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禾刀
我叫禾刀,今年45岁,武汉人。从最初听到疫情消息到武汉封城,再到成为一名志愿者,在 区解决居民的生活需求,我在岗位上坚持了近一个月。这其间体会很多,有面对病毒时的紧张,有支援时的感动,也有生离死别。
禾刀穿着防护服
援助标语感人
有说不出的暖
年前,武汉很多人的生活并未发生太大变化,直到腊月二十九,我起床上班时手机跳出一条信息,说要封城了。
禾刀和同事正在帮居民购物
我的工作是做工程建设。2月2日,单位组织成立突击队,我和同事一起前往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负责装卸各地送到武汉的爱心物资。晚上9点,我们到达,从全国各地运至武汉的物资堆积成山,我们要对这些物资进行再装卸,重新配送。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物资包装上写着感人的标语,我已不记得有哪些人、具体写了些什么,只是大家在装卸时都会瞄一眼,说一句是哪个地方的人送的,还有小孩送的,有的是个人,也有的是集体。
忙了一个通宵,已是第二天早上9点。我们一共装了10车,约9000件物资。虽然干活时大汗淋漓,一停下来又特别冷,但是看到这些物资上的文字,我体会到说不出来的暖。
禾刀所在的 格小队穿着防护服入户调查
2月9日,我与公司24名同事一起前往洪山区青菱街道黄家湖 区参加 区帮扶志愿行动。短短几天,颠覆了我对 区的所有印象。 区工作人员不到10人,年龄都在30岁左右,面对的是4663户居民。虽然有志愿者前来支援,但繁重的工作总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入户调查的压力巨大,要做到发热病人清零,必须一遍遍排查。按照要求,3天时间要调查4663户居民,登记他们的信息,测量体温。后来,我所在的 格小组,4个人负责6楼栋462户居民的生活保障任务。经过4次入户排查,462户中有150户在小区,我们负责这150户居民的生活、物资保障,同时还要兼顾 区维护、投诉处理等。我每天早上8点到岗,晚上6点下班,但实际上多数时间都在加班。大家“全副武装”,都看不见模样。坦白说,我在 区这么长时间, 还没有见过几位工作人员的“真容”。虽然极力做好防护,但由于忙得不可开 交,很多微小的不注意也会增加我们感染的风险。保险起见,很多人怕感染家人,一直常驻在这里不回家。
区里的“老熟人”
要帮他们渡难关
3月2日下午,我照旧给小区居民送菜。 格员说,有两单菜不用收钱。这两单都算得上“老熟人”了。这段日子,没少给这两家送菜送药。
志愿者给小区居民送菜
我打去电话,接电话是的一位爷爷,声音明显气力不足。等了二十多分钟, 一位老奶奶拖着一个装菜的小车,蹒跚走出楼,同事忙从栏杆上面把菜递了过去。老人把东西一样样从里面取了出来,然后一样样装进自己的拖车包里。老奶奶非常客气,一个劲地道谢:“你们都是活菩萨,将来有好大的寿”。老奶奶说,爷爷这段时间血压高,躺在家里,不能出门。菜是两个女儿在 上找 格员订的。
另一位是80多岁的老人,儿子在美国。自己不会用手机软件,更不用说下 单买菜买药了。他需要什么,都是儿子在国外通过手机软件向 格员来订购。
还有一对老人,他们平常通过微信视频和女儿聊天,但老婆婆前几天不小 心退出微信,忘了登录密码。盼着和女儿视频,老人急得试遍了小本子上所有 的数字,可就是用不了微信。最后我们帮老人重新注册微信 ,让老人与两个 女儿通上了视频。
父亲疫情期间去世
悲伤会被时间稀释
正月初六下午,我的父亲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其实,年前我就感觉父 亲很难熬过这个年。过年那几天,他偶尔还会清醒,我喂他吃了点喜欢吃的肉 糕,还让他满足地抿了几口小酒。
父亲2002年正月十三时中风,但他一直坚持锻炼,身体总体上保持不错。 来武汉后,受限于城市逼仄的空间,他锻炼明显少了。适逢新规,遗体送往殡仪 馆当天必须火化。连一个最简单的告别仪式都没有,我有些心酸,但母亲说,这 正合父亲之意,他一生都是个节俭之人。
父亲离开后这段日子,母亲给我洗衣服特别勤。有时衣服没怎么穿,放在 床头,母亲看到后就捡过去洗了。我想,悲伤总会被不断拉长的时间稀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