏下摄像头的成熟应用呼之欲出,全面屏形态的技术演进也将走到终点。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几乎所有厂商都将设计重心放在了后盖,除了CMF变化,就是用不同的影像模组来增强识别度、体现产品特性,这样的潮流的确可以推进材料与工艺的演进,但同时也因为出位需求带来越来越“雷人”的呈现,但就算这样,也让工程师们绞尽脑汁,可谓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回想2G功能机那个百花齐放的时代,直板、贝壳折叠、左右折叠、下滑盖、上滑盖、下翻盖、旋盖、屏幕旋转……以电话和短信功能为主的简单交互,允许那个时候的手机可以在造型上脑洞大开,消费者也乐于为这些形态埋单,特别是不同造型的手机在接打电话时的潇洒,可谓充分满足个性化与心理的双重需求。但现在的智能手机可没有这样的空间,因为所有的交互已经被完全固定在那块大屏幕上,更要命的是,999元的智能机屏幕素质和体验与9999元的机器可以有很大差别,但交互体验还是没有质的变化,市场的消费冲动钝化,换机周期越来越长,是当下每个手机厂商都面临的大问题。
折叠屏手机因为产品形态拥有更多变化的可能,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先决优势。艾瑞咨询研究院发布的折叠屏行业研究 告显示:从价格上看折叠屏手机已经成为了高端旗舰市场上绝对的塔尖,而当前全球智能手机的均价则是在2061元左右,折叠屏手机无论是商业价值还是产业技术密度,都远超发展多年的直板智能手机。它不仅能让厂商在定义产品时能有更大空间,也是各大品牌走向高端市场坚实的垫脚石,甚至扛起未来推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逆势回升的大旗。
在推动换机的动力上,艾瑞咨询研究院和中国信通院的 告显示,已经进入高渗透期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在可预期的时间内(最远到2025年),总量都在2.7亿~3亿台之间波动,但折叠屏手机这个细分市场却不是,其问世的2019年仅有20万台销量,2020年则猛增了100万台至120万台,2021年市场预期销量是170万台,增长率44%以上,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38亿台。与此同时,折叠屏手机因为其独特的形态、较高的技术含量,还能给厂商提供品牌口碑、高端消费群体、行业地位等额外价值,所以,从各个层面来看,在供应链端逐渐解决了技术难题之后,折叠屏手机自然会成为各大手机品牌竞逐的核心战场。
当然,放在消费者这边,用更大的屏幕获得更好的视觉感受和体验沉浸感,也是求之不得,纵然现在折叠屏手机还有机身偏重、价格高昂等问题,但这类产品的用户满意度依旧比直板智能手机要高,充分证明了高端用户群体对折叠屏手机的认可。凡事都有两面性,三星Z Fold、小米MIX Fold、华为Mate X2、OPPO Find N这类折叠屏形态解决的是直板机屏幕不够大的问题,而三星Z Flip、moto razr以及华为P50宝盒,则是从另一个解决方案:解决手机体积不够小的问题,同时,因为BOM单上少了一块柔性大屏,所以相比之下,它是一个成本更可控,更容易普及的方案。
“事实和数据都证明,用户对于更大屏幕是非常喜爱的”——华为Mate 40发布会后,李小龙是这么说的,这肯定没错,但要是反过来:“提供同样大小的屏幕,但带来更便携的体验”,这就是事物的另一面了。相信对于很多一直在抱怨智能手机越来越大的消费者,也应该很重要。
时尚宝盒&影像宝盒
在使用P50宝盒的这几天时间里,我个人把这款纵向折叠机的使用体验归结为:有趣的矛盾统一体。
·它真的非常小巧,就算190克重量参数看起来不小,但折叠之后异乎寻常的玲珑握感让人心生好感,打开之后,使用体验又与我们习以为常的直板智能机毫无二致,只是对等的重量和21:9屏幕比例显得相对修长;
·你可以像使用贝壳折叠功能机那样潇洒地将其单手开合它,但考虑到屏幕特性(BOE方案目前没有UTG玻璃),个人建议要小心指甲对屏幕的伤害,特别是架空的铰链部分;
·基于同样的原因,在携带时合上,你能充分体会到纵向折叠的便携性,对女性的小包与牛仔裤兜都很友好;
·因为铰链阻断了常规直板智能机的一体化架构设计,这种手机的内部架构设计难度极大,比如P50宝盒就采用了一大一小上下双电池方案计以保障续航,高密度的电池不能使用更大功率快充,局促的内部空间也无法容纳无线充电模组;
·不能布置大面积的散热组件,使用发热更小的中端移动平台理应会有更好的功耗表现,但这类手机并不便宜的定价又让它不得不去承受旗舰级处理器的很多负面因素,从而支撑用户的产品价值期许。
因此,如果你是和我一样的重度智能手机用户,P50宝盒与你的契合度是不会太高,甚至你可以说它不够“实用”,三星Z Flip3当然更不是,3300mAh电池面对骁龙888的胃口充饥都算不上。这也是华为在定义P50宝盒时,在尽可能保证实用性的同时走的另一条道路:时尚,为何不是之前盛传的Mate V而划归P系列的原因也在这里,因为华为P系列的两个核心基因就是影像和时尚。
当你上手P50宝盒晶钻白和鎏光金的时候,手指会告诉你立体微雕工艺的精致和档次感,而这种丰富的触感与观感远非2D照片可以描述——这也难怪很多人看到产品照片会说有“塑料感”,因为图片无法传达这些现实存在的感觉。
在时尚这个领域,以我肤浅的理解,气质与实用从来都不是一体的,“五金件会掉色的才是真品”“买LV为什么一定要求真皮”,我没吃过猪肉倒是见过猪跑,这些说法并非段子而是用户总结。P50宝盒的整体设计方案,是能满足这个领域消费者的需求的:它足够精致,足够有范儿,开合之间足够优雅,打开之后又有出乎意料的惊喜,这就和选择一辆Roadster的出发点一致,哪怕是一辆最小的MX-5 Miata,感觉到位就行,实用性?交给奶爸车就好啦……
在华为P系列关注的另一个核心领域:影像,这次P50宝盒也有惊喜,甚至可以说是堆料十足。它有4个摄像头,前置为一颗1070万前置超广角镜头,后置搭载超光谱超级影像单元,由一枚4000万像素旗舰级主摄+1300万后置超广角+3200万像素超光谱摄像头以及10通道多光谱传感器、超光谱补光灯、激光对焦传感器共同组成。
受制于轻薄机身的诉求,它不得不把5000万像素的IMX766裁成4000万像素来用,也没有长焦模组,但是因为“计算光学”技术+XD Fusion Pro图像引擎的再度突破,它一样具备5倍变焦能力且成像素质优秀。不要对此有所抱怨,P50 Pro上那枚3.5倍长焦的10倍成像能力,足以将一众潜望式长焦模组摁在地上摩擦(也包括自家的),华为P系列的“计算光学”真的是一项可怕的技术,信得过。
值得一提的是后置那枚3200万像素超光谱摄像头,因为其特殊的影像特性,它并不直接参与成像工作,只是用来捕捉额外更丰富的光线信息,提供给XD Fusion Pro图像引擎参与“计算摄影”的运算。在我个人看来,P50宝盒的成像风格比P50 Pro要偏向淡雅一些,这是因为华为工程师有意引导用户更多采用后置模组+副屏来完成自拍,所以素雅的人像风格取向减弱了照片最后的修饰感——也正是因为如此,前置模式只有1070万像素,比起当前动辄4、5千万像素的自拍界职业选手相去甚远。“工程师思维”有些时候有点要命。
早在2017年还是2018年的上海MWCS上,时任华为手机线副总裁李昌竹就说过:“华为影像的计划除了捕捉用户看得见的东西,还要捕捉更多我们看不见的影像”。这个计划的实践也呈现在了P50宝盒上——荧光摄影。利用超光谱补光灯中的紫外线照射,在极暗环境下,一些物体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就用这个模式把常见的魔方小玩具,拍出了CG效果,妙趣横生,要知道,紫外线和红外线非可见光摄影,也是摄影的重要手法,它们可以呈现出那些超出我们传统印象的惊人画面。乐趣是有的,只是会有一定条件要求。
也是因为这枚超光谱摄像头的特性,P50宝盒还设置了一些测肤、防晒的功能,也是对不可见光特性的额外利用,当然也是契合这款产品的定位。最后还说说铰链悬停,在华为折叠屏产品的定义中,他们并没有将这个作为手机的功能来看待,也没有相应的特别交互设定,铰链机构对悬停的支持也有点“随缘”,但在相机功能中,还是做了与悬停对应的功能界面。出于更好的开合体验目的,P50宝盒在结构设计上后半程展开力度较小,这样得到了干脆利落的展开畅快感。但如果你想悬停住只要往回掰一下也能停住,然后就出现了相机适配的界面,同时兼顾到开合手感和悬停拍照交互,只不过要一点小技巧而已。
写在最后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说过,折叠屏手机决定性的因素有三,其中硬件相关的就是铰链和屏幕,而软件相关的交互比起前两者,灵活性要大得多。现在看供应链,硬件的量产问题基本解决,方案的共识度也很高,在高端产品商用之后,随之而来自然就是成本下探和普及。当折叠手机的价格变得更容易让市场主流消费人群所接受,那些关于实用性和意义有无的讨论,我相信都会消失的。未来未知,但今日在P50宝盒上却可洞察未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