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日本动画秋季新番《动物狂想曲》在众多热门番剧中杀出重围,成了秋天的黑马作品,在日本和中国的播放量及讨论度都非常高,让动物拟人这个不冷不热的题材再次被大家提起。
《动物狂想曲》主要角色一览。动物都被拟人化了,但仍然保留一些自然习性。
相对于日本及欧美在动画创作上,动物拟人题材作品的丰富性,国内的动物拟人题材的动画却都是一水儿的面向儿童的作品,虽然今年有一部《巨兵长城传》火了一把,但是其创作思路还是一个低幼向的片子,只不过广大群众发现了其中不一样的“闪光点”。
欧洲:以动物讽刺人类 会,表达期望
欧洲动画在业界一直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态度存在,超前的实验性及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创作手法是其最令人熟悉的特点。而动物拟人化则是欧洲动画最喜欢用的一种题材,不过欧洲动画里的拟人却不都是低幼向作品,比如2018年非常火的《犬之岛》,其深刻的思想很难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动画片。
《法国兔兵》剧照,这是一个反战短片。
日本:传统为基础,吸收外来内容
《兽娘动物园》剧照,里面的动物都是拟人化的,只保留了部分自然特征(如耳朵)。
因此日本动画里,更喜欢将动物拟人化而不是动物说人话,让它们越来越像人,然后与人类一起来演绎各种各样的故事,许多故事也都是取材于日本传统的民间怪谈或是妖怪文学,或者是其延伸。比如最著名的《犬夜叉》,其主角成长就是一个从妖变成人的过程。
在外来影响方面,最典型的是2017年的《兽娘动物园》,虽然这个作品是子供向(给孩子们看)的,但是其故事却做到了“和洋融合”。一方面是主角小包作为人类与拟人化的动物一起冒险这样具有日本特色的人物设定,另一方面其故事里有着深厚的西方古典神话的影子,严格遵循着坎贝尔单一神话理论里最基本的英雄人物成长路线:分离-启蒙-回归模式。
二战结束后,日本的流行文化受到了美国的极大影响,但是在动画创作,特别是动物拟人这个题材上却更偏向于欧洲的讽刺风格。泡沫经济破裂后诞生的治愈系作品也非常喜欢运用动物拟人化这一创作手法,例如《白熊咖啡厅》,本质上是长期经济衰退大潮下用于治愈内心的作品。
美国:规避雷区,给创作自由
美国的动物拟人化作品脱胎于欧洲的讽刺主义手法,但是又非常有美国特色,因为美国人喜欢用动物拟人化更多是为了规避一些雷区,而不是真的为了讽刺。
《马男波杰克》的主角波杰克,片中是个中年过气明星。
结语
实际上,中国的动画片长期以来都承担着儿童教育的任务,活泼可爱积极向上是基本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动物拟人化作品普遍低幼化的原因。不仅是《喜羊羊》或是《熊出没》,大量定位幼儿教育的动画人物都是一些拟人化的动物,比如非常常见的“巧虎”系列,就是一只拟人化的老虎。
《白蛇:缘起》剧照,片中的狐狸精能明显看出其自然特征。
这种创作模式也是造成国内观众普遍认为动画就是给小孩子看的重要原因,也进一步造成了国产动画在题材创新上的困难局面。而这次红出圈的日本动画《动物狂想曲》,加上2017年的《兽娘动物园》,说明国内爱好者还是喜欢这类题材的,动物拟人化题材需要一个破局者。
□袁蕾(动漫评论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