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范围三排放核算难度大、成本高,一些企业在披露自身碳排放数据时,范围三排放量核算公开度往往不够透明。 (视觉中国/图)
自2021年9月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作为双碳事业的数字基础设施,碳管理行业的发展备受市场关注。
根据碳阻迹和灼识咨询共同发布的《中国碳管理市场规模预测》,中国碳管理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1099亿元,2030年将达到4504亿元,2060年将达到43286亿元。碳阻迹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碳排放管理的软件及咨询服务提供商,之前刚刚完成B轮融资。
另一项挑战是范围三排放量核算。国际通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学将温室气体排放范围分为范围一(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二(电力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和范围三(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三的排放主要指企业生产相关的上下游(价值链)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购买商品和服务、资本货物、上下游运输和配送、售出产品使用等15个排放类别。
多数企业披露范围三并非依赖一手数据
理论上,企业在编制范围三清单时,15个类别的排放都应被纳入核算,但是实际操作中,鉴于相关性、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因,许多企业最终只会披露特定环节的范围三排放。
根据汇丰银行的研究,相较于下游,企业更倾向于披露价值链上游的范围三排放。一方面因为相关活动来自企业内部(商务旅行)或供应商(外购商品和服务),这些都是企业可以直接影响甚至管理的排放源;另一方面,范围三排放具有时间性,以商品完成交易的年份为核算时间点,上游活动基本都属于已经发生的范畴,而下游产品使用阶段的排放实际尚未产生。因此相对于“预测”未发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已经产生的排放更容易。
“从组织层面碳核算来看,目前大多数企业披露范围三排放,碳排放计算的活动数据主要依赖于行业平均数据而非企业自身运营的一手数据,这不利于企业作出正确决策。”碳阻迹国际资深碳管理顾问Gregor Pecnik表示,企业应联动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去获取高质量的数据,并推动规范化、标准化的内部数据收集流程,共同克服碳核算困难。
碳足迹合规性挑战
为何核算范围三碳排放量如此重要?
一大原因是出口产品将面临碳足迹合规性挑战。产品碳足迹指产品生命周期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或二氧化碳排放,这些排放很大一部分来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若不将它们的排放量核算清楚,便难以形成准确的产品碳足迹 告。
对于许多行业,范围三排放量占比最大。根据国际组织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统计,农产品、建筑、化工产品、食品饮料烟草、金融及房地产等,价值链的排放远超企业自身排放,平均占总排放的比例为75%。根据苹果公司披露的2021财年 告,范围三包括商务差旅、员工通勤,以及供应商参与的产品制造、使用、运输、 废处理等,占所有净碳排放量的九成以上。
碳足迹核算依赖全面、科学、准确的排放因子数据库。“当前计算产品碳足迹,如果没有排放因子数据库,所有企业都要重复计算一些基础碳排放数据,比如一瓶矿泉水,如果没有大家都能用的数据库,企业就要去重复计算塑料、石油等原材料的碳排放数据,这样一来不一定每家企业都能算出来,二来就算能算出来,每家算出来的结果很有可能也不一致,同时这样也造成了 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有数据库,企业在当前阶段也能够算出产品的碳足迹。”晏路辉称。
8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碳阻迹也拥有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
在晏路辉看来,国家发布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与碳管理企业的数据库互补,前者更多提供基础数据,而后者会利用前者的基础数据进行额外加工,好比国家数据库仅搭建起一个底层架构,而盖多高的大楼则取决于碳管理企业自身的能力。
在构建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的同时,我国也已经开始推动碳足迹认证。以光伏产品为例,目前法国、韩国等国家都对进入本国市场的光伏项目产品提出碳足迹要求。8月25日,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探索建立光伏“碳足迹”评价标准并开展认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